分享

审美之觞,折射出先锋性的退场 | 社会科学报

 sys_wutao 2019-05-30

审美之觞,折射出先锋性的退场 | 社会科学报

在壮观的城市群落(如上海、深圳、重庆)迅速扩展之时,中国已经升格为展示现代美学的世界性模板,但这个宏大图景却凸显出一种内部的文化时差:当它如万花筒般吸引着外来和内部的观者,有关“低美感社会”的言说却在迅速蔓延,形成了近期备受关注的热点。后者的流行既折射出生活美学层面的迷惘,又凸显了未被充分满足的公共需要。那么,究竟是何种因素造成了文化版图的断裂?

原文 :《先锋性的退场与审美之殇》

作者 |深圳大学 王晓华

图片 |网络

文化版图的断裂

有人将当下主流生活美学归结为大叔(大妈)式美学,认为主导他们的是中年油腻男女:后者或许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却缺乏审美判断力。这种说法既具有明晰的年龄歧视意味,又不符合事实:如果年轻的主播、设计师、艺人普遍出类拔萃,具有较高的审美趣味,那么,低美感又怎么会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事实上,人们之所以对低美感现象进行批评,是因为它在许多场域呈现弥散化的趋势。它抹平了年龄、性别、阶层、地域的差异,展现出几乎不可阻挡的同化力量。甚至,那些调侃它的人也难以免俗。那么,原因到底是什么?本文给出的答案可能出人预料:审美之觞折射出先锋性的退场

审美之觞,折射出先锋性的退场 | 社会科学报

高兴了只会“哈哈哈”

在操作层面上,避免低美感现象的路径只有两条其一,师法经典,把握变中之不变;其二,追求先锋性,在不断的实验中寻找答案。

在社会生活已经高度多样化的21世纪,古典案例已经无法提供全面的参照,我们只能不断将自己抛向未来,剩下的选择只有一个:“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从生成机制的角度看,美感固然与严格的训练相关,但它更源于不断的探索。贝尔曾说,美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可是,我怎么知道哪种形式更有意味呢?只能通过比较。审美判断力是比较的产物。多样性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当且仅当头脑中具有复数化的形式之后,我们才会知道哪个更有意味。从这个角度看,低美感背后的原因是鉴赏力的弱化。鉴赏力意味着洞察细微的差别。它必然落实为比较的艺术。比较的前提是多样性。只有当人面临复数化的选项时,他或她才能进行比较。

审美之觞,折射出先锋性的退场 | 社会科学报

因此,低美感现象折射出一个现实:许多人生活于单一的世界图景中。被调侃的网红、跳广场舞的大妈、民间设计师并非不想进行审美,并非不想从日常生活的竞赛中脱颖而出,但几乎总是力不从心,因为他们缺乏可选择的范型(pattern)或形式(form)。譬如,当他/她把房间装扮得五颜六色时,其他的场景处于缺席状态。他/她所进行的是无可选择的选择。无论涉及的是什么题材,平庸化乃至粗鄙化都难以避免。在多样性消失的心灵中寻找多样性,这种企图本身就具有悖谬意味。

于是,剩下的问题是:为什么日常生活美学领域缺乏多样性的范型?这就牵连出本文所说的断裂现象其一,由于分工所造成的差别,大多数人难以独自创造属于自己的范型(pattern)或形式(form);其二,在当今的文化版图中,大众与知识分子的联系日益脆弱,日常性与先锋性几乎处于断裂带的两端,因此,普通个体无法有效地接受艺术家/学者所创造的多样性。

审美之觞,折射出先锋性的退场 | 社会科学报

先锋性是建构高美感社会的前提

必须指出的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形式层面的“新”和多样化主要来自先锋个体的探索。后者主要是人文知识分子、艺术家、设计师。他或她可以从实用性吁求中暂时脱身而出,专门创造多样化的形式(范型)。“为艺术而艺术(为形式而形式)”是他们的宣言。投身于“过渡、短暂、偶然”是其主导生存状态。通过越界、思出其位、抵抗陈规,这些个体进入到常规文化未至之处。由于他或她的努力,陌异性不断诞生,文化维系自己的复数化状态,千高原持续崛起。这些看似与公共生活无关,但却为之提供了被超越的基础。

当大众文化需要范型或形式时,一个丰盈的仓库总是已经出现。剩下的工作是挑选和应用。恰如刘易斯·芒福德所说,这种貌似不着边际的实验却提供了无上的福祉:“人类放弃自己纯动物特征之后,随之而来是不幸很多很多;但是褒奖同样很多。比如说,人类喜欢把幻想和设想、愿望与设计、抽象思维与思想意识,都混同于日常经验的常识;而如今我们发现,人类这一特点恰是他无限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源泉。”在高美感社会中,跨阶层、领域、年龄、性别的主体间性不可或缺。从这个角度看,先锋性绝非可有可无,相反,它是建构高美感社会的前提。

审美之觞,折射出先锋性的退场 | 社会科学报

由此反观当下的低美感现象时,我们不能回避一个事实:随着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的迅速衰落,知识分子的影响力日益衰微,现有的先锋文化无法通过抖音、快手、微信等传媒进入大众文化领域,而影响后者的资本、权力、民间意识形态并会不聚焦于审美问题。于是,一个审美的空白地带出现了。在需要进行审美判断时,网红、跳广场舞的大妈、民间设计师只能依赖自己的直觉(包括未经训练的身体美学感受)。在审美之殇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一种弥漫性的困惑。这是低美感现象的直接成因。

审美之觞,折射出先锋性的退场 | 社会科学报

那么,先锋文化为什么会丧失自己的影响力?除了传统媒体式微外,更重要的原因来自其内部在先锋性远离大众文化的同时,它本身也在萎缩。如果说上个世纪80-90年代,我们还能说出几个先锋艺术家/学者的名字,那么,现在情况则完全不同。即使是从事文化研究的学者,也难以自信地推荐自己的名单。偶尔有人出现于公众视野之中,也几乎总是与负面消息有关:剽窃、大量复制、自我吹嘘,等等。他/她是公众调侃而非信任的对象。由他/她提供的范型/形式转让也不能被郑重对待。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可能很多,但最直接的问题还出在先锋艺术本身。由于社会转型的影响,它的探索或者不再有效,或者已经部分地停滞了。与此相应的结果是先锋性的失落、陌异性的消失、艺术的平庸化。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时代症候,也是低美感社会的直接成因。

审美之觞,折射出先锋性的退场 | 社会科学报

由此可见,走出低美感社会的方案可能很多,但下面的路径无法略过:在重建先锋性的同时,恢复艺术家/学者与大众之间的有效联系,建设适应当下需要的新型公共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