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知书法 2019-05-07 08:25:11 你好,欢迎来到“维知书法”,我们今天来聊聊王羲之的《十七帖》。 唐太宗珍爱王羲之书法,苦心搜集王书三千纸,作为法贴以便展玩。《十七帖》即为其中的一卷。因卷首有“十七”二字,故名《十七帖》。此卷共有一千余字,间有楷书四行。 《十七帖》是王羲之以草书体写的信札的集刻。全帖字字独立,互不牵连。然而上下左右俯仰顾盼,颇有情姿。用笔方折劲峭,体势婉转灵妙,是笔方势圆的典范。点画遒媚相生,意态活泼,气韵生动,又时有章草的意味,“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虽是信札,不经意地随手写来,章法大小相间,疏密自然,萧散流丽中不失森严的法度规矩。羲之曾总结自己草书经验说:“若欲学草书,又别有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须用点处,且作余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他的《十七帖》以出色的创作实践证实了这些经验之谈。羲之草书笔法精谨而富于变化,不为法缚,不求法脱,笔势雄健,气象超然,有“书中之龙”的美誉。 《十七帖》被历代视为草书绝品。《十七帖》摹刻较多,最精者为唐摹本。卷尾独书大“勅”字,“勅’字下有小楷五行:“副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勒充馆本,臣褚遂良校无失。”下刻缺左实右的“僧权”二字款,称“弘文馆本”。 羲之其他草书也能巧于布白随体而变。如人之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跃马、歌舞擗踊可以异态殊姿。即使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位置也写成不同的姿态。草书帖中“当”、“慰”、“得”、“羲之”等字甚多,多至数十字,均施于微妙变化,以求同中见异。王羲之的行、草书一统千古书坛,甚至以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风被定为鉴定历代书法品格的唯一标准。宋代米芾曾言:“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辙徒成下品。”明代项穆也说:“书不入晋,固非上流;法不宗王,讵称逸品?”崇晋宗王成为唐以后书家的共同信仰。 如果对书法学习和欣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维知书法”,维知每天给您带来书法知识和名家书法欣赏。欢迎大家一起探讨书法知识,三人行必有我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书法艺术水准。愿与广大书法爱好者一起弘扬中华传统书法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