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讨厌遇到的人里面一定有混子,这些人正事不做,每天消极怠工,只会钻营拍马,偷懒耍诈,交给他的工作永远不能准时完成,但是遇到表扬的时候一定会跳出来邀功。而且他们脸皮极厚,同事们的劝导督促都没用,上级想让他们换岗离职也很难。这样的人在企业就是占位置的成本,会影响企业效益,若在政府机关则会影响民生,要是担任重要职位,那就是祸国殃民。明朝就曾出现过由这种混混担任重臣的现象,当时的人把那些大臣称作"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讲这纸糊阁老之一万安。 按照明朝的规矩,一般人考取进士后就会入翰林院学习一段时间再安排到各部任职,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实习和岗前培训。万安是正统年间的进士,他也按照这个程序进入仕途,但是他的晋升速度非常快,这不是因为他能力高业绩好,而是源于他擅长巴结。在他和同一年考取进士的人中有一个人叫李泰,是大太监永昌的养子。他的年龄比李大十几岁,但是他为了巴结李,甘心做李的小弟,讨李欢心。因此,李每次晋升的时候为了不惹人注意,就会推荐万排在自己的前面。后来在推荐大臣入内阁的时候,李再次推荐万说:"你先进去,我还担心入不了阁吗?"于是,万得以入阁,而李却突然得病去世了。 万安加入内阁后,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没有真才实干,遇到事情解决不了只会推脱。而且他的靠山已经去世了,他急需找个新的大腿。当时后宫的万贵妃非常受宠,大臣们却因为她的出生和家庭等问题,对她颇有微词。他见有机可乘,便以二人姓氏相同,通过七拐八扭的关系认亲戚,自称是贵妃的侄子。万贵妃正愁娘家的地位不够高,对于有一个内阁大臣做侄子这事感到非常高兴,就让自己的弟弟与他交往,一起巩固家族势力,还帮他陷害铲除其他关系不好的大臣。 通过溜须拍马,巴结宦官,万安在内阁混了几年,最后居然成了首辅。然而,他还是毫无长进,对于朝政国事没有任何贡献,与明朝历届首辅相比形同虚设。有一次,天象出现异常,当时皇帝已经很久没有上朝了,其他的大臣就想着通过这个机会去面见皇帝,顺便报告一下近期的国家大事。然而在面见皇帝时,大臣们说天象不好需要注意,皇帝回答知道了。然后大臣们还想再说其他的国事,万安立刻就站出来磕头大喊"万岁",准备退朝。其他的大臣没有办法,只能跟着一起退出去。这件事后来被传出去,太监们嘲笑那些那些大臣说"皇帝不见他们的时候,他们吵着要见,见面了却连话也不会说,只会喊万岁。"因此,万安也被称为"万岁阁老"。 如果说在万安的政治生涯中一定要找个亮光点的话,那就是参与奏请撤销西厂了。西厂是明宪宗设立的凌驾于锦衣卫和东厂之上的另一个特务机构,权力甚大,可以随意捉拿官员,先抓后奏,他们的首领为了贪功,便任意抓人屈打成招,使得大臣们人心惶惶。于是朝中的官员就多次奏请要撤销西厂,宪宗一直不答应。到后来万安也上奏请求解散西厂,皇帝居然同意了。因此,他获得了朝廷内外的称赞。但是,更多的时候他仍是以混日子和谋取私利为主。比如每次有他的儿孙参加科举的时候,他就让自己的门生担任主考官,所以他的子子孙孙都入朝做官了。 有时候我们会说"做事做事,做多错多",还真是有一定道理。万安在内阁混了多年,没有办什么大事也没有犯错啊,就这样让他混到了孝宗继位。为了讨好这位新皇帝,他终于要开始主动做事啦。他认为皇帝是一个好色的人,就写了一半关于房中术的书悄悄放到奏折里面。于是皇帝看到后大发雷霆,问"这是大臣该做的事吗?"大臣们知道后纷纷弹劾他,皇帝便要罢免他的官职,但是他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就是不愿意退去。没有办法孝宗只好自己走上去,亲手摘了他的牙牌。 在万安任首辅的时候,由于他带领的风气,导致整个朝廷都是一帮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的人,大家一起混日子,荒废国事,全国各地发生灾祸也不去治理。因此在明朝历任首辅中他的评价极低。也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要遇到这样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