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玉是李镇西老师推荐的安幼7期学员 写在前面: 为期两年的“李镇西博士工作站”(以下简称“李镇西工作站”或“工作站”)第二期研修结束了,即将迎来第三期研修员。从今天起,我将不定期陆续推出第二期研修员老师写的文章。在这些文字中,老师们谈了他们的感受、收获和成长。我对每一位老师的文章,都会有简要的点评。也许会对“镇西茶馆”其他老师有启发。欢迎关注! 走进一个学习共同体,开启一种不同的人生 张梦玉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人的一生最幸运的事情就是能“与智者同行,与高人为伍”。走进“博士工作站”的第一天起就开启了我不一样的人生,走进工作站就决定了我整个学习样态的改变。还记得面试当天的场景,李老师介绍了最终进入工作站的人员名单,介绍说有的老师在前期因为资料上交不充分所以联系不上,就没法进入工作站,我们在坐的就是能够进入工作站的最终人员。 怀着激动与忐忑的心情从教科院回到了学校,激动是因为不曾想过自己也能进入工作站在李老师的带领下与一群那么优秀的老师为伍,忐忑的是自己该如何才能融入这个环境如何才能与大家一样成长。现在回望初来工作站的自己感觉虽然自己没有意识到,但自己却在一天天的改变着。 一、第一阶段:感知、认同 工作站的活动就是我的强心针 幼儿园的工作是繁琐的,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开展,班级需要不断丰富的环境创设都在考验着老师,熊孩子的调皮也常常让人很是头疼,但是最让人心累的就是社会和家长带来的压力。新建的幼儿园面临清水房到教室的转变,虽然这些工作大家都在暑期完成了墙面环境的打造,但是根据“主题活动”开展进程而改变的各个游戏区材料投放才是重点,所以开学的第一个学期几乎每天晚上下班后都需要留下来制作班级主题墙及区域材料等。新开的班级,家长们很多对于刚见面的老师不放心,正好开园的时期遇到“红黄蓝事件”家长们都人心惶惶担心老师们会虐待孩子,所以每天都会有家长一直询问孩子的情况,家长们甚至要求老师每天将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拍摄视频发给他们。那一学期的整个工作氛围就是“忙、抱怨、心累”,同事们只要一找到机会就开始各种抱怨,慢慢的越抱怨越找不到工作的动力和方向了,那一学期支撑着我的更多就是工作站的每一次活动。 每一次参加工作站的活动都感觉自己被注入了强心针,在疲惫、抱怨、心累交织的工作环境中帮我稳定住自己左摇右摆的心;每每觉得自己能量耗尽的时候参加工作站的活动就是在补充、积蓄能量。每一次活动后我都深深的为讲课的大师们所折服,每一次回校后都会思考着如何将他们说的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我是一个非常容易冲动的人,我还记得在听完陈岳叔叔的讲座后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一定不能让孩子们丢了国学,所以在回幼儿园的路上一直在思考该如何将国学融入到幼儿园中,回到幼儿园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己的思考告诉了园长。园长也非常的支持我的想法,所以在第二周我便将筛选出来的古诗词融入晨间游戏的环节进行渗透式的诵读,并且一直坚持到了现在,幼儿园所有班级的晨间游戏也开始逐步变成了融入古诗词教育的晨间游戏。 二、第二阶段:探索、尝试 阅读,从毫无章法到有针对性的读 阅读就以前的我而言更多可能是无聊的时候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以前的我花的是生活中很少一部分的时间用来阅读,没什么事的时候才会看看书,而且以前我的阅读更多是围绕着故事类的而进行的。在工作站的开班仪式上李老师给大家推荐了一份阅读书单,我便开始从中挑选部分然后进行阅读,同时也会搭配一些专业类的书籍进行阅读,慢慢的在专业方面书籍的挑选上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逐渐选择的书籍更有针对性了。 现在的我,虽然还是不能保证每天读书,但是逐渐养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想要去书中寻找答案、当有空闲的时候会想要拿起书来看一看。 写作,从无到有的变化 最开始我的写作更多是任务型或是无意识的写作,需要交随笔或资料的时候我就写一篇。