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思考:中西医之间有无鸿沟?(建议细读)

 饮膳道人 2019-06-01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

中国近期开通了港澳珠跨海大桥,震惊世人。有些桥是为了纪念,有些桥是为了方便两岸的沟通。我想这个桥最重要的是一个纽带,将两岸不同的风景、人文、经济、科技链接了起来。

这也让我思考存在鸿沟的中西医之它间也要桥梁,这个桥梁需要有用途,就是让中西医整合密切联系起来,但是还有各自特色。中西医之间不应该有鸿沟,而是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建立中西医之桥的最终目的,是让大家相互了解,能够深入交流,达到共同为人类健康谋福祉。

那中西医之间的桥如何建立呢?这些桥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1.从病入手

有人说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是辨证论治,中医应该明朝名医李中梓所描述是这样:“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这是强调治疗症状背后疾病本质,就是要寻找治疗的证据。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西医也是辨证论治,也强调疾病背后的机制,也是讲证据。这样扯起来中西医之间好像从哲学角度没有排斥,但是为什么还是又很大隔阂呢?因为哲学是统领很多科学的,它为科学指明了方向。就好像有哲学家说:哲学是不能填饱肚子的,但是可以告诉你食物在哪里。我想,如果一直从哲学层面探讨中西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前途。那么又需要从哪个点切入呢?我认为应该从病。医学形成最初都是为了治病,中医是这样,西医也是这样,古代是这样,未来也是这样。如果中医一直在强调养生、文化,可能难以去和现代医学链接。

从病入手就是要看治疗的效果,中医可以治病,不仅仅是个案,而是可以重复、可以推广的方法。不管你你用什么理论、使用什么方法,最后能把实实在在的疾病控制了、治愈了,就有话语权。通过这样的疗效,自然中西医之间搭建了桥梁,自然西医会主动来应用这些方法。西医如果对某一疾病有一些开辟性治疗方法,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我想作为一名明智的中医也一定会主动的去学习和借鉴。

目前中医药已经积累了不少疾病治疗的方法。比如攻下法治疗急腹症;使用雷公藤制剂治疗免疫性相关的肾小球疾病;大黄制剂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等等。这些都是中西医之间共同的桥梁。

2讨论交流

当这个病的桥梁构建好了之后,中西医之间才可能有更为深刻的交流。现代中医很多是圈内讨论热火朝天,常常还各自为阵,门外则言语冷嘲热讽,有时还禁行令止。这也许就是中西医的现状。我在行医期间,询问过多位西医如何认识中医药治疗肾脏病,他们出奇的一致回答是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当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这是他们非常客气的回答了。因为在2013年KDIGO指南已经明确提出了不推荐使用草药治疗慢性肾脏病。

我们常常说某某中医治疗某种疾病经验丰富,那好了,就是要同西医大夫一起分享我们的经验,这个分享的过程就是接受别人意见,就是讨论和交流。当然,我们还要打到西医的阵营里,积极参加他们的会议,在他们的会议上也要发声,发什么声?就是要让他们治疗中医师对西医知识也是很熟悉的,而且还知道西医治疗方面的那些不作为。

就是讨论和交流的重要性。正是这些讨论交流拉近了中西医之间的相互理解,最终能达到一致意见。

近代东北名医马二琴,伪满时期,日伪政府蓄意取消中医,于1940年,逼请马二琴到长春萃华医院与日医博士较量高下,先生技压群寇,从而保存了东北的中医。马二琴到长春不久,正好遇上一个外科诊断考虑化脓性阑尾炎的患者。日本外科医生认为要手术,但不保生死。患者没有答应,还提出要用中医治疗。机会来了,马二琴看到患者面赤气粗,腹部坚硬,大便多日未行。诊断为“热毒炽盛”,遂用中草药,患者服用三剂后即愈,且经日本医生检查后认定,确为痊愈。

中西医讨论实际上就是一种知己知彼的策略,实际上也是对话而不敌对。而且在讨论期间中医也可以施展自己的技术,当然这个技术也是交流的一种方式。

3语言转化

有了工具和方法,中医、西医之间用什么来交流,这就需要语言。中医语言有时候很深奥,我想这个不是中医本身的错误,而是真正懂中医的也许并不多。中医的那些理论是一些现象的高度总结,很多是最最质朴的取类比像。如果这些从实践来的理论苦涩古奥,让人糊里糊涂我想这不是符合中医实践需求。

当然语言转化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证实中医药的有效性。有条件则设计公认的试验,没有能力开展试验,回顾性研究也可以,没有回顾性研究病例报道也可以,总之就是要用现代的语言来解读中医,让中医语言与现代语言接轨。

4自由来往

有了疾病、有了交流、有了语言,还有一个同样非常重要,就是需要各自的自由发展,对方的研究或认识不应该成为你的紧箍咒。还有就是要让民众能够得到正确的选择。

如何做到呢?一方面中医师可以向西医转化,西医也可以向中医学习。我认识的多个朋友都有这样的转变。而现代国内现象就是中医师要开西药,但是不能拿西医的执照。而大多数西医大夫只会开些无关痛痒、劳民伤财的中成药,对于中医配方意义并不关心。这个就极大阻碍了中西医之间的深入而有效沟通。

相反如果中西医之间能够相互转化,或者是无条件的,或者是可以同在一个屋檐下工作,我认为这样的模式有助于中西医的相互渗透,共同提高。前提就是我们的中医师的确是懂经典、会看病,西医也是基础牢固、临床规范的那种。

自由往来的环境下,会形成互相有利的分工,提高各自邻域的影响力,最后获得的疾病疗效提高了,国家医疗花费降低了。中西医之间更为默契了。

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域都可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中西医之间同样如此。但是,差异并不应该是隔阂甚至敌对,中西医之间需要建立多种桥梁展开交流、合作。当然了,目前中医遇到极大的尴尬就是人家不带你玩,所以中医的责任和压力极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