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天:生生之阶

 循天园 2023-08-08 发布于广西

·生非易也,先圣哀愍众生,指合真之道,启生长之门,示生生之阶,以度苦厄。问天是人的求索,释天是人的智慧,参天是人的心行,通天是道的契合。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中华文明对天的追求过程,体现了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展示了实践和认识的循环。生生之阶遍布时空,举足皆是,文章择其要而宣之。一切皆囊括于天,故天理是最根本的法则;滋养人生的井,出自人力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最直接的穿凿;真是世间万象的本来面目,亘古流传。故生生之阶源于天而起于井,充育于天味,依天时而趋吉,体天符以察生,本天元明生化不测之变,终归于天真而合道,历阶而上乃人生正途。步步踏着,可以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先圣在求索生命真谛的过程中,参透生命应遵从阴阳四时运转的节律而即时调整,同时尽量降低情欲的干扰,以使身心应对六淫的侵袭以生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故《黄帝内经》指合真之道,启生长之门,示生生之阶,尽数因何生生、安生、伤生、治生等,依此可欣欣向荣,违则病夭。“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凡生,非一气之化也;长,非一物之任也;成,非一形之功也。”故《黄帝内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拓生生之阶,辟明理通天之路。

问天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黄帝内经》界定的医疗和养生的最佳手段,“问”是运用好这个手段的最佳先导,是生命积极主动探求的志意。在心志的基础上,以生存为目的而判断取舍,并指导行动,是“问”的功用。以四诊为例,望为眼问、闻为鼻问、问为口问、切为手问,诸问相合而为神问。先圣们心系众生,仰观俯察,以合人事,欲拯万民于水火,则其“问”广大、高明、精微、深远。“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是诞身之所,养育之源,人之生死福祸的主宰。天象即生机,生生即天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故黄帝“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问天数、天道、天期、天运、天度等,以搜寻天理而遵循之。其目的朴素无华,“立天之道以定人也”,教导众生“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黄帝内经》有970个正问,若加上问中连问,省问自答,则其问过千。其问所涉及的文字比重,占《黄帝内经》全文十分之一左右。首问人之衰变是因天时或社会的变迁,还是因人之失德?对众生低下的生存状况表示担忧,引导众生为提高生活质量进行多方面探索。

继而问天地四时、阴阳五行等与生命的关联,以将“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然后问人体结构、气血色脉、饮食病变等与一切自然现象之间的互通关系,乃至种种致病因果,探求如何治未病和已病。《黄帝内经》有239处“奈何”、176处“愿闻”、146处“何如”、122处“何也”、70处“何谓”,与此同义者更多,可见其对健康理法的渴望。

人身内外皆统一于天的概念中,以天问人,以人问天,求依天之道养生,循天之法疗生。所问既有对前圣典籍的探讨,亦有对具体事物的深广究询。

《黄帝内经》之问天,是其欲主动掌控生生,以人定胜天之脉络。详察其问,即可明晰人天系统中,生生之路通往何方,生生之阶落脚何处,以使众生拾阶而上,生生不息。

释天

在先圣们实践和认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释天的理论体系,阐明天有精、阴阳、宿度、五音六律、八风八纪、日月风雨雷电列星;“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等。

释天的目的在于指导众生从法天则地开始,“逆从阴阳,分别四时”,然后进入“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的状态,继而“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最终达到“把握阴阳、独立守神”的最高境界。“神者,万象之根”,驾驭阴阳四时。故阴阳四时乃《黄帝内经》释天之法则,守神是一切行为之纲领。

“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故先释四气调神之法,使神和脏腑守护于发陈、蕃秀、容平、闭藏之天时轮回中得以生气通天。再将阴阳四时、五行脏腑、六淫七情等天地人之间的种种关联详细说明,创建指导中医实践的理论体系,以阴阳平和为健康准绳。

释天展现了经络气血、皮骨筋肉、脏腑营卫之本来面目,剖析藏象、论理色脉、细陈虚实、详解邪正,尽释人天诸象。立寒热咳疟风痹痿厥癫狂等病论,昭释疾患之人天因果,以防以治;解汤液醪醴之备法以应天之无常;彰“针有悬布天下者五”,治神、知养身、知毒药为真、制砭石小大、知脏腑血气之诊;演九针“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以度苦厄。此等皆为释天与实践之相互促进和印证。

“不以数推,以象之谓”,取象比类以释天,乃《黄帝内经》之根基。宏观微观、有形无形等亦皆可映像而知,这种人天通修、通诊、通治、通证的释法,是中医探索未知世界的主要手段,《黄帝内经》释天是其中之典范。历经数千年的实践验证,至今依然是中医的根本。