参加工作站以后尤其是在开班仪式上看到、听到工作站的陈秋菊老师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写作故事后我的心里也激起了一股写作的热情,所以我也开始开始尝试着写作起来了,大多以观察记录的方式进行写作,有的时候发现孩子们的有趣之处也会写一写教育随笔。2017年12月我的教育随笔《鼓励与支持催生儿童发展能量》一文在教育导报刊登了,这是我的文章第一次目前也是唯一的一次登报所以特别的激动,这篇文章主要是以叙事的方式描述了我与孩子相处的感人瞬间以及我对孩子行为背后的分析。有了这次成功的体验慢慢的我开始学着学更多的文章,但是大部分都是记叙文。虽然写作的积极性和愿望相较以前更多些了,但是目前我的写作水平还是比较低浅的,在写作的文章中口水话比较多,精炼的内容很少,所以还需要不断的阅读、不断的写作、不断的反思才能有所提升。 三、第三阶段:内化、改变 与大师面对面就是洗涤心灵 在工作站的活动中,我们常常与教育大师们能够面对面的交流,深入了解大师们的成长经历。所以连我们幼儿园的园长都在羡慕我,她说:“你和这么多大师都见过面,与他们进行了深度沟通,相信他们对你的影响就像你曾经吃过的食物一样深深嵌入你的身体,谁也拿不走,我们都没有你的这些经历,我真的太羡慕你了,如果李老师愿意接受我的话我都想申请到工作站去学习。”确实是这样,每一次与大师们面对面的交流就是我们每一次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时候。 我自己的感受是与大师们每一次的接触都是在洗涤、净化我的心灵,以前的我面对教育的观点及看法是狭隘的、不全面的,对教育的认识是粗浅的。最开始步入幼儿园行业的时候认为教育与我而言就是一份为了糊口的工作而已,慢慢的工作几年后发现自己对教育更多的是因为对孩子的爱所以坚持,但仍然会常常想要放弃,因为社会中有许多的职业比幼儿教师待遇更高、面临的问题更少。在工作站的一次次学习中我开始体验、感受大师们的成长,感受每一个大师他们是如何在职业中找到自己的指南针,如何更加坚定的走下去。慢慢的我也在工作中找到了乐趣、成就感以及被需要的感觉,所以我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与工作,现在的我虽仍有很多缺点但却愿意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只为达到更好。 四、第四阶段:自省、升华 上海之行——思想的又一次升华 如果说工作站1年多的时间都是在帮助我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想法、刷新自己的思维,那么上海之行一定就是自己不断问自己的过程,就是在不断丰富自己后的一次职业新思考。 在去上海以前我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学前教育阶段,就像坐在井里的青蛙一样。虽然工作站也组织参加过小学开展的教学活动现场观摩,但是我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仍然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态。上海之行,我们从高中、初中、小学再看到幼儿园,真正的改变了长期在我心里形成的学前教育的条条框框。以前总觉得在学前阶段老师重要的也是要把集教活动设计好、上好、总是对于时间过于的苛刻,评课的时候总是会对某某老师时间没上够,某某老师又上的超过了时间等等进行评价;总是喜欢用一堂活动的好坏来衡量一个幼儿园老师的优良,但是幼儿园的活动并不是只有集教活动呀! 我们从高中一路走到幼儿园,观摩着宛南实验幼儿园的活动时我在问自己:“孩子在幼儿园到底什么最重要?我应该怎么教他们?”思考着问题这些天考察学习的画面不断的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们从高中、初中、小学最后走到了幼儿园,它们都是一个人一生要经历的几个教育场所。回想着一天天的学习我好像找到了些许我要的答案:孩子就如一艘大船老师则如一个个的舵手,大船不断的行驶着舵手一批批的更换着,最终大船行驶到彼岸也就不再需要舵手。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老师都是操控方向的舵手而幼儿园的老师则能像是造船厂的工人,我们将一艘不能入水的小床变的更加强壮,我们为它增加能掌握方向的舵、能承载更多的空间、防止碰撞事故的安全装置,做这些都是为了能让小船更好的入水,为了它入水后能行的更远。