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免疫学名词解释问答简答整理

 昵称64333933 2019-05-31

名词解释

1. 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2. 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3.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4. 抗原:是指能与T细胞(TCR)、B细胞(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致敏淋巴细胞或抗体,并能与之结合,发挥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5. 完全抗原:是指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6. 半抗原/不完全抗原:指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7. 表位/抗原决定基: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8. 线性表位:是指由连续性线性排列的短肽构成的表位,又称为顺序表位。 9. 象表位:是指序列上不连续性排列的短肽或多糖残基,在空间上形成特定的构象,也称为非线性表位。

10. 表位-载体作用: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并提呈载体表位给Th细胞,Th细胞识别载体表位,通过载体将特异性T-B细胞连接起来(T-B桥联),T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

11. 交叉反应:指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 12. TD-Ag:即胸腺依赖性抗原,是指在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T细胞辅助的抗原。 13. TI-Ag:即胸腺非依赖性抗原,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11. 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14. 超抗原:某些抗原物质,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5%~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被称为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

15. 佐剂:指预先或同抗原一起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16. 抗体: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通过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而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17. Ig:即免疫球蛋白,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8. HVRCDR:即高变区或互补决定区,在IgV区中,H链和L链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称为高变区(HVR)或互补决定区,它们共同组成Ig抗原结合部位,决定着抗体的特异性。

19. 抗体的调理作用:指IgG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FcγR)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20. ADCC作用: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表面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细胞上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21. 单克隆抗体:是应用杂交瘤技术获得的只针对单一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分泌的特异性抗体。

22. 独特型(Id):Ig分子的V区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显示不同的免疫原性,为每个Ig分子所特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

23. 补体:包括30余种组分,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反应系统。

24. 补体的调理作用:与细菌及其他颗粒性物质结合的补体C3b/C4b等通过结合吞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CR1等),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25.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

26. 白细胞分化抗原: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

27. CD: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简称CD。人CD分子编号已从CD1命名至CD350 28. 细胞黏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总称。

1

1/11页

29. MHC: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存在于动物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最初发现有两个特点:一是在移植排斥中起主要作用;二是在结构上是一个复合体。MHC的主要功能是以其产物提呈抗原肽进而激活T淋巴细胞,在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起主要作用。 30. 锚定位:与HLA分子抗原结合槽结合的各种天然抗原肽的一级结构,都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与MHC分子凹槽相结合的特定部位,称锚定位。

31. consensus motif:即共同模体或共同基序,指显示某个HLA分子所接纳的抗原肽的锚定位和锚定残基特点的氨基酸序列。

32. MHC restriction:即MHC限制性,指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T细胞在识别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时,必须同时识别MHC?类/?类分子。体现在CD4+Th识别?类分子提呈的外源性抗原肽,CD8+CTL识别?类分子提呈的内源性抗原肽。

33. pre-B受体:在pre-B细胞阶段,mIgμ链和替代轻链(λ5/VpreB)组成,主要作用是促进pre-B细胞的增殖和进一步分化发育。

34. BCR复合物:即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由mIgIgα/Igβ异二聚体组成。mIg的主要功能为识别和结合特异性抗原,Igα/Igβ主要功能为转导抗原与BCR结合产生的信号。 35. B细胞共受体:由B细胞表面的CD19/CD21/CD81分子组成复合物,其中CD21能识别结合于抗原的补体C3dB细胞共受体的主要功能是提高B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 36. T细胞库:在免疫系统中,每个T细胞克隆通过其TCR特异性识别相应抗原,所有T细胞克隆组成了T细胞库。

37. (胸腺的)阳性选择:在胸腺皮质中,同胸腺上皮细胞表面抗原肽-MHC?类或?类分子复合物以适当亲和力发生结合的DP细胞可继续分化为CD8+CD4+的单阳性(SP)细胞,而亲和力不足或过高的DP细胞则发生凋亡。

38. (胸腺的)阴性选择:SP细胞在胸腺皮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表面自身抗原肽-MHC?类或?类分子复合物发生高亲和力结合者,则被清除,而不结合的SP细胞进一步发育成熟。

39. TCR-CD3:由TCRCD3分子以非共价键结合,形成TCR-CD3复合物,表达于T细胞表面。其中,TCR的作用是能特异性识别APC或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CD3分子的功能是传导TCR识别抗原所产生的活化信号。

40. ITAM:即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是免疫细胞某些跨膜分子胞浆内特定的氨基酸序列(含保守序列YxxL/V),易被PTK作用而发生磷酸化,在免疫细胞信号传导和活化中起重要作用。