参天

参天是万法归一的过程,即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详释则穷劫不尽,升华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上古时期,天是复杂的概念,可实可虚,包罗万象。故《黄帝内经》中的天,或为今人所理解的天,或为阳气、志意、社会、卫气、自然等,博杂大统。凡主动控制和运动的事物,无论有形无形,均为天的范畴,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天可无人,人不可无天,离天不足以论人。将包裹皮肤的人等同于囊括一切的天,是参天的创举,对中医独特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故“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参天使中医从起点开始,就遵循整体入手的法则。以皮肤内外皆为天的医学定义,将人、自然、社会等诸多要素相糅合,且对各个要素,亦同样遵循从整体到细节的究察。以参天合天人,明了阴阳是生命的主宰,晓人天之阴阳本质是相同的。见此知彼,见微知著,依时空变化而即刻调整互动平衡,还能预判应提前采取何种措施以应对、利用或规避。此等神妙,于九针显现卓著,“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故身心的自我净化是参天的手段。只有身心和天处于同等的光明水平时,才能够将天理通达无碍。在思想上“清净则志意治”,在行为上“顺之则阳气固”。于内不迷于情欲,于外不惑于淫乱,则“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苟如是,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通天

通天是《黄帝内经》接引众生循生生之阶而至天人合一,进而追求人定胜天的过程。

“通,达也;达,行不相遇也”,故通天之路永无止境。“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

人生是由繁多循环周期组成,且世代相传。《黄帝内经》开篇以“天癸至,任脉通”为起点,至“天癸竭,地道不通”,详示了一个标准的通天循环周期。进而递进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的通天层次,然后从各个角度论述通天周期中会遇到的种种问题。

阴阳周流交作,是通天的动力。“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黄帝内经》通篇皆为阴阳衍生,阴有1785字,阳有1960字。其阴阳是事物的一体两面,“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故善生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皆通天之法也。

身心与天同步是通天首要。如“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这是身心阴阳消长之周期,在十二时辰中,对天体运转的适应,“反此三时,形乃困薄”。其次身心合,情欲皆由身发,放下方能识心达本。情欲与真心相合的过程,也是通天之作,方家称之为炼丹参禅,众生但识幻息妄,于诱惑灾害中把持自我,即是通天趋吉。

自然万物各有通天路径,机缘不同,然其道各异,通过探问、释疑、参悟、力行,可豁达无碍。履生生之阶达通天之路,于一切时空,在在处处,举足皆是,只是日用不知。由于七情六欲难以驾驭,且六淫不由人控,故人们往往反其道而行之。“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故圣贤们前赴后继,以大智慧将无形之生生之阶,普度众生,众生践履拾阶以生生。

天井。三焦有合穴者,天井是也。合者,百川汇海之相,经气从合穴深入体内而交汇于脏腑。三焦雾沤渚,“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气液于天井之上下表里内外周流不息,通达无碍,以使阴阳天地絪缊生化。

“井,八家一井”,寓井润八方之意。井水于正常状态下,闲而不滥,取之不尽,契合生生之理。故人体十二经之五输穴皆以“井”为经气源起。

“从古代文献、绘画一直到全国各地存在的实例看来,除了极贫苦的住宅外,中国每一所住宅、宫殿、衙署、庙宇……都是由若干座个体建筑和一些回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而天井就是庭院结构的有机元素,如南方的四水归堂等,天水入井,井水通天,阴阳交融,生机有凭。“天井是大自然的住宅化,又是住宅的大自然化”;是生物形态的模拟化,又是巧夺天工的生物化。采光、通风、排湿、聚气、安神、卫护等种种功能,将天地人熔于一炉而安身立命,生祚永延。中国建筑把对天地生生的理解,应用于聚落环境的人工打造,以合天地之气,协调共生,是中国先圣科学养生智慧的体现。

四方者,天地之所始生、收引、闭藏、长养;“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此自然之天井,万物于其中升降出入以生生。“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故水者,天地相成者也;“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故风者,天地之气者也,风水相合者,井也。从井卦的构成中可以清楚地明了先圣心目中“井”的概念。

故身者心之宅,神之天井,别有洞天;屋者身之宅,性命之天井,安居福地;天地者万物之宅,生生之天井,广大精微。“宅者,所托也”,“阴阳之枢纽”。所托者,生也。天井为有形之躯安放和滋养的基础,生命历程中的一切,皆与之相关,故天井所处,生之所存。

天味。利用天地所生五味的阴阳五行与生命现象之间的各种生化关系于养生和治病,是中医特有的理法。

草生五味,是食物直接和间接的来源,故人是由天味滋养化育的。五味进入体内,参与各部分结构和功能的需要,在分布上各有偏胜,相互制约。脏腑为之体;七情为之性;气色为之荣;津血为之用;神志为之精。总之,人之一切,皆为五味之融汇、施为、动作、促成等,内外交作皆为五味相感。