虽然我们不是掌握航行方向和速度的水手但我们是作为基础装备的船厂工人,船能否航行的更远与我们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常常会想如何才能将这些小小孩教的好,今天突然就发现自己好像错了!幼儿园的孩子最重要的不是上几堂课学一些些知识,这些在他们今后的人生都会慢慢有所了解、认识甚至学会。在幼儿园阶段更重要的不是对他们生活态度、行为习惯、求知欲、好奇心、探索欲望、礼仪礼节的培养吗?就好比作为船厂工人本来应该思考如何让小船下水不沉、能够承载更多、有抵御风雨的能力而我们却成天在思考如何驾着这样一艘小破船驶向远方一样荒唐吗! 幼儿园一直重复着“一日生活皆教育”我们也都明白在幼儿园孩子的一切活动都是教育但是重点应该如何落实,仅仅是落实在让孩子学会技能、知道原理、了解知识?还是应该更多落在孩子为本位身上,了解孩子的兴趣在哪里,他们想要什么?我想可能二者相比我更倾向于第二点! 五、成长就在不经意间发生 回想着在工作站发生的点点滴滴,许多温暖的瞬间都在眼前浮现,初见李老师时的幽默、和蔼;听陈秋菊老师讲自己乡村教育故事时的感动;每次听专家讲座时的激动;听同学们分享自己故事时感叹大家的优秀;想要懈怠时胡艳老师给予的支持;媛媛老师每一次给予的帮助及温暖;大家一起聚餐时的快乐,这些温暖的瞬间都会一直留在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慢慢回味。 真的真的特别的幸运能够走入这样一个学习共同体,与非常优秀的大家为伴,在一起相伴的这近两年的时间里是工作站的大家在陪伴着、见证着我的成长。如果没有加入工作站也许我早已因职业倦怠离开了教师这行,也有可能还在按照老旧的一套教学方法不断的教授着幼儿园的孩子,也可能一直埋头苦干不曾抬头望望天;如果没有加入工作站我不会知道教育的天是广阔无垠的天,教师在课堂中有无限的可能; 如果没有加入工作站,我也许更不会走上新教育种子教师之路也就更不可能站在台上与大家分享我的教育故事;如果没有加入工作站我的思维可能还处于每天按照上级安排组织活动的状态中,我不会有自己的想法、也不会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更不会为了自己的教育理想而努力。因为加入工作站,我正在慢慢的觉醒,我开始逐步寻找到自己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我开始在心中建立起了自己工作的动力系统。也许以后的自己在工作中也会再一次像刚毕业参加工作时一样迷茫,但是我知道就算迷途了我的心中依旧有一盏明灯在照着我前行,那就是在工作站里我所感受、理解、自省后所建立的根植于心的教育理想...... 2019年5月14日 李镇西点评: 90后的梦玉其实还是一个孩子,所以她的心很容易和幼儿园的小朋友贴得很近很近。我估计在小朋友的心里,“张老师”不是老师,而是姐姐。爱孩子,也被孩子爱,这是做好一个教育者最重要的前提。但这不是优秀老师的唯一条件,更不是必然条件。专业成长需要自身强烈的上进心,和持之以恒的学习。这两点梦玉都有。 在工作站,梦玉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姑娘,但每次上课或听讲座,她那双明亮的眼睛总是目不转睛凝视着讲台上的老师。我想,她不仅仅在凝视,而且也在思考,之后更有行动。她的园长告诉我:“张梦玉是一个很有教育情怀、发自内心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的人!”我特别欣慰的,是工作站给了梦玉一臂之力,助她成长。因她的成长,我感到了自己退休后依然忙碌的价值。 她自己说:“成长就在不经意间发生。”是的,是这样的!我想补充的是,这“不经意间”其实也是“经意”的,这“经意”便是自己对自己的提醒、反思、点赞和激励,是我经常所说的“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所谓“自己培养自己”。只是这一切都呈现为教育生活中自然而然的点点滴滴,所以“不经意”。 我特别感动于梦玉在这篇文章结尾时说的:“因为加入工作站,我正在慢慢的觉醒,我开始逐步寻找到自己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我开始在心中建立起了自己工作的动力系统。也许以后的自己在工作中也会再一次像刚毕业参加工作时一样迷茫,但是我知道就算迷途了我的心中依旧有一盏明灯在照着我前行,那就是在工作站里我所感受、理解、自省后所建立的根植于心的教育理想......” 梦玉小姑娘,我相信你,并会继续关注你的成长! 2019年5月2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