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身体是可以自己调节体温的。从四季变化中就能知道,我们的体温一直在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发烧的过程是由于外来的或内生的细菌、病毒等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破坏了身体调节体温平衡,这就像是空调的制冷功能失灵。 但高烧不能代表孩子一定不好,低烧不能代表孩子一定没事。比起体温的高下来说,观察孩子整体的状态可以更有效反映疾病严重程度。为了可以看的更明了,中医认为我们在孩子发烧的时候,更应该关注到的是整个生命活力。 包括:胃口,活力,消化能力,大便通畅度,睡眠质量等等。 从中医角度来说发烧主要还是因为外部的环境因素的干扰。比如太冷或忽然很冷,太热或忽然很热,下雨后湿度变大,这些情况会导致人体的局部机能异常,进而导致体内环境的变化。如果出现适合细菌和病毒生存发展的环境,病毒和细菌就会成为参与疾病过程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全部。 在这个过程中,发烧也可以看做是自身启动的一个解决方案。这时,身体免疫力会通过提高体温来解决机体的异常问题,包括排出病理产物,如痰、废气,大便,小便,汗等。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解决“发烧”想赶走的问题,但不是发烧本身。如果我们明白这个点,我们就会跳出那个“降温-升温-降温-升温-降温-升温'的黑洞里。 但如果还是想解决“发烧”本身,那么我们会做什么? 也许会物理降温? 你会说没错啊,因为物理降温可以直接降低温度。包括用退热贴或冰袋敷前额、头部;用温湿毛巾擦拭孩子的额头、颈部、腋下、大腿根部及腘窝部;洗温水澡,等等。 目前临床西医也对物理降温的方式有存疑,包括贴退热贴以及洗澡,更不建议家长采用冰水和酒精擦浴办法退烧。冰水擦浴会明显增加不适感;酒精擦浴可使血管剧烈扩张,引起虚脱或酒精中毒,严重时会导致昏迷甚至死亡,所以酒精擦浴仅作为高热儿童的辅助的一种缓解措施。 记住:是缓解措施。意思就是安慰。 而从中医的角度,物理降温基本不太会起到什么帮助,如果对于风寒感冒发烧情况,帮助降温和散热极可能与身体的发汗趋势背道而驰,进而导致病程延长。 如果还想针对温度想办法,我们还会做什么? 对了,要用退烧药。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儿童退烧的药物只有2种 :即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百服咛)和布洛芬(美林)。前者适合 3个月以上的孩子,后者适合 6个月以上的孩子。 对于西医给出的退烧药使用注意包括有: 1.用退烧药要根据体重计算药量,而不是年龄。 2.严禁把成人的退烧药掰开、减量后给孩子服用。 3.感冒药和退烧药同时使用需要仔细看成分,避免相同成分药品叠加服用; 4.服药期间还要让孩子摄入足够的液体。 5.乙酰氨基酚最小给药间隔是4小时;每种退烧药每天给药不能超过4次。 6.必须两种退烧药交替使用时,交替使用的时间间隔最少为2小时 同时,国内外较为权威的西医对退烧药使用说明很重要的一点是:退烧药只是为了让了身体更舒服,但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而没有找到病因前,盲目的退烧只会掩盖病情。 中医认为退烧药可以一定程度的通过发汗来排除病邪。如果确实是单纯的风寒发烧的情况下,没有更温和的方式可选择时可使用小剂量的退烧药进行发汗把寒邪通过汗液排出来,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但是,只适合风寒发烧,而且是没有更温和的方式时。 很多朋友在开始学习中成药的时候都会问?现在退烧了,如果晚上再烧起来还怎么办呢? 反复烧,是使用退烧药的常见情况。 原因是,那个退烧是个假象。 因为会反复发烧,加上降温效果又很迅速,所以我们常常不能避免对退烧药的反复使用。羊爸爸社区有妈妈们的一些个案反馈,小孩在使用退烧药后不到一分钟就出现惊厥,或者十分钟之内出现惊厥。 因为退烧药可以发汗,而惊厥大多是因为津液缺失造成,那么我们大概可以推断,一方面是小孩平时脾胃状况不太好,津液供给能力不足,一方面是退烧药的反复使用快速的消耗了身体的津液而导致的惊厥。 这里我们需要不断提醒妈妈们的是:反复使用退烧药、滥用退烧药,对小孩体能的过度损耗后,对小孩的脾胃极可能存在潜在的伤害,导致后续长期体质问题;在此观点上,相信国内外权威的西医也秉持同样的意见。 说到底,孩子发烧,首先要学习的是每一种发烧背后的原因和应对方法。 什么情况下选择去医院就诊? 孩子发烧时,体温退而复升是很常见的,如果宝宝精神还好的话,继续观察、在家护理。遇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不建议继续在家观察和护理: ①持续高烧超过72小时; ②发烧期间精神非常不好、神志不清 ; ③发烧期间有剧烈腹痛和呕吐、喘息呼吸困难身、出现不明的疹子等严重情况; ④有惊厥史的小孩发烧时应及时求助中医或西医,并在平时找中医调理好脾胃,调理好身体。 文 | 冉红星、杨千栋 编辑 | 郭莎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