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桂甘汤,肺里有寒 麻杏石甘汤,肺里有热 麻杏苡甘汤,肺里有湿(风湿) ★越脾加术加大青叶2-3,荆防银翘、桃仁红花。治血湿血热,风湿热。 ★补阳还五汤(桃红四物加芪)治腿脚不利,风湿。 舌上如胎者,心中热火。 麻杏苡甘汤(治湿气之方)(被风雨寒侵造成的关节炎):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麻黄9.5 杏仁5 薏苡仁19 甘草5 「发热」二字在「日晡所」之上者,谓常发热,然至日暮时更增剧之意也。 病名与病因: 1.治麻杏甘石汤证之不烦渴有水气者。喘满之证亦非必有之证。 2.急性、多发性关节炎之证治。苟存其证,于他病亦可活用之,无待言矣。 3.此汤较麻黄加朮汤则湿邪腻滞稍深,故用薏苡等品欤。薏苡治湿痹,除筋骨中之邪气,余曾运用于梅毒及痛痹等。 4.治孕妇浮肿,喘咳息迫,或身体麻痹或疼痛者。治肺痈初起,恶寒息迫,咳嗽不止,面目浮肿,浊唾臭痰及胸痛者。当其精气未脱,兼用白散,荡涤邪秽,则可平复矣。风湿、痛风,发热剧痛,关节肿起者,加朮、附有奇效,有朮、附之证,方可加之,否则不宜加也。 5.治风湿之流注而痛不解者。盖风湿尚在皮肤,未至关节,故只发热身疼痛,此方能强烈发汗。 6.又一男子,周身生疣子数百走痛者,与此方而即治。 防己黄芪汤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风湿在表.法当从汗而解.乃汗不待发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虚.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黄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驱之肌肤之里.服后如虫行皮中.及从腰下如冰.皆湿下行之征也.然非、术、甘草.焉能使卫阳复振.而驱湿下行哉. 被风雨寒侵造成的关节炎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加减方解决哪些问题: 被风雨寒侵造成的关节炎 麻黄6 炙甘草3 薏苡仁20 炒杏仁10个 川牛膝20 海桐皮20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饭后各一袋。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6g 杏仁6g 薏苡仁9g 炙 甘草6g 上4味以水600ral,煮取200ml,分温两次服。 (功效)轻清宣泄,解表祛湿。 (主治)风湿证。症见一身尽疼痛,无汗,微恶风寒,发热 日晡较甚,舌苔白腻,脉浮数。 (临证加减) 1.急性风湿热:本方加老鹳草、秦艽、威灵仙等,以增强 祛风湿、强筋骨之力。 2.急性肾小球肾炎:日晡发热,水肿不甚者合小柴胡汤加 茯苓、黄藤、地骨皮,以清化湿热。 3.风湿痹证初起:若颈项强者加葛根、当归、桂枝;足膝 肿痛者加防己、细辛、桑枝等。 4.麻杏苡甘汤加味治疗痹证:治疗基本方为麻黄、杏仁、 薏苡仁、甘草、姜黄、海桐皮。颈项强者加葛根;足膝肿痛者加 防己、牛膝,关节赤肿掀热剧痛者加石膏、生地、桂枝;关节漫 肿痛者加白术、茯苓;皮肤见红斑结节者加丹皮、赤芍。仲国医 药学报,1990,(3):25] 5.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疗扁平疣:基本方为麻黄8g,杏 仁10g,薏苡仁60g,甘草8g。每月1剂,水煎服。气虚加黄 芪;血虚加当归;脾虚加白术、陈皮;疣面硬结者加僵蚕。效果 较好。[陕西中医,1981,(1,:6] 6。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疗银屑病:病情均为寻常型。药 用麻黄3—10g,炒杏仁10g,生薏苡仁30—90g,炙甘草10g, 荆芥6g,当归6g,土茯苓30g。服药最短者一个月,最长者达 工0个月有余。疗效:痊愈。[山西中医,1989,《s,:253 7.麻黄、杏仁、薏苡仁、桑白皮、桔梗、甘草,水煎服。 治风寒壅肺而腋痛,名麻黄杏子汤。[脉因证治] *三仁汤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都是治湿之方。