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從懷疑到相信:夏朝,中國人的先民記憶!中國人要掌握歷史話語權

 白力士 2019-05-31

學術界著名的古史辨派歷史學家傅斯年曾在《古史辨》上發表文章稱:「時代越晚,我們對於越早的歷史就越清晰,時代越靠後,那麼傳說的古史就越長,我們越晚我們知道的早期的事,好像越詳細……」

這個觀點成為以錢玄同、傅斯年為代表的的疑古派史學家的共識,也正是本著探求本質的精神,才有了後來「二重證據」法德研究範式,一方面結合文獻典籍,另一方面還要結合考古出土的文物作為考證,這樣才能為我們展現一個接近真相的歷史,而不是將我們的歷史追溯到神話傳說中去。

作為中國人,當我們一提到中國歷史的時候,夏朝就成了無論如何不可逾越的巒峰,因為夏朝出現的歷史甚早,當華夏大地上出現一個成型的朝代的時候,相比世界其他地方的文明簡直可以說是一顆璀璨的明星,這也招致了西方史學家們有意無意的懷疑甚至抵制,甚至認為中國人所說的「夏朝」僅僅是「傳說」中的朝代,除了距離夏朝兩千年之久的《史記》中有過零星的文字記載意以外,並沒有任何物質遺蹟可以證明這個朝代的真實性。

傳統的史學大家,將夏朝看作是聖人誕生的時代,堯舜禹在中儒家信仰中是不被懷疑的,更別說夏朝了。隨著近代以來,中國越來越參與到到世界歷史的大環境下,中國人在向世界宣傳我們的文明史的時候就出現了一個尷尬的事情——夏朝在很長一段時間確實是一個沒有多少考古實物出土的王朝。

夏朝僅僅存留於人們的記憶中和傳說中。因此,歷代以來關於夏王朝是否真實存在就成了學術界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這不僅涉及到歷史真實,更涉及到中華民族的文化尊嚴和民族自信。長久以來,關於夏朝的建立時間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可以說,在甲骨文出土之前,商代和夏代一樣,是不被正統學術界所認同的。

近代以來甲骨文出土以後,以羅振玉、王國維為代表的的史學家的努力之下,甲骨文的解讀與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證明夏朝存在的第一手史料,於是國內的學者基本沒有過分懷疑夏、商存在性問題了。

從西方史學的追隨者到中國話語的轉變

至於西方學者,對於中國歷史的懷疑是長期以來的,不是近幾年的事情,早些年的學者為了民族尊嚴和民族自信的需要,研究學術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向別人做自我證明的傾向,不過隨著綜合國力的發展以及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上升,中國學者在做學術的過程中,慢慢的不再強調向別人作展示,而是更大程度的強調中國人有自己的歷史學傳統,我們應該關注中國本土的歷史特色,避免一味遷就西方學術胃口,失去了民族特色,隨著這種學術勢頭的轉向,歷史研究領域應該有中國人自己的話語權就成了當代史學家們的共識。

不僅如此,我們也可以用中國人的視角去批判西方歷史學的發展問題,這並不是為了批判而批判,也不是為了報複式批判,畢竟當代世界範圍內,新的史學研究模式不斷發展,歷史學研究開始出現傳統和後現代兩種模式轉換,一些傳說和神話又被西方史學家納入研究領域,譬如歐洲文化的源頭希臘的神話和傳說,實際上就是希臘的遠古史,文明史。

基於此,我們就更有必要把我中國人自己的歷史研究話語權和分寸感了,不能總是為了適應西方學術的研究胃口,而一味的追隨西方學術的腳步,事實上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夏朝的真實存在性。

夏朝的建立

傳統歷史記載中的三代歷史,除了炎黃大戰蚩尤、堯禪舜,舜禪禹,大禹治水、夏啟代伯益以及少康失國、夏桀亡國這樣的「傳說」式記載以外,夏朝似乎並沒有多少典籍記載或實物佐證的存在。

雖然故事與歷史常常是雙胞兄弟,但如果沒有基本歷史真實,就如同人沒有骨頭,只剩一灘肉也不能立得住,所以在後世諸多的田野發掘中,和遠古唯一聯繫緊密的文物記錄,似乎與夏朝也缺少對應。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儘可能地去還原豐富這幅遠古的骨架,以使它顏面生動起來,栩栩如生地站在我們面前。

對於夏朝的開國國君,史學界一直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大禹,一說是大禹的兒子啟。

表面上說來似乎很複雜,事實上細細探究起來,又相當簡單。因為照《禮記·禮運篇》所載,禹以前是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財產公有的大同社會;之後則是財產私有的階級社會。各部落聯盟的首領多採用民主推選制,也就是後世推崇的「禪讓」制,禹實際上是天下大同時代的最後部落共主。

這還要說到堯帝生前,宣布賢德的舜為接班人,並且讓舜代替他行使管理「天下」的職責,堯帝死後舜繼承了帝位。舜帝生前,並且秉承堯的傳統,開始有意的尋找有德行有能力的接班人,於是舜選中了治水有功的大禹為接班人。舜帝死後,大禹在塗山大會部落酋長,藉此宣揚自己的威望,並誅殺了遲到的部落首領,已經意識到勒權威的重要性。

成為部族聯盟首領後,大禹將三苗驅趕到丹江與漢水流域,將沿途的地理狀況繪製下來,把中國分為九州(九州所指,歷來說法不一,主要有《禹貢》九州、《爾雅》九州、《周禮》九州三種說法,一般指《周禮》九州,即冀、幽、並、兗、青、揚、荊、豫、雍),制定貢賦制度,社會有了進一步分工,交換關係在增加,等級與私有的觀念在人們的腦海中逐漸清晰起來,

大禹時代開始,原始公社已經在逐漸分化了,隨著生產分工的出現,一些部落首領成為富有者,剝削者,部落內部也不再實行原始民主,族內繼承遺產制開始替代原始民主,自然就發生了部落酋長的世襲制。禹帝死,伯益繼位,而此時夏部族的勢力已經相當強大,其首領禹的兒子啟不願去朝拜伯益,而是自立為帝,宣布建立夏王朝。

中華文化的源頭

啟可以廢除「禪讓」制,說明私有財產制度在禹時就基本成熟了。但是,啟繼禹世襲為部落大酋長,破壞了部落聯盟的民主推選制,自然遭到伯益等部落首領的激烈反抗。伯益兵敗被殺後,夏啟在鈞台大宴各地部落首領,以期獲得對其統治地位的認可。有扈氏對啟破壞禪讓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滿,拒不出席鈞台之宴。夏啟大怒,發兵征伐有扈氏,大戰於甘,有扈氏戰敗被滅。

內容未完結,請點擊「第2頁」繼續瀏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