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墨香 每天中午11:00 推送中医药干货盛宴 置顶我,每天一起阅读中医好文 郑颉云(1905~1983), 原河南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 郑颉云老中医从事中医教学和临床工作50余载,对咳喘证的治疗执宣、清、补、固四法为要,积有丰富的经验,今作一简要介绍。 邪在表,宣散为先 宣法,即宣发肺气,驱除外邪之法。临床多用于新感初起之证,若为伏邪引动,则兼其内。 风寒外束,腠理壅遏,致肺气郁阻,须宣肺解表,汗而越之,邪从表解,常用宣消散(自拟方),清热散(自拟方)。 自拟宣消散 薄荷叶9g.荆芥穗9g.杏仁9g.苏叶9g.麻黄6g.焦三仙6g.番泻叶1.2g.止嗽散 自拟清热散 琥珀15g.钩藤15g.柿子霜15g.蒄仁15g.西滑石60g.朱砂24g.薄荷冰1.5g.粉甘草45g 自拟温肺定喘汤 外寒束表,兼痰盛者,用温肺定喘汤(自拟方)。 干姜2.4g.细辛2.4g.薄荷2.4g.苏叶3g.五味子3g.杏仁6g.麻黄1.5g 若外感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应辛凉宣透,其热重、咳喘轻者,用桑菊饮加减;咳喘重、热轻者,用麻杏石甘汤加瓜蒌、贝母等。小儿脾常不足,咳中多兼乳食积热,常加大黄、焦三仙、槟榔等消滞泄热之品,以利肺气宣通。 苏某,男,1.5岁。1964年2月19日初诊。 患儿因受凉引起咳嗽4天,痰鸣流涕,发热溲黄,体温39℃,指纹紫,舌质红、苔白薄。 外感风寒,客于肺卫,肺气失宣。治宜宣肺,解表,止咳。方用宣消散,紫雪散1.5g。1日3次分服。 复诊(2月20日):体温正常,咳嗽减轻,痰鸣消失,但仍流涕,溲黄,指纹、舌象同前。又方宣消散、清热散各4.5g。 二药混匀,每日3次冲服,连服3日后痊愈。 邪在里,清解为要 清法,旨在清解肺胃大肠之实热。清肺平喘用泻白散;喘重兼痰者用定喘汤;肺经郁热,痰壅于肺,咳喘不息,用清热平喘汤(自拟方)。 自拟清热平喘汤 生石膏9g,杏仁6g,麻黄2.4g,甘草炙3g,松罗茶4.5g,大枣3枚 热毒内攻,脓浊阻肺,咳吐脓血者,用千金苇茎汤;阳明腑实,大肠不通,热干于肺,发作咳喘,用牛黄散(自拟方)。 自拟牛黄散 大黄、牵牛各等份 若久咳不止,或因跌扑损伤,伤及血络,阻滞气机而致咳嗽者,用活血理气止咳法,方用活瘀理气汤(自拟方)。 自拟活瘀理气汤 胡桃捣碎3枚,三棱4.5g,莪术4.5g 运用清法,依证候变化特点,可兼用他法。与宣法同用,组成清宣之剂;与下法同用,组成清下之剂。随证变通,不可拘泥一端。 刘某,男,7岁。1964年1月9日住院。 患儿1周来胁痛乏力,近3天出现壮热,咳嗽,体温39℃,经治不效。后经X线拍片,诊为右下肺脓疡而入院治疗。 痰热毒邪壅盛之肺痈。治宜清热解毒,化瘀理气。方用千金苇茎汤加减。 白芥子9g.青皮9g.黄柏9g.紫草9g.地丁9g.槟榔炒,9g.瓜蒌仁9g.冬瓜仁9g.广木香4.5g.苍术6g.葶苈子6g.蒲公英24g.苇茎15g,水煎服。连服10剂。 二诊:体温复常,咳嗽平息,诸症悉退。 又于上方去黄柏、苍术、瓜仁、槟榔、苇茎、紫草,加紫河车粉6g,冬虫夏草4.5g,再服10剂,补肺填精,以善其后。 1月30日X线复查,病灶吸收,病愈。 虚者补之,审度阴精阳气 咳喘用补,有补阳、补阴、补气之不同。当寒邪袭肺,气逆不降,宜温肺降逆,方用小青龙汤。重用干姜温阳散寒,脾得温而运,使之散精上归于肺,肺能肃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液代谢无阻,不使停蓄,此为温脾肺而从其本。阴虚咳喘,虚损痨瘵,伤及肺肾者,当滋阴润肺,止咳定喘。方用滋补定喘汤(自拟方)。 自拟滋补定喘汤 白干参6g,五味子6g,麦冬9g,沙参9g,枸杞子9g,熟地9g。 若热病后咳,或风燥伤肺,用清燥润肺法,方选沙参麦冬汤、清燥救肺汤等。咳喘气虚者,调补脾肺,尤重补脾,培土生金,常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久病气虚,阴损及阳者,用人参蛤蚧散。 李某,女,1岁8个月。1965年1月5日就诊。 患儿素患支气管炎,遇冷常发,缠绵难愈,近几日来咳嗽又作,逐渐加重,喉中痰鸣,咳甚呕吐。指纹淡紫,双手不温,舌质淡、苔白腻。 肺脾二经气阳不足,寒湿内滞。治宜温中散寒,祛湿止咳。方用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6g,白术6g,干姜6g,吴茱萸6g,杏仁6g,苏叶6g,甘草6g,半夏9g,陈皮9g。红糖为引,2剂,水煎服。服药后咳吐均愈。 咳喘日久,固敛为本 固法,用于久病无表邪者,寓敛肺和固肾之意。久咳不已,肺气不固,宜敛肺止咳,方用九仙散,取养中有敛;若元气不足,肾气不固,应补肾固本,用固本定喘汤(自拟方)。 自拟固本定喘汤 白果仁9g,细辛2.4g,龟甲胶6g,五味子4.5g,干姜3g。 若兼见真阳亏损之候,常配以紫河车粉服用。 宣、清、补、固四法,是郑氏治疗咳喘证的主要法则,咳喘有寒热虚实之分,临证应以辨证论治为准绳,用药守法而不泥方,灵活变通,随证化裁,可谓法中有法。 (史纪.周世印.整理) 杏林墨香 版权声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