主要区别在于一方倚重于麻黄,一方倚重于杏仁。麻黄主要作用于皮毛(表,太阳),功在恢复皮毛气机的正常出入(主要在“开”)。杏仁主要作用于肺,功在恢复肺气的正常宣降(主要在“降”)。可以这样说,杏仁治湿自上受者,麻黄治湿自表受者。 很多学者认为三仁汤证即是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之所以另创三仁汤,是因为江南温病学家们畏惧麻黄之故。 两方都是治湿之方、治肺之方。也许,主要区别确实在于一方倚重于麻黄,一方倚重于杏仁。 那么,三仁汤证本该用杏仁呢,还是该用麻黄而不用呢? 麻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溫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徵坚积聚。” 清代医家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中指出,麻黄“为发汗上药,其所主皆系无汗之症。”“太阳症中风伤寒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而喘,宜麻黄以发汗。但热不寒,名曰溫疟,热甚无汗,头痛,亦宜麻黄以发汗。咳逆上气,为手太阴之寒症;发热恶寒,为足太阳之表症,亦宜麻黄以发汗。即徵坚积聚为内病,亦系阴寒之气凝聚于阴分之中,日积月累而渐成,得麻黄之发汗,从阴出阳,则徵坚积聚自散。凡此皆发汗之功也。”麻黄功在开表发汗。 杏仁,《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味甘温。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贲豚。” 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中指出,杏仁“'下气’二字足以尽其功用。”“肺实而胀,则为咳逆上气。雷鸣喉痹者,火结于喉为痹痛,痰声之响如雷鸣也,杏仁下气,所以主之。气有余便是火,气下即火下,故乳汁可通,疮口可合也。心阳虚,则寒水之邪自下上奔,犯于心位,杏仁有下气之功伐寒水于下,即所以保心阳于上也。”这里所说“下气”,即下肺气,我们现在多说肃降肺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果部》中指出:“杏仁能散能降,故解肌散风、降气润燥、消积、治伤损药中用之。”杏仁功在宣降肺气(以降为主)。 我们可以明确,麻黄主要作用于皮毛(表,太阳),功在恢复皮毛气机的正常出入(主要在“开”)。杏仁主要作用于肺,功在恢复肺气的正常宣降(主要在“降”)。 尽管“肺主皮毛”,但毕竟肺不是皮毛。应该说,麻黄和杏仁的作用部位、功效是有明显差别的。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把三仁汤证置于“上焦篇”,且明确指出:“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矣。”也就是说,三仁汤是治肺之方,非治表之方,故用药首选治肺之杏仁,而不用治表之麻黄。可以这样说,杏仁治湿自上受者,麻黄治湿自表受者。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暑》中有如下一段论述:“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从鼻吸而受,必先犯肺,乃上焦病。治法以辛凉微苦,气分上焦廓清则愈。惜乎专以陶书六经看病,仍是与风寒先表后里之药,致邪之在上,蔓延结锢,四十余日不解⋯⋯经云:病自上受者治其上。” 这段话可以帮助我们从理论上理解治肺与治表有别。 伤寒论关于“风湿”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半两、炙甘草一两、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 上四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常用量:生麻黄12g,炙甘草5g,薏苡仁30g,苦杏仁12g 方证:浑身疼,发热,傍晚加重,容易出汗,红肿热痛。 