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起学内经(一)素问·六节藏象论节选

 秦岭之尖 2019-05-30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素问·六节藏象论第九》

“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有的人在看《内经》的时候看到“帝曰”的部分都往往跳过去不看,认为就是单纯的提出问题,没有什么好看的。只看“歧伯曰”的内容,因为这是在回答问题,认为歧伯讲的才是重点。但实际上很多黄帝提的问题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在很多教材上把“帝曰”这段给去掉了,但是我还是把它拿回来。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歧伯为什么要这么回答。

“帝曰:善。”你讲得非常好。但是我还有疑问,我听说“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气合而有形”,就是阴阳之气相交合,以生世间万物。“有形”,就是我们看到的东西。“因变以正名”,“变”指的是阴阳之气的各种变化,用比较现代的说法就是运动变化,其实运动本身就是变化的一种,运动是一种空间的变化。一旦气机有了具体的变化特点,就可以成为某一种具体的事物,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变化特点,给这个事物一个名字。

如果只是纯粹的阴阳二气,那就是天地氤氲之气,混濛一片,在这里你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看不出来。但是一旦它出现了某种具体的变化,咱们就可以知道它是什么了。比如它表现出蒸腾、炎上的特点,这就是火;它表现出柔弱、润下的特点,那就是水。一旦变化有了具体的特点,它就能 “正名”,所以“因变以正名”。在对中药、方剂、脏腑经络理论等的学习中,我们就可以关注一下“名”。既然有这个名字,那就必然有相应的含义。这就是“因变以正名”,这个名字就是对其运动方式的概括。


在这点上中国人和西方人不一样,比如名画《富春山居图》,一听就知道描绘的富春山的景色,所以叫《富春山居图》。在看看外国的名画叫什么,叫《作品**号》,你就不知道他画的是什么东西,这就是区别。我们现在标准化经络以后,比如穴位“列缺”,因为正好位于袖口上,“罗列于缺”,所以这个地方叫“列缺”。现在不这么叫了,叫“LU7”,那么这层含义就没有了。所以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去研究下各种中医名词的来历,很有意思的。象“白虎汤”,就一定是清热的,绝对不会温阳。


“天地之运,阴阳之化”,这还是我们前面讲的阴阳的变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这句话再次反映了万物和人一样都是阴阳产生的思想。这种阴阳的变化,之于万物,或阴多,或阳多,或得气之厚,或得气之薄。其于万物,孰多孰少,您能够告诉我吗?

歧伯针对他的这个问题,以接下来的一段话作为解答。“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这个就象是我们做作业一样。先写解,然后是答。所以这句话后面才是正式的答语。

“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

草当然有很多不同的颜色,光用五种颜色是“不可胜视”的。这种五色只是一种抽象之后的概念,实际上它是五色不同的变化,是由五色自由组合而产生的,无穷无尽的变化。同样的,“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它的味也是这样的,“不可胜极”,不知道有多少种。你看,这儿“气”和“味”就都出来了,所以中医用草或者用别的药物,都讲究四气五味。

那么问题来了

这里讲的是草,是不是只有草有这个特点呢?其实是万物都有这个特点,只是“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具体到人来说,人是怎么产生的呢?“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就是天通过五气来影响人的生、长、壮、老、已。地就通过五味来对人起作用。

这里就涉及到什么是“五气”?什么是“五味”?“五气”最经典的看法指的是天地之间的气候变化,具体来说为寒、暑、燥、湿、风五气,“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气和五味相对应,五气属阳,五味属阴。五气属阳,它就往上走,所以“五气入鼻”。心肺两脏在上,故“藏于心肺”。心华于面,声出于肺,所以如果五气正常,藏于心肺,就能够使“五色修明”,面色很好;”“音声能彰”,发音也很好,这是因为五气藏于心肺的原因。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这个“味有所藏”是重点。五味并不是简单的入于口,而是“有所藏”。五味被肠胃藏了以后呢,又能“养五气”。这个“五气”和前面提到的“五气”不是一个概念,这里的“五气”指的是五脏之气,或者更广泛来说,以五脏来代指人身脏腑之气。“五味”养脏腑之气以后,就可以达到一个“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的效果。“气和”,什么叫“和”?“和”就是混合在一起,“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气与气和,阴与阳合,阴气和阳气相合,它就能够化生万物。对人来说,就是五味藏于肠胃,在体内发生阴阳相合的过程以后,就能够生成津液。这个“津液”,泛指所有的人体精微物质,这就是人身的阴阳气化。那么在此之后,就能够产生所有的生命活动,就叫做“神乃自生”。这个“神”不是单指精神,而是指一切神气。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生命活动。

所以这十二个字反映的是气化的特点,是说五味入于肠胃,经人身气化后,“气和”才能产生人身所有的精微物质,最终反映出生命的特点。如果不能化,就没有津液,就没有神,就会发生各种疾病,甚至死亡。讲到“不化”。我们最常见的例子就是脾虚则气血亏虚,气血亏虚就导致神疲乏力,因为神不自生。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