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是带枪的猎人:“黑暗森林”法则在新石器时代体现的淋漓尽致

 东西二王 2019-06-01

在刘慈欣的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中,有一个著名“黑暗森林”法则,他将宇宙比喻成一座黑暗的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任何暴露位置的文明都可能被另一个文明消灭。黑暗森林法则咋一看虽然略显残酷,但却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文明不断增长扩张,但资源有限,生存则是文明的第一要务

《三体》:“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 ”

纵观人类发展史,黑暗森林法则实则无处不在,文明之光照耀不到的地方,就隐藏着无数的带枪猎人,世界历史上曾经无数次发生不起眼的落后文明,或者说蛮族消灭上等文明的事迹,如西罗马帝国亡于日耳曼蛮族、晋朝亡于五胡、大宋亡于金人和蒙古人、明朝亡于满清等等,那些处在黑暗角落的蛮族,抢先开了第一枪,用最简单的手段得到了资源,消除了对自己的威胁。

谁是带枪的猎人:“黑暗森林”法则在新石器时代体现的淋漓尽致

被史书记载下来的事例清晰可见,而在没有文字记录的新石器时代,黑暗森林法则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新石器时代的华夏大地,各地的文化出现有先有后,并且各个文化之间都不连续,不像现在这样“铁板一块”。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文化达到一定的高度,光芒就掩盖不住,势必会暴露在外,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那些没有被文明覆盖到的地方,就潜伏着觊觎先进文明的“黑暗”势力。就目前的考古资料显示,曾经盛极一时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陶寺文化、三星堆文化等等,都可能是倒在了其他文化的猎枪之下。

谁是带枪的猎人:“黑暗森林”法则在新石器时代体现的淋漓尽致

谁是带枪的猎人

整体消失的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北方盛极一时的地域文化,在华夏大地多数地方还未开化之时,红山文化就已经光芒四射,照亮了西辽河一带。但让考古学家不解的是,红山文化可谓是极盛急衰,在其鼎盛期突然灭亡了。关于红山文化的灭亡,学术界并未有统一的意见,有的认为是环境恶化所致(《红山文化研究》),有的认为是被蛮族所灭。在这些观点中,笔者认为环境恶化导致红山文化急速灭亡不太合理,处于农耕文化和北方地区的游牧文化接触的前沿的红山文化,大概率是亡于周围的蛮族。因为在红山文化之后的西辽河地区,又诞生了一种与红山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小河沿文化,而且相较于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的农耕工具以及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并且开始大量吸收中原仰韶文化因素,并且开始出现原始的图画和零星的陶文(《红山文化探秘》),这表明西辽河地区的环境并没有问题,不至于让一个鼎盛的文化突然灭亡。

谁是带枪的猎人:“黑暗森林”法则在新石器时代体现的淋漓尽致

红山文化代表性文物

小河沿文化虽然延续了部分红山文化的内涵,但小河沿文化和红山文化又有着明显的断层,其整体发展高度都不及红山文化,自兴隆洼-红山文化以来,西辽河地区领先于于中原地区的发展趋势开始转变,这些似乎暗示着创造着红山与小河沿文化的,不是一个族群,分子人类学中也找到了些许痕迹,在新石器时代的辽西地区,“古东北类型”居民应该是这里最原始的土著,但之后一支流动性和迁徙性较强的居民从更北的地区南下进入辽西,其形态特征属“古蒙古高原类型”(《辽西地区先秦时期居民的体制人类学与分子考古学研究》),这些证据似乎都暗示着一个结果,另一个族群灭亡了红山文化。

被异族攻陷的陶寺

公元前2000年,正值考古学上龙山文化兴盛的时代,此时大河之北、面积达280万平方米陶寺绝对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大邑。考古学中看到的陶寺一派生机勃勃,鼍鼓(鳄鱼皮制成的鼓)、石磬、铜铃以及有着天文观象功能的遗址的出土,表明这里是一个礼乐齐备的都邑。

谁是带枪的猎人:“黑暗森林”法则在新石器时代体现的淋漓尽致

礼乐齐备的陶寺文化

但陶寺的兴旺发达并没有持续很久,考古显示在陶寺文化中期,陶寺被异族暴力损毁了,考古揭示的情景令人触目惊心,陶寺的宫殿区被人为破坏,包括“王墓”在内的贵族墓葬也被入侵者直捣中央的棺椁(许宏,《最早的中国》),此后的100年,陶寺沦为普通聚落,并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关于陶寺的灭亡,诸多证据指向活跃在西北农牧分界线一带的石峁文化。极盛一时的陶寺亡于石峁,颇有龙山时代的游牧民族灭亡农耕文明的味道。

谁是带枪的猎人:“黑暗森林”法则在新石器时代体现的淋漓尽致

陶寺被“革命”后的惨状

不知所踪的石峁文化

兴旺发达的中原大国陶寺,很大概率上是被潜伏在北方几百年的石峁所灭。但石峁文化自身的结局也是迷雾重重。石峁文化是陕北与内蒙交界处的一个新石器文化类型,根据考古记载,石峁人总共在这里生活了400余年,公元前2300年开始在陕北扎根,公元前1900年前后,在夏王朝早期突然去向不明,消失在了考古人的视野当中。是城防失守、火灾所毁灭,还是遭到外族侵略灭亡的?考古学家并没有在遗址中发现与其相对应的证据和痕迹。

谁是带枪的猎人:“黑暗森林”法则在新石器时代体现的淋漓尽致

农牧交界线的石峁遗址

不过有学者认为,石峁一带正是史书中记载的白狄的活动之地(此观点出自先秦史学会副会长沈长云教授),且与内蒙一带的老虎山文化密切相关,这一带的气候变得日益干冷,种族之间冲突加剧,可能是石峁消失的主要因素(《老虎山文化的扩张与对外影响》)。

除了红山、陶寺和石峁,“黑暗森林”法则一幕幕上演在新石器时代,众多文化类型的更迭甚至消失,如同一部部的“悲喜剧”。在华夏大地上,发达的文明犹如一座座灯塔照亮周边的区域,而文明之光照耀不到的地方,则如黑暗的森林,那里面潜伏着数不清的带枪猎人,他们时刻窥视者文明国度的动向,被发现,总有一方被消灭,留到最后的不一定是最文明的,但却是胜利者。

文中重要观点参考文献

《红山文化探秘》第十三期——小河沿文化,红山文化研究会;

《辽西地区先秦时期居民的体制人类学与分子考古学研究》,赵欣, 2009 - 吉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红山文化研究》,索秀芬、李少兵,《考古学报 》,2011年第3期;

《何以中国》,许宏,三联书店,2014年3月;

《老虎山文化的扩张与对外影响》,中原文物,2007年第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