41. CTLA-4:表达在活化的T细胞表面,配体是APC或靶细胞表面的B7分子。CTLA-4B7分子结合产生抑制性信号(胞浆区有ITIM),终止T细胞活化。

42. APC:即抗原提呈细胞。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

43. professional APC:即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组成性表达MHC?类分子和T细胞活化所需的共刺激分子及黏附分子,具有显著的抗原摄取、加工、处理与提呈功能,包括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

44. 抗原识别:初始T细胞膜表面TCRAPC表面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特异结合的过程。

45. 免疫突触:T细胞和APC之间相互作用时,在细胞表面独特的区域上,聚集着一组TCR其周围是一圈黏附分子,这个特殊的结构称为免疫突触。

46. 免疫耐受: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或特异性抗体,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的现象。

47. 中枢耐受(及特点):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B细胞发育过程中,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特点:一般耐受长期持续,不易被打破。

48. 外周耐受(及特点):成熟TB细胞,遇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不产生正免疫应答而显示的免疫耐受。特点:耐受能持续一段时间,诱因消除后可恢复应答能力。 49. 低带耐受与高带耐受:因抗原剂量太低而引起的耐受即为低带耐受;因抗原剂量太高引起的耐受即为高带耐受。

50. 超敏反应: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变态反应。

2

2/11页

51. 变应原:能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引起速发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 52. Arthus反应:是一种实验性局部?型超敏反应。用马血清经皮下反复免疫家兔数周后,当再次注射马血清时,注射局部出现剧烈炎症反应的现象。

53. 凝集反应:细菌、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抗原的颗粒状物质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54. 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在载体颗粒表面,再与相应抗体或抗原反应出现凝集的现象。

55.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反应后,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 56. ELISA: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将已知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使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通过酶反应后的底物颜色,检测相应抗原或抗体含量。 57.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集光学、流体力学、电力学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借助流式细胞仪可对细胞进行多参数定量测定和综合分析的方法。

58. 人工主动免疫:指用人工制备的疫苗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

59. 人工被动免疫: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因子的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

60. 计划免疫:根据某些特定传染病的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有计划地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预防相应传染病,提高儿童免疫力,最终达到控制以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而采用的重要措施。

61. 重组抗原疫苗: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只含保护性抗原的纯化疫苗,该种疫苗不含活病原体和病毒核酸,安全有效,成本低廉。

62. 过继免疫治疗:取自体淋巴细胞经体外激活、增殖后回输患者,直接杀伤肿瘤或激发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

63. 生物应答调节剂:指具有促进或调节免疫功能的制剂,通常对免疫功能正常者无影响,而对免疫功能异常或低下者有促进或调节作用。

3

3/11页

简答题

1. 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及其生理表现和病理表现。

基本功能 生理性表现 病理性(异常)表现 免疫防御 抵御、清除入侵病原微生物等 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 免疫自稳 对自身正常组织细胞成分耐受 自身免疫病

免疫监视 清除突变细胞、病毒感染细胞 肿瘤、病毒持续感染 2. 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比较。

固有免疫的特点是:生来具有,可遗传,相对稳定;作用无特异性;应答迅速,在感染早期起主要作用,但无免疫记忆性。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是:后天获得,不可遗传;作用有特异性;有免疫记忆性,在感染后期及防止再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3. 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包括中枢免疫器官的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免疫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和免疫分子(包括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所组成。

4. 简述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各器官主要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由骨髓和胸腺组成,其主要功能为: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其中,骨髓的主要功能为:(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胸腺的主要功能为:(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3)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5. 简述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各器官主要功能。

外周免疫器官由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组成,其主要功能为: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其中,淋巴结和脾脏还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并分别对淋巴液和血液里的病原体和其他有害异物有滤过作用;皮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扁桃体、小肠派氏集合淋巴结、阑尾等)主要针对经黏膜表面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产生免疫应答,在局部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6. 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及其含义是什么,

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为免疫原性和抗原性。免疫原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是指抗原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有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7. 抗原的异物性有哪些表现,

抗原的异物性的主要表现为:异种物质(抗原),一般来说,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越远,其免疫原性就越强;同种异型抗原,如血型抗原和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等;自身抗原,如自身成分发生改变、胚胎期未与淋巴细胞充分接触的自身成分暴露等,这些成分也可被机体的免疫系统视为异物。

