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辅仁,1919年出生,卫生部北主任医师。1941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首届国医大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 ◆ ◆ 李辅仁教授认为哮喘病机虽繁,证候虽多,但病位总不离肺。前人治喘常分为虚实两型,新喘体壮者属实;久喘,体弱者属虚证。李老则常根据本病发作与缓解交替的特点,辨析虚实。 如哮喘发作时声如拽锯,不能平卧,不论病程新久,均按实证治疗,因患者每因感寒而发,或引动内饮,或本为郁热之身体,与外部一拍即合,导致痰阻气逆。治宜表里双解,内外兼顾。属外寒内饮者,常用小青龙汤或射干麻黄汤化裁,以外散风寒,内润痰饮;外寒内热者,常用麻杏石甘汤加味,以宣泄肺热,化痰平喘。
麻黄是张仲景治疗肺实作喘之良药,唯因其发越阳气,体虚之人服后容易导致心慌,躁烦,可配伍应用生石膏30g,白芍10g,五味子6g等;痰多常加苏子10g、橘红10g;胸闷加厚朴10g、陈皮10g。 处方时要慎用敛润之药,以免闭门留寇。哮喘缓解后多属虚证,但病位有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脾居中焦,为生痰之源。哮喘日久,必然由肺累及脾肾,故培补脾肾,固本定喘,可由各脏情况调整处方:
李老常讲:“治喘不治痰,非其治也。”乃因肺藏所伏之痰浊水饮,是哮喘屡发屡止的潜在病因,此即《金匮要略》所说“留饮”和伏饮。痰浊水饮久居肺藏,每因感受寒邪,饮食劳倦情志变动而诱发,博击气道,则出现痰诞涌盛,粘稠不爽,胸隔满闷,纳差便秘,苔腻脉滑等证。 治疗用五子定喘汤(紫苏子、葶苈子、莱菔子、杏仁各10g、白芥子5g)加味。本方以豁痰下气的三子养亲汤为基础,加杏仁肺平喘,葶苈子泻肺行水,一宣一泻,气机通畅,哮喘自平。但宜在无表邪情况下应用,若属风寒闭肺则非所宜,当根据兼症以作加减:
刘某,男,67岁,干部,92年10月初诊。 因发作性哮喘三年就诊。每于入秋始咳喘,发作,痰涎涌盛,持续至次年夏季为止。西医用平喘药无效。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痰多白粘,大便不爽,舌质暗红,苔白厚腻,脉弦细。辩为痰浊阻肺,气机不畅,宜五子定喘汤加味: 紫苏子10g,葶苈子10g 莱菔子10g,杏仁10g 白芥子5g,前胡15g 白前15g,紫苑15g 款冬花15g,桔梗各10g 桑白皮15g,防风10g 服药七剂。痰减喘定;再服1月,诸证悉平。即将原方加炙批把叶15g,连翘10g、赤小豆15g等进行调理。巩固疗效1年后随访,哮喘未发。
哮喘因痰浊阻肺者,多因肺胃气逆或肝经郁火致病者亦有不少。李师治疗时非常重视人身气机的调畅,所谓“气顺则一身痰涎自清。”除宣肺肃肺之外,有时还经常以降胃气和舒肝气为主治喘证。如旋覆花汤在《伤寒论》中主治呕吐,呃逆等胃肠疾患,而李老独用其治疗肺胃气逆之喘证,因旋覆花有镇喘降逆之功,半夏又有和胃化痰之效,对于精神易紧张或情志不遂,肝经郁火犯肺致喘者,则常用逍遥散加丹皮10g、黄芩6g、钩藤10g、杏仁10g、桑白皮15g等平喘、宣肺止咳之药,寓有调畅气机,气顺痰消之义。 ◆ 顾植山乌梅丸治验 版权声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