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辨析

 爱中医2 2019-05-30

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辨析

医贯 今天



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是什么?是脾胃气虚,湿热内蕴。它的证候特点是:心下痞满,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黄白相兼而腻,脉象弦滑而不缓。“心下痞满”,是自觉症状,《伤寒论》151条解释说:“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按之自濡”是喜按,而不是拒按,这一点在诊断上很重要,是脾胃气虚的表现,但是虚的不严重,不需要大补。而对于“湿热内蕴”的理解,从临床上看,脾不升则生湿,胃不降则生热,湿热阻滞则有痞满的感觉。胃热浊气不降,故有干呕或呕吐;脾湿清气不升,故有肠鸣下利。“心下痞满”是主要症状,“干呕或呕吐”次之,“肠鸣下利”再次之。文献资料显示,这里所说的“心下痞满”,不仅是指“心下”,多数是“胸脘”。根据这些主症与次症,舌苔黄或白而腻,这是诊断“湿热内蕴”的重要依据。如果舌苔不是这样,无苔是阴虚;白滑如水苔是水气不化;苔如积粉,是疫戾之邪,均不是半夏泻心汤的适应证。关于脉象,《伤寒论》上没有说。有的书上写弦滑数,有的书上写弦滑有力。按照后世医家对湿热证的脉象解释,它的特点是“脉无定体,不拘一格”。结合临床,笔者的体会是弦滑而不缓。弦滑是湿热的表现,为什么不说“数”呢?从临床上看,应用半夏泻心汤证数脉不多见,言“不缓”是有点数或接近数象,但不是主脉。主要体征是舌苔黄白相兼而腻,从证候指证上讲,舌诊比脉象更具分量。为此,笔者对半夏泻心汤的应用指证拟为:“心下痞满、呕恶泄泻、苔黄白腻”十二个字,其中“心下痞满,苔黄白腻”八字是重点。干呕或呕吐只是说明胃气上逆,或是呃逆,或是倒饱,而不一定就是干呕或呕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胃痞的主症是“心下痞满”,但有隐隐作痛者,这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并非绝对不痛,这与湿热内蕴、中焦气机不通有着密切关系。


生姜泻心汤,就是半夏泻心汤加上四两生姜,干姜减为一两。它的证候如《伤寒论》157条所云:“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嗌食气,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其主要症状是“干嗌食气、下利”。这些症状都是水气作祟,在原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加入四两生姜,干姜减一点量,生姜与干姜相比,生姜散湿,干姜温化,目的是散水气,行湿气,水气散了,才能胃气温和,无上逆之虞。《岳美中医案集》中有生姜泻心汤案,它的主症就是“干嗌食臭,腹中雷鸣”,下利应灵活解释,多为大便不成形,不能仅理解为痢疾。


甘草泻心汤,是半夏泻心汤去人参,甘草加至四两。见《伤寒论》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其主要症状为“腹中雷鸣、下利”。又是误下,而且是两次,致使“其痞益甚”,这是由于“胃中虚,客气上逆”所致。这里不是“痞”,而是“鞕”。“鞕”与“硬”同义,坚的意思,说明要比“按之自濡”的痞重,但也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没有本质上的差别。所以只是将半夏泻心汤的人参去掉,加重甘草的用量,半夏泻心汤用的炙甘草是三两,而此方加到四两,仅仅加了一两,目的在于补虚缓中。


REF:毛德西.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析义[N].中国中医药报,2017-07-06(004).




半夏泻心汤的病位证素是脾、胃,病性证素是湿、气虚、气滞,那么可以组成的证候名称是脾胃气滞湿盛和脾胃气虚。所谓“痞”,即不通之意,胸脘痞闷皆不通之象,是为气滞。肠鸣漉漉、腹泻缘于脾胃水湿停聚、气化无权,倦怠、神疲乏力在于脾胃气虚。从方剂组成而论,半夏泻心汤中半夏消痞散结,能通气滞,干姜除湿,助半夏破其气滞,而人参、大枣、甘草则培补中气,治其气虚。半夏泻心汤相当于基本方。


生姜泻心汤病位证素是胃、肝、脾,病性证素是气滞、湿、阳虚、饮,可以组成的证候名称是脾胃阳虚、饮停中焦、肝胃气滞。在三个泻心汤中,生姜泻心汤尤其注重气滞,方中生姜用量达到“四两”之多,意在驱浊开滞,如《长沙药解·生姜》所云:“降逆止呕,泻满开郁,入肺胃而驱浊,走肝脾而行滞,荡胸中之瘀满,排胃里之壅遏,善通鼻塞,最止腹痛,调和脏腑,宣达营卫,行经之要品,发表之良药。”生姜之用,在于解郁解滞。同时,生姜泻心汤也注重肝胃不和。其人饮食无味却干噫食臭,这显然不是食滞导致的,从肝胃不和解释更为合理。肝胃不和,木气横冲犯胃,胃失和降,致使轻微胁痛、干噫食臭,正如黄元御所云:“以汗后中气虚寒,水谷不消,胃逆脾陷,土木皆郁。脾陷而贼于乙木,则腹中雷鸣而下利”。《吴鞠通医案·湿温》记载一病案:“王,三十三岁,壬戌四月二十二日,证似温热,但心下两胁俱胀,舌白,渴不多饮,呕恶嗳气,则非温热而从湿温例矣。用生姜泻心汤之苦辛通降法。”其中,“心下两胁俱胀”在于肝气失于条达,肝气横冲犯胃,因而出现呕恶、嗳气等胃失和降的症状。病案中以生姜泻心汤治之,一则说明生姜泻心汤与湿有关,气机郁滞;二则说明了生姜泻心汤也注重肝胃不和。至于生姜泻心汤治疗脾胃阳虚水停,前人已有论述,兹不赘述。


甘草泻心汤的病位证素是胃、心神,病性证素是湿、气滞、热、阴虚,可以组成的证候名称是中焦湿热气滞,兼阴虚热扰心神。甘草泻心汤与半夏泻心汤都能治疗中焦气滞湿盛,但甘草泻心汤还可兼治虚热上扰。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甘草泻心汤的甘草有“四两”之多,这是关键,如《本草思辨录·甘草》云:“甘草特以补胃,故炙用。炙用而以甘草泻心名汤者,甘草之奏绩可思也。”甘草泻心汤重用甘草在于补胃,胃气空虚,邪热上乘,即“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重用炙甘草、大枣、生姜、半夏补胃气而降浊阴,黄芩、黄连清其热。


综上,三泻心汤各有侧重,半夏泻心汤侧重于湿和气滞,生姜泻心汤侧重于胃中气滞、肝胃不和,甘草泻心汤侧重于湿热、虚热上扰,但三者都不离中焦气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