8. 简述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各种因素。

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包括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宿主方面的因素和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等。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分子量大小、结构的复杂性、分子构象、易接近性和物理状态;宿主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背景、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等;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主要包括抗原的剂量、免疫途径、次数、间隔时间、佐剂的应用以及佐剂的类型等。

9. 动物免疫血清对于人的两重性表现在哪里,

(1)动物免疫血清是特异性抗体,在人体内可中和相应外毒素,防治疾病。 (2)动物免疫血清是异种抗原:可刺激人的机体产生抗动物免疫血清的抗体,致超敏反应。 10. 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Ig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借链间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肽链结构(呈“Y”字形)。在重链近N端的1/41/5区域、轻链近N端的1/2区域内的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称为V区,其余部分称为C区(其氨基酸序列相对保守)。 11. 简述IgG分子的结构域组成及各结构域分别有何功能。

IgG分子的H链的结构域有VHCH1CH2CH3L链的结构域有VLCL

4

4/11页

各结构域的功能为:VHVLIgG与抗原结合的部位;CHCLIg的遗传标志所在;IgGCH2是与补体结合的部位;IgGCH3可与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 12. 试述IgG的主要免疫学特性及功能。

IgG:人IgG的亚类有IgG1IgG2IgG3IgG4;血清中含量最高,半衰期最长;分布最广,免疫作用强,是机体主要的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有中和病毒和毒素作用;与抗原结合后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IgG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可发挥调理吞噬作用;与NK细胞结合可介导ADCC作用;能通过胎盘;参与某些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

13. 试述IgM的主要免疫学特性及功能。

IgM:分泌型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主要分布在血液中;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胚胎晚期即可产生,脐带血IgM增高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初次抗体应答中最早出现,故血清IgM增高提示有近期感染;激活补体能力、凝集作用较IgG强,在机体早期免疫防御中起重要作用;是天然血型抗体;mIgM(单体)是BCR的主要成分之一;参与某些自身免疫病和超敏反应。

14. 试述SIgA的分子结构组成、分布及主要免疫学功能。

SIgA:分泌型IgA为二聚体,具有J链和分泌片,主要分布在肠道、呼吸道黏膜分泌液、初乳、唾液、泪液中;参与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初乳中sIgA对婴儿有自然被动免疫作用。 15. 简述补体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的激活过程。

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过程:IgMIgG (IgG1, IgG2, IgG3)与抗原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途径,依次活化C1qC1rC1sC4C2C3,形成C3转化酶C4b2aC5转化酶C4b2a3b。补体旁路途径的激活过程:细菌表面成分如内毒素、酵母多糖等直接激活C3,在B因子、D因子、P因子作用下形成C3转化酶C3bBbPC5转化酶C3bnBb两条途径均进入共同终末过程,依次激活C5C6C7C8C9,最后形成MAC(C5b~9)。 16. 简述补体膜攻击复合物(MAC)的组成及其靶细胞溶解的效应机制。

MACC5b~8复合物与12~15C9分子组成(C5b~9),其溶解靶细胞的效应机制是:MAC在靶细胞膜上形成亲水性的跨膜通道,小分子可自由透过细胞膜,而大分子不易逸出,导致渗透压降低,最终导致细胞崩解。

17. 简述补体的生物学作用及相应的补体成分。

溶解细菌、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MAC/C5b~9); ?

? 调理作用(C3bC4b等);

? 免疫黏附(C3b);

? 炎症介质作用(过敏毒素C3aC5a,趋化因子C5a)。

18. 简述补体系统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是机体抗感染防御的主要机制,属于固有免疫防御机制,同时参与适应性免疫的效应阶段;

?参与适应性免疫:参与免疫应答的诱导、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及免疫记忆。

?补体系统与其他级联反应系统(凝血、纤溶、激肽系统)存在着相互作用和调节关系。 19. 简述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 低分子量:多为小分子量多肽(8~30KD)。

? 高效性:较低浓度即有生物学活性。

? 结合受体:通过结合细胞表面高亲和力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

? 作用形式: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形式作用。

? 作用特点: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或协同性。

20. 细胞因子分哪几类,请分别写出其中文名和常用英文缩写。

细胞因子可分为: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CSF)、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和生长因子(GF)等几类。 21. 何谓MHC的多基因性和多态性,

MHC的多基因性和多态性是从不同水平描述MHC的多样性。MHC的多基因性是指同一个个体中MHC由一组位置相邻的基因座位组成,各自的产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多态性则是指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MHC的多态性指群体中不同个体在各基因

5

5/11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