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本来应该归于道家,但他自己坚持自己属于儒家,且他的儒学功底事实上也确实了得,是一代大儒的典型标准,而后来儒家上升为儒教统治地位,人们也就一般认可了将其供于儒教庙堂,但后来的反思,是否将其请出儒教庙堂,一直是历代比较大的争议。 其实荀子学的,叫做帝王黄老学术,就是包括黄帝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现在流传下来的,仅仅只有老子的《道德经》,这本书又分为《道经》和《德经》,《道经》是道家思想的总源,《德经》是儒家行动的指南,这一派的学者,名义上是道家,实际上是道儒兼修,但一般以道家为主。 但后来的发展,却出现了黄老学术中儒家思想上升的苗头,究其原因,黄老学术以前都是社会上的高级贵族或者皇族才能学习的,但由于诸侯国之间的兼并,大量的掌握领导学问(道家学说)的人成为破落贵族,或落难王孙,他们无法再专注于担当统治者的道家学说,而专注于担当统治者助手的儒家学说,至于说到其极端,则是主张完全以道家人物来代替儒家人物,道家人物就不再是帝王老师的角色,而是帝王的臣子,道家人物全部退化为“官”,儒家人物也就相应退化为“吏”,形成后来中国社会普遍采用的“官吏系统”,他们主张人们就此“以吏为师”,他们的主张也因为兼采道家的“道法”和儒家的“礼法”,被称为“法家”。 荀子为什么可以学习道家学说? 这跟荀子的先祖是晋国的大贵族荀林父有关,故此荀子的道家学术属于家传。 荀子为什么宣扬自己属于儒家? 因为三家分晋的关系,荀子已经成为了赵国人,属于破落贵族,基本没有发挥道家学术辅佐君王的机会,所以他只有在儒家的思想海洋内漫舟,他实际上是赵高的老乡,只不过赵高的地位当时属于皇族,比他更为尊贵,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赵高后来法家理论可以学习得那样好的终极根源。 荀子的学生李斯,疑是蔡国的落难贵族,后来成为了“法家”的著名实践家。 荀子的另一个学生韩非子,是韩国的皇子,后来成为了“法家”的著名理论家。 纠其原因,是荀子道家思想为基础的黄老学术起了根本作用,所以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将陈国的老子、宋国的庄子,韩国的申子、韩非子作为道家人物合并列传,就是这个原因。 因为古人认为,法家就是一种特殊的道家,如此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