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建成于大德十年(1306年),是元、明、清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是儒家学派创立人。孔子出生在没落的贵族世家,家境贫寒。他自学成才并创设私学,倡导仁义礼智信。中年做官,后遭离间而辞官,周游列国。老年则致力于教学和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72人。 孔庙大门也称天师门。进门后是前院。前院两侧排列着198通元、明、请三代进士题名碑,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实物材料。刘墉、纪昀、林则徐、康有为、曾国藩、李鸿章等均位列其中。 碑后是大成门,门前立有孔子行教像。门后院内有一古井,传说进京赶考的举人们在拜谒孔子后都要饮一下井中圣水,据说饮后能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写出一手好文章。而用井水磨墨,写出的字墨香四溢,笔劲流畅,故乾隆赐名“砚水湖”。还有一棵“触奸柏”,元代国子监祭酒亲手植。一传说明奸相严嵩当年曾代表嘉靖皇帝前往祭孔,由于他平时专横跋扈,作恶多端,因此,行至树下,狂风骤起,吹断柏枝,打掉了他的乌纱帽。二传说明宦官魏忠贤也是代替皇帝来孔庙祭孔,他正走到”旁时,忽然刮起一阵大风,从树上掉下的一个大枝正巧打中魏忠贤的头上。 大成门后是大成殿,悬挂“万世师表”匾额,殿内供奉孔子的牌位。“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 大成殿后是崇圣祠,供奉孔子父母的牌位。 在孔庙与国子监(古代皇家大学)之间的夹道内,有一处由189座石碑组成的碑林,是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下旨刻石立碑(故称乾隆石经,共63万字,是仅次于西安碑林的全国第二大碑林)。石碑上篆刻着十三部儒家经典(十三经刻石碑):《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 ![]() 先师门 ![]() 进士题名碑 ![]() 大成门 ![]() 砚水湖 ![]() 触奸柏 ![]() 大成殿 ![]() 乾隆石经 ![]() 碑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