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小姑娘在前两天的一次数学随堂测试中分数不太理想,回到家后跟妈妈说自己刚开始有点儿沮丧,但后来想了想又觉得没什么了,因为她忽然想到现在这样可以知道自己没掌握好的地方,接下来重点把它们都一一攻克了,等期末考试的时候就不会再犯错了。 小小年纪就这么会调整自己的心态,而且还有理有据的,看到的人都忍不住夸赞道,这孩子心态真好,真乐观。 分析一下不难发现,这个小姑娘之所以能够用乐观积极的心态看待没有考好这个问题,是因为她做到了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就好像同样的半杯水,悲观的人看到后想的是:“只剩半杯水了。”而乐观的人看到后会想到:“还有半杯水呢!”看问题时两种截然不同的角度,造就了心理完全不同的状态。想让孩子做到真正的乐观,就得让他学会转换思维。 经常看我文章的读者应该都知道,这就是我总说的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更能从做事的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所以他们乐于寻求帮助,不轻言放弃,并且复原力很强。 朋友家女儿,这次测试没有考好,如果是固定型的思维模式,她可能会悲观地认为自己一点儿都不优秀,不适合学习,消极的情绪不但影响着她的心情,还可能让她真的就慢慢对学习这件事没有了信心。好在她及时转变了看待这件事的角度,一次搞砸说明不了什么,能从这次失败的经历中吸取经验,保证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不会再犯错才是最重要的。这样想的话,自然就不会觉得那么沮丧了。我想这就是“成长型思维”带给孩子的好处。 引导孩子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可以从平常的小细节处着手,尤其是当孩子陷入固定思维中时,父母的做法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当下的心态。“成长型思维”的提出者Carol Dweck教授给了父母们一个建议,就是使用“not yet”的方法。 “not yet”也就是“尚未”。Carol Dweck教授认为,在对待拥有悲观情绪,总觉得自己做不好或做不到就不愿尝试,甚至尝试了却失败的孩子时,鼓励或安慰他时可以在所有他对自己的评价后面加个“not yet”,多了这么一个词,对孩子的影响就会发生非常正面积极的变化。 六六大概4岁多的时候,有一次拉我跟她一起画画,我俩一人一张纸坐在桌前进行自由创作。但不知怎的六六画着画着突然就急躁起来,怎么都不满意,尤其是看到我就要画完了的时候,她更着急了,最后居然用画笔在已经画好的部分上胡乱涂抹了起来,还发脾气地说着:“我不会画画,我什么都画不好!” 其实这样类似的情况原来已经出现过几次了,我每次都会鼓励六六说:“怎么会,我觉得你画的很好啊!”“我很喜欢你画的。”之类的话,听起来好像给予了孩子鼓励,没什么问题,但我发现六六其实并没有接受这种说法,仍认定自己是画不好的,所以这次我必须改变策略。 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因为他已经渐渐有了自己的意识和审美,所以在他确实画的不好,或者他认定自己画的不好的时候,我们非要违心地说“画的好”,这样的话已无法让孩子“相信”了。我想倒不如换个角度,帮孩子找到画不好的真正原因。 于是我跟六六说: “宝贝,你只是现在画不好而已,因为你才只有4岁。你看妈妈画的比较快、比较好,是因为妈妈比你大很多呀!只要你从现在开始多多画起来,长大后肯定会画的比我好的。” 当孩子质疑自己,说自己不会画的时候,她其实是因为固定的思维模式而处在一个悲观的预期中,这会使得她以消极、退缩、抱怨甚至放弃的方式应对问题。而妈妈后来说的那句话,把她“不会画画”的原因归结到了“年龄小”并且“经验不足”这两个方面,因为年龄是会慢慢增长的,而经验也是可以通过多画积累的,所以“现在画不好”只是暂时的,“只要从现在开始多多画起来,等长大了就能画好了”,这显然是个乐观的预期,孩子获得的是正面的影响,自然接受的就会比较容易了。 需要强调一点,在跟孩子说完“not yet”后,紧接着一定要有告诉他怎样做才能做好或做成功的指导性语句,否则没有解决方法的安慰就只是让孩子暂时盲目乐观一下而已。 其实孩子的很多情况,我们都可以用这个“not yet”的方法举一反三:
长此以往,孩子会逐渐学会用这种成长型的思维去思考问题,遇到困难时会想到换一种角度去看待,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更容易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END 那天看到朋友的朋友圈,我第一反应跟她一样,觉得这孩子还挺乐观,后来仔细分析了一下发现,这个小姑娘自己调整心态的过程,不是仅单纯的乐观那么简单的,更多的还在于她能迅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这样的思维方式上。面对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能看到它可能带来的好处,这种成长型的思维方式不仅是对孩子,对我们每一个成年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就想着再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当然,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一个过程,并且也不是说通过一个方法就能让孩子拥有成长型思维的,这一定是个需要父母长期多方面综合努力才能达成的结果。今天文中讲了一个“not yet”的方法,是因为它所针对的问题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非常普遍,而且也是我们家长容易忽略的地方,大家学会后马上就能拿来用。我也是在跟六六一起画画时发现了她的问题,然后在一开始的鼓励并不起效的前提下,尝试用这个方法跟六六沟通,实测还是有效的。大家如果有遇到类似的情况,不妨也用这个方法试试看。 |
|
来自: 昵称44943940 > 《教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