五味有生克,过与不及皆致病。当饮食的味气过分偏离正常值,或对某种味气摄取过多,均有造成机体损伤的可能。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通过对天味的清晰感知和调控,正确识别和选取所需饮食种类,并建立平衡,是人类生存的保障。

花之色香味,是为了吸引昆虫协助传播花粉。相互不损性命,各得其生;人之饮食,大多害命,故果腹为主,诱惑为辅,此乃天则。人对诱惑的过分追求,暴饮厚食,嗜味无度,是舍本逐末的自戕。“心主舌”,天味与心神交流无碍。以舌以心,通过对天味的判断而摄食生生,非以情欲之无度,摄味乱食而害生。“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天之道以适为度,然人天之天味交通,没有统一公认的适度标准,适与不适皆因人而异。更有八方之异,四时周旋,天味之化亦因时空流转而变,人亦当随顺。

天气。“天地之间,六合之内……皆通乎天气。”《黄帝内经》是气态的,“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章节字句皆谈气。

《黄帝内经》有“气”3025字,余者皆是气之名号。中医以气将有形和无形的世界统一,体现身心和自然之间的运动、联系、转化、交争、规律等种种属性。把天地人乃至万物,皆归根于气和气化,融合了关于世界构成问题的纷争,直接在事物的本质上展开实践和认识。

“阳化气,阴成形”,故人身乃天之阴气所化。“阴之所生,本在五味”,故人由天味哺育,亦是天气以阴滋阴。天气阳中之阴阳,以“阳生阴长”,故万物得赐以生;人气阴中之阴阳,以“阳杀阴藏”,故人摄取收蓄以生。

天气随日月传变,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人以身心相受,故应人之气,“静而守位”“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故养生治病,无非调气。“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

天气客人,同气相求者搏,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人胜则存,天胜人亡;同声相应者振,“水流湿,火就燥”,人盛则安,天盛人衰。故“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与道相失,则未央灭绝”。

《黄帝内经》所论诸病,皆人天诸气之互作,如“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故医者必通人天之气,方能成事。如“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上应天地四时阴阳”“而行之于百姓,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刺病益剧。凡此六者,各不同形”。故不知天气之玄旨,人之应天,必不知九针之妙。

故践生生之阶者,必内察人气,外察天气。无隔绝,无违逆,微动即调,过与不及,以平为期,皆恃天气之化也。

天时。人孕十月,草木春秋,故“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时节更迭,万物随之波澜,掌控动物迁徙、植物荣枯。四时的周而复始,对食物的来源和种类产生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是生命生存和繁衍所遵循的规律。

气血在体内环布周流,与天体运转相呼应,神气亦依时游行出入于腧穴,与天气交感。天之五气与人之五味以时交合,“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若时未至而气至或时至而气不至,皆致病之因。

人天共作生化之果,随时而布,种类繁多,身心之阴阳偏正,亦因光影消长而起落。先圣在天道往复中总结规律,将其量化而得天时,将天时、天相、人相等相关联,可知时机之所在而乘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天时是天气运行的轨辙,万物因此数往知来。故生生之阶,履时俱进,因时而化。如“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故扁鹊每五日见齐桓侯,大有奥义。初见疾之居腠理,再见在血脉,更见在肠胃,此三候尚在一气之中,可以汤熨针石酒醪,递进而治。待四候气更,疾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

“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若常人能细心体察天时天气之玄通,身心随波逐流,避险向生,则天命所归。

天符。“五运行同天化者,命曰天符”,天符乃人天形气以时交感之相也,如女子天癸至,月事以时下。月事者,天符之兆也。天符之于众生,昭彰如炬,只是百姓熟视无睹,且常迷失于表象之中。

阴中有阴阳,阳中有阴阳,阴阳离合生成者亦是阴阳。阴主形之化生,形中阴阳套阴阳无数,消长万千;阳主气之周布,气之阴阳套阴阳无数,消长万千。生生者,形之万千与气之万千流转相配,阴阳主次权变消长更迭,广则无量百千万亿因果,皆为天符;聚则“五行—阴阳,阴阳—太极”,亦天符也。

故中医避广之迷惑,而究聚之简明。如一日当空,则万千爝火无功。故天符聚散之象,亦是中医整体观之功用的体现。

斗转星移,时空亦是天符的重要元素。人天时空得当,形气无过和不及,依天符之令,以合生生之动则昌。若天符错令或人天于天符错应,天符之过和不及而致病,则倾危。故“天符有进退,屈伸以应时”。

