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旧体诗,作新文学,热情的迅哥还有什么不会

 云淡GT 2019-05-30

提起鲁迅先生,读者都不会陌生。

回想中小学,他的小说、杂文频现语文教科书中,几乎无一学期幸免。

老师分析讲解他的文章,也总是逐字探求,耗时最久,无一字无深意,无一句不重点,翻开斑驳的语文书,迅哥的文章总是笔记、划线最密集的。

伴随着考试、升学的压力,迅哥终于晋升为童年语文三大阴影之一: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这个过程固然让小朋友痛苦,但结果总算令人欣慰——鲁迅家喻户晓,威名赫赫能止儿啼,(对不起说错了)文学巨匠就应该妇孺皆知嘛,这才称得上他的伟大呀。

得益于教科书打下的雄厚人气,到了互联网时代,迅哥依然凭实力当上了互联网一线网红。大家越来越喜欢可爱的迅哥,议论吐槽时引用他文章里的典故实在太方便、太贴切了,省了多少表达,段子一旦假托他的名加上“——鲁迅”便能令人信(pen)服(fan),什么叫文学巨匠啊(战术后仰)。不仅如此,热心网友还发现他兴趣广泛,审美高明,是个被文学耽误了的美编……

迅哥从此不再是教科书上凛若秋霜、难以亲近的斗士,多才多艺、热情可爱的本性终于沉冤得雪啦。

说起多才多艺,就不得不提一提鲁迅的旧体诗创作啦。迅哥在文章中说过:“不幸而我于诗又偏是外行,倘讲些什么‘义法’之流,岂非‘鲁班门前掉大斧’。”然而迅哥只是自谦,顺便讥刺一下“桐城谬种”,其实他内行得很。他觉得诗歌创作要“发抒自己的热情”,和道学先生讲的那套很不一样。那道学先生作得,我们热情洋溢的迅哥当然也作得。

翻开《鲁迅诗集》,不难发现,鲁迅的诗作虽然不多,题材也不算广泛——大抵感时伤事、赠答友人之类,但技巧纯熟,时有高格。

迅哥的旧体诗里不乏名句,如: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都脍炙人口。不过和他的文章一样,有名的总是那些风格凌厉峻刻的。

其实迅哥也颇有些清新蕴藉的句子,如

“鹭影不来秋瑟瑟,苇花伴宿露瀼瀼。”

“慰我素心香袭袖,撩人蓝尾酒盈卮。”

“六代绮罗成旧梦,石头城上月如鉤。”

“最是令人愁不解,四簷疏雨送秋声。”

有时候也改改古人诗,作作文字游戏,刺事讥时,不改其斗士本色,如《崇实》一篇中剥崔颢《黄鹤楼》诗而成的打油作:

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

当然,肯定有人认为我不怀好意,将新文学运动的健将和桐城谬种、选学妖孽们所钟爱的文体联系起来,强调一番,是别有用心,想为什么糟粕招魂。

其实迅哥的古典文学功底本来就很深,不但喜欢抄古碑,还写过文学史、诗学研究专著等,商务印书馆的百衲本《史记》还没出版,他就托关系先预定下了,而且爱惜得不得了,批注都舍不得在上面画。这样的迅哥,作起文言文、旧体诗,必须是驾轻就熟,斐然成章。

虽然胡适提出的八个文学改良主张,被看作新文学圭臬,其中有“不讲对仗”“文须废骈,诗须废律”等,将传统文章的一些表达技巧斩尽杀绝。

但是提倡是一回事,实际写作又是一回事。就算用白话创作,想要文采飞扬,让敌人闻风丧胆,也是要讲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的嘛,不然让迅哥怎么当文豪。举个例子,“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高中语文名篇《记念刘和珍君》中震撼人心的两句话,不能因为是白话文,就否认他用了骈偶嘛。

所以,我为迅哥的旧体诗作品打个call、发个广告,也是理所应当,也是让大家更全面立体地了解鲁迅,多角度感受一下迅哥的文学才华。迅哥要不是有这大才,如何跟学衡派唇枪舌剑不落下风啊?知己知彼故也。

预售《鲁迅诗集》

作者:鲁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