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称帝之后,将“命”改成了“制”;“令”改成了“诏”,因此皇帝下达的命令文书文成了两种,一种是“制书”,另一种是“诏书”,诏书大家都明白,那“制书”又是什么呢? 在周朝,天子或者诸侯向手下发布的号令被称为“誓”,即命令的意思,而“誓”又写作“制”,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规定“制”字只能是皇帝发号命令的专用词,与“诏书”相比,制书用来颁布皇帝重大的法制命令,虽然用的很少,但却是最重要的皇帝文书之一。 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演化,到了明朝,皇帝能够下达的文种一已经多达十种,比较特别的是增加了谕旨,也叫谕告,其中又包括非常特殊的“口谕”,其实从皇帝下达的命令形式的不多增多,就能看出皇权在不断的加强。 尤其是谕旨的出现,皇权已然到达了一个顶峰,因为在之前古代,皇帝的旨意不是说下达就下达的,还必须经过中书省和门下省等部的核验,觉得合理才会执行,否则甚至会被驳回。 而朱元璋称帝之后,做了一些列加强皇权的改革,取消丞相制度,设立锦衣卫等等,其实都是为了更好的揽大权于一身,而谕旨的出现可以直接绕过之前文官的审核系统,直接将明显下达给接收人。 这种传达皇帝命令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这两种都是我们在古装剧中能够看到的,一种是“手谕”,和圣旨有很大的区别,它可能是皇帝随手拿起的一张纸片,上面不会盖玉玺,就像一张便条,明朝的官员们将这种传令的方式称为“片纸”,许多史料中都有记载。 第二种方式就是“口谕”,如果说手谕还能从字迹上找出可信度,那口谕的可信度明显大大降低,毕竟无凭无据全凭一张嘴,谁都会说,大臣们又是怎么分辨口谕的真假呢?皇帝就不怕有人假传自己的口谕? 首先从选人方面就能看出一些端倪,明朝一般传口谕的人不外乎三种人,一是锦衣卫,二是大臣,三是太监,其中锦衣卫是皇帝的心腹,太监是宫中之人,这两种人的可信度比较高,唯有这勾心斗角的大臣有可能会给同僚使绊子,但能亲耳听到皇帝口谕的,地位自然不低,有可能真会在某些事情上假传口谕。 但皇帝也不是傻子,嘴上说的事情,自然没有圣旨上写的重要,因为口谕多是传达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更重要的是“口谕”其实和“手谕”差不多,因为皇帝说完之后,最终还是有人将其记录下来归档,以备后来查验。 《春明梦余录》就曾记载说:“凡面奉上谕,直书天语。圣谕、诏、救等项,备录本文。” 既然有备份,那假传皇帝口谕的可能性就小了许多,皇帝的话可不仅仅是说说那么简单,正所谓君无戏言,这可能也是出现“备份”的原因,一方面防止有人假冒,另一方也是提醒皇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