有无将形未形之刻,不分阴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刹那间,阴阳与共;无形之气二分阴阳,有形之气五分阴阳。个中原因在于,无形于多少、主客、动静、先后等元素,不存在量化关系,而有形有之。故有形阴阳再分为四,以示量化之义,故太少分焉,金木水火喻焉。将分未分已分共混杂者,以土喻之。土中若因时机而有作者,随量化而归四象,取“生万物而法天地”之相也。

无中有有,有中有无,有无相生,二五相合,时至境生,时过境迁,随机应变,天符出焉。故天符者,天时天气之神也,亦生生之阶之高低、上下、远近、动静、左右、盛衰之神也。故谨察天符,循有无未形之状而治未病,乃中医之最高境界。

天元。“元,始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故天元者,道之体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囊括寰宇,散于万物。

天元生化,万物皆因之升降出入,见寒暑燥湿风火之气象,以奉三阴三阳之交替。气象相互依天时顺承,以阴阳制约,则天元生化不息。若气象亢极违时,无承制,失位序,而致阴阳相搏,则天元生化病害败乱,形器灭亡,步劫轮回。

天元无象,希夷窈冥,使一切皆有可能。其用之生,无知无觉;其生之类,无量无拘。故“至道在微,变化无穷,恍惚之数,生于毫氂,毫氂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昭示天元之无限潜能所引发的外在表露,而致生生之阶万象纷纭。

众生难识天元之德,又因情欲干扰,更难体用,故需表率。圣人之为天元之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堪为楷模。故《黄帝内经》彰天元之天地人事诸象,合于四时阴阳五行,以教化众生调养。

“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元乃阴阳混成者也,在平凡生活中的点滴举动皆有体现。故天元之道不远人,“不可须臾离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怆,暑无汗出”。以平常心,度平常日,即天元之道也。

天元是无生和有生转换的节点,生命始终处于有无相生的状态中。在人天交作中,一切波动,以复合天元之道为目的而生诸法,“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元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因为它是世界的母本和主宰。人和天元母子同气,血脉相连,天元与人,合二为一,是生生的完美状态。故“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

天真。世间万象,皆化自天真,人亦其中之一,天真若失,万物无存。故《黄帝内经》以《上古天真论》开篇,集与性命相关之天真于一炉。

“中医学的根本认识方法是内求和返观内视;'真’是本元,是自然之源、人体之本,是人的先天禀赋。”故后天当法天则地,调和阴阳,以契合先天本真,方可健康向生。“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众生当与真人同德修行,而存身心于阴阳氤氲之天真世界。而医者当共参先天后天之真,四诊皆断人与之偏,调治通达与平衡。“故察阴与阳,色脉所量,观身于形,察其所伤。问其所营,勿失其精,人之所虑,各有所起。”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榖熟。”天下有山者,遁卦是也,遁者,以退为进,避凡俗之赘扰,养浩然之正气,依天时而动,随机而发,为神人天真之境界也。冰雪者,纤尘不染;处子者,天真无邪。风露乃天味之精华,云龙乃周流之气象。四海无拘,抱一无离。无挂碍则壁立千仞,万物以神人为楷模,相携皆与天道合运而祸患无着,真常自在。

“人始生,先成精”,故人者,天以至清至纯之精气,和合而成,人之初也。阴阳相搏,触因缘而轮回诸相。故芸芸众生皆为天真所化,再度恢复天真本尊,亦是众生追求所终。故通天者,归真也,生生之阶铺就回归天真之路。

五行六淫四时等天地之天真,化脏腑百骸筋脉皮膜肉髓等形器之天真,互动而情欲生焉。顺凡逆仙,当悟“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故今人之欲生生者,当先返璞归真。惟达至真,方能明至理,悟真宗。“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惟归真宗,方能同天性,生真命。

《黄帝内经》通篇昭示如何治未病和已病,为此对天地人进行彻底探讨,问至理,演生老病死之人天因果;察至法,示脉色刺诊之人天根由;论至道,揭时运气数之人天妙要;言至知,授虚实动静之人天智慧;道真宗,论阴阳升降之人天生门,皆为先圣对人定胜天的追求。故《黄帝内经》乃言生之册,以真为宗,以人为本,以生为用,以阴阳平衡为期。岐黄指生生之阶乃通天之路,天井养人、天味育人、天气化人、天时度人、天符治人、天元生人、天真存人等,步步踏着,可以保身、全生、养亲、尽年。人为万灵之长,破象识真乃其天赋。存真合道以生生,谨守勿失,方可健康向生,失则折寿不彰。故溯源返璞,归真以生气通天。

即曰:生气通天,清净之治,味和时符,生生之阶。(李沛奕 闫志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