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一下,题目中的“轩辕皇帝”应为“轩辕黄帝”。 在轩辕黄帝统一华夏各部落之前,华夏大地上的部落数量是非常多的。除了我们熟悉的有熊部落(黄帝)、神农部落(炎帝)和九黎部落(蚩尤)外,还分布着其它众多大小不一的部落。 黄帝、炎帝、蚩尤的这三个部落,并非是单一的部落,它们都是好几个部落组成的联合体。在三大部落联盟之外还有许多零散的或者是小规模的部落联盟,它们并不一定完全支持或者臣服于这些大联盟。 在说炎黄时期其它部落之前,我们先简要的说一下伏羲之后的部落情况。 伏羲之后的氏族部落伏羲所处的时期是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这一时期部落联盟出现,主要是伏羲女娲的华胥氏部落为主,与之并存的部落记载非常稀少。根据《帝王世纪》记载,伏羲之后华夏大地先后出现了十五个氏族部落。 这些部落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之间是有继承关系的,都是继承伏羲的称号。比如大庭氏、柏皇氏、栗陆氏、赫胥氏、有巢氏、阴康氏、无怀氏等。他们这些氏族都是出于伏羲所统一的华夏部落之中,居于中原地区。 这一阶段的部落此起彼伏,有的发展成后来的许多小部落,有被大部落慢慢的融合而消失。如无怀氏就是燧人氏的一个支脉,也是伏羲氏族中比较大的一个部落,这个部落最后形成了有怀国,还有阴康氏就是古方国华原的祖先。 伏羲到黄帝之前的这段时期,华夏只有一个大的部落联盟,就是以伏羲部落为主。到了黄帝时期,部落联盟出现了多样化,数量也有了明显的增加。 黄帝时期的氏族部落黄帝时期,华夏大地出现了五大部落联盟,这些联盟都是众多的部落为了更好的生存而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其它部落的蚕食或兼并。 五大部落联盟有:炎黄的华夏部落联盟,蚩尤的三苗部落联盟,太昊的东夷部落联盟,天皇氏的百越部落联盟以及西北戎狄部落联盟。华夏联盟主要是以炎帝、黄帝部落为核心,下面说一下其它几个联盟。 三苗部落联盟,是上古时期中国南方各氏族及部落联盟的统称。他们活动的范围主要在鄱阳湖和洞庭湖之间,三苗部落联盟有一部分逐渐发展成苗、瑶等族的祖先,还有另一部分形成了后期的楚民族。 百越部落联盟,同样是南方大的一个部落联盟。他们的活动范围主要在长江下游的东南沿海以及岭南一带。百越联盟中的部落数量非常之多,其中有一部分逐渐形成了南方的壮、侗等族,另一部分则逐渐融合于华夏部落。 东夷部落联盟,是以伏羲、太昊氏族的后裔为主,他们的主要活动范围在黄河下游及山东一带。东夷部落联盟是华夏民族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后来的夏商两朝为之征讨的部落联盟。 戎狄部落联盟,是对中原以西和以北地区氏族、部落的统称。戎狄部落逐渐形成了后来的狁、鬼方、羌方三大族。白狄的祖先狁就曾协助黄帝与炎帝作战,并训练成以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的六个氏族。 轩辕黄帝的统一战争黄帝统一华夏各部的战争主要有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这两场战争主要针对的是炎帝的神农部落和蚩尤的九黎部落,与其余的部落基本上都没有大的战争。 涿鹿之战,是黄帝时期的一场大的战争,结果是弱势的黄帝战胜了强大的蚩尤部落,之后黄帝又趁势收复了中原,使夏族各部落实现了统一。后来又使的其它氏族部落不战而降,使黎族、夷族成为华夏民族的一份子。 阪泉之战其实是华夏联盟内部的战争,总共经历了三次战役,但都没有涿鹿之战那么激烈,炎帝被打败后,率部落归顺黄帝。阪泉之战平息了联盟内部的纷争,众多部族推举黄帝为天子,最终代替了炎帝神农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