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福如:药量是临床疗效的决定因素

 Wdjljjfj 2019-05-31

        

陈福如,主任中医师、教授、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深圳市名中医。深圳市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原党委书记、副院长

疗效是中医的生命线,是中医历数千年而不衰、持续发展的根基。中医代代传承的核心内容也是疗效。中医师毕生梦寐以求的就是药到病除的疗效。提高中医疗效是新时代中医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科技新技术飞速发展层出不穷的今天,现代医学检测手段日新月异,手术治疗更新换代,新药和新疗法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对中医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有真知灼见的中医同仁为发展中医出谋献策,筹谋良策而远志卓识,激励着每一位中医人。因此,我老骥伏枥去追求中医疗效。

中药用量是临床疗效的决定因素。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辨证是手段方法,论治是目的目标。在辨证正确的前提下,关键的是要实行精确的论治,要选对能针对疾病的病理机制的有效处方,其中起着决定疗效的核心就是中药的用量。而中药的用量既不是历代不变,也不是人人可照搬套用的。由于人的体质的不同、寒热差异、病有久暂、虚实悬殊等,每个人对中药的适应量也是有区别的。

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其中也包括用量。因此,要根据病人体质虚实寒热等,通过临床认真反复地论治,运用循证医学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获得可靠数据,以确定能达到最高疗效的用药量,同时回归临床反复验证,最后确定每味药的用量。同时还要根据病情变化和合并病证等诸多因素而灵活加减。

遵循君臣佐使确定用量是辨证论治的严谨要求。医师在临证中用药要严格执行君臣佐使。君臣药起主导作用,用量宜重,佐使药用量宜轻,使君臣佐使能各司其职,才能发挥其最佳疗效。否则,君臣佐使倒置,其作用互相制约,将是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中医治病用药不在多,而在用药的专长,用足量。药材犹如人才,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用药必须扬长避短,发挥其最大的专长的关键是用量。例如瘀阻经络的脑中风后遗症出现半身不遂,要用祛瘀通络治疗时用黄芪100克左右方能帅血运行,有利于去除络脉的瘀血,而且在中风30天内较易祛除瘀血,疗效较好。若中风超过半年则效果甚微,因颅内瘀血胶结痼聚而牢不可破。又如因脾气虚弱而致大肠蠕动无力出现便秘,重用白术30克至60克,佐用柴胡、升麻各5克,则脾虚恢复,发挥其正常的升提清气作用,清升则胃气相应下降,加强大肠蠕动,则便秘自愈。又如少阳风热症出现高热,舌质边尖红而未见红绛,脉弦数,乃风热客于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治于小柴胡汤加味,重用柴胡30克,疏利少阳枢机,导邪出表则汗出热解。又如胆囊结石合并感染,出现右上腹绞痛、发热、呕吐等,方中加入柴胡、白芍各30克,炙甘草10克,则绞痛迅速得到控制,柴胡疏肝利胆合芍药、甘草易扩张胆囊平滑肌以缓挛急而止痛,若柴胡、白芍只用10克,就如杯水车薪,难以奏效。此上例子数不胜数,足以证明中药用量在疗效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中药用量研究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恒心,认真细致,坚持不懈,而且永远在路上。我对人群分为三类:正常人、身体虚弱和儿童。对以上三类人因病来诊时,把治疗用药分门别类地作原始记录,复诊时详细定其疗效,并设对照组。例如少阳风热症用小柴胡加味治疗,柴胡分别用了30克、15克、10克作对照,通过多年数以千计的病例进行评定其效果。我把达到最高疗效的用量定为饱和量。通过治疗使病情得到控制,临床主要症状减轻70%或以上是用维持量,维持量是饱和量的二分之一,并根据症状变化,随症加入佐使药。对临床常用药都分别采用以上为临床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已对100味以上的中药制定了饱和量,用以临床大大提高疗效。

我50年如一日对中药用量研究达到深思熟虑。我现年79岁,仍坚持每周七个半天从事中医临床,每年要诊治一万七千余人次。同时继续坚持对中药的用量研究,不断有新发现和创新。

概而言之,我在中医临证半个世纪,马不停蹄地对中药用量研究,而做出中药用量决定疗效的量效关系学术思想的结论。

· END ·

I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