胡老医案一则 白某,男,45岁,病案号48239 初诊日期1967年9月3日:腰膝酸疼、右臂酸胀、背拘急一年多。经检查为“胸腰椎骨质增生”,中西药治疗未见明显疗效。近一月来身热身重,午后加重,双下肢轻度浮肿。舌苔白腻,脉弦滑细。胡老辩证为太阳阳明夹湿,为麻杏薏甘汤方证,方药用: 麻黄三钱、杏仁二钱、薏苡仁六钱、炙甘草二钱。 结果:上药服三剂,身热身重减轻,又服三剂,身热已,腰膝酸疼减。又经检查确诊有“肾盂肾炎”。改服猪苓汤加防己、苍术等加减,治疗一月余,诸症皆消。(《胡希恕第2版/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谈·悟 风邪夹湿就产生了风湿病,会导致关节疼痛,这里讲到了麻杏苡甘汤,也是治疗这类疾病的其中一个方剂。伤寒论提出其中致病主要是风湿相搏,这个方剂治的是风湿热证,当然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是风寒湿证,伤寒论里也有详细的介绍。 可见通过方和证的密切配合,许多顽症是可以药到病除的。那么经方的魅力就在于严格把握证型。使用篇首的麻杏苡甘汤时必须严格参照方证要点,最好能在当地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麻杏薏甘汤■风湿 治湿气之方,被风雨寒侵造成的关节炎 麻黄6g 杏仁6g 薏苡仁9g 炙甘草6g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9.5杏仁5薏苡仁19甘草5 功效:轻清宣泄,解表祛湿。 主治:风湿证。 症见一身尽疼痛,无汗,微恶风寒,发热日晡较甚,舌苔白腻,脉浮数。 临证加减: 1.急性风湿热:加老鹳草、秦艽、威灵仙等,以增强祛风湿、强筋骨之力。 2.急性肾小球肾炎:日晡发热,水肿不甚者合小柴胡汤加茯苓、黄藤、地骨皮,以清化湿热。 3.风湿痹证初起:若颈项强者加葛根、当归、桂枝; 足膝肿痛者加防己、细辛、桑枝等。 4.麻杏苡甘汤加味治疗痹证: 麻黄 杏仁 薏苡仁 甘草 姜黄 海桐皮 颈项强者加葛根; 足膝肿痛者加防己、牛膝 关节赤肿掀热剧痛者加石膏、生地、桂枝 关节漫肿痛者加白术、茯苓 皮肤见红斑结节者加丹皮、赤芍 5.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疗扁平疣: 麻黄8g 杏仁10g 薏苡仁60g 甘草8g 每月1剂,水煎服。 气虚加黄芪; 血虚加当归; 脾虚加白术、陈皮; 疣面硬结者加僵蚕。 6.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疗银屑病:病情均为寻常型。 麻黄3—10g 炒杏仁10g 生薏苡仁30—90g 炙甘草10g 荆芥6g 当归6g 土茯苓30g 服药最短者一个月,最长者达工0个月有余。疗效:痊愈。 7.麻黄杏子汤:麻黄、杏仁、薏苡仁、桑白皮、桔梗、甘草,水煎服。治风寒壅肺而腋痛,名麻黄杏子汤。[脉因证治] 【注】一身尽疼者,一身之关节尽痛也。日晡所者,黄昏时也。「发热」二字在「日晡所」之上者,谓常发热,然至日暮时更增剧之意也。此下是说明病名与病因。 1.治麻杏甘石汤证之不烦渴有水气者。然茫然之议论,难以为确据。又当有喘满之证,然是亦非必有之证,故难为定则也。 2.由余之实验,本条明述急性、多发性关节炎之证治。苟存其证,于他病亦可活用之,无待言矣。 3.此汤之证,较麻黄加朮汤则湿邪腻滞稍深,故用薏苡等品欤。夫薏苡,《本经》云治湿痹,《别录》云除筋骨中之邪气,余曾运用于梅毒及痛痹等。 4.治孕妇浮肿,喘咳息迫,或身体麻痹或疼痛者。治肺痈初起,恶寒息迫,咳嗽不止,面目浮肿,浊唾臭痰及胸痛者。当其精气未脱,兼用白散,荡涤邪秽,则可平复矣。风湿、痛风,发热剧痛,关节肿起者,加朮、附有奇效。 5.有朮、附之证,方可加之,否则不宜加也。 6.此方治风湿之流注而痛不解者。盖风湿尚在皮肤,未至关节,故只发热身疼痛,此方能强烈发汗。…又一男子,周身生疣子数百走痛者,与此方而即治。 7.浅田氏谓本方不治关节痛,非也,不可从之。又此方之治疣,不外薏苡仁之作用,故单用之亦可有效,但其陈久硬固者效少。 |
|
来自: 紫琪婉儿 > 《湿热发黄(黄连解毒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