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后的17年,崇祯皇帝同时遇到了3个致命的问题,在我看来是任何皇帝都解决不了的。其一,关外的后金已经在辽东战场上占据优势,其二,陕西的农民起义军已经开始蔓延到全国各地,其三,在前朝魏忠贤的阉党已经把朝中的有能之士几乎杀了个干净。所以崇祯这个亡国之君是当得最冤枉的,虽然他自己也有一定的责任。 崇祯初年,陕西黄土高坡上民变蜂起,高举造反大旗的饥饿民众,拿起武器,与统治者对抗,搅得当局人仰马翻。一时间,陕西成了一个火药桶,官僚们视为畏途,没有一个愿意继任武之望留下的空缺。吏部以“会推”的名义,把看不顺眼的耿介大臣杨鹤,上报给皇帝,要他出任陕西三边总督。杨鹤并非贪生怕死之徒,但毕竟一介文人,从来没有带兵作战的经验,有点犹豫不决。 杨鹤立即向皇上说明,臣实在没有戡定祸乱的才干,也没有治理边疆的阅历。朱由检却不以为然,一定要他担当这一重任。其实朱由检看上杨鹤“清慎自持,抚恤将卒。”意思是说皇帝想让人去抚恤农民起义,而不是用军事上的围剿。对于起义军的态度,朱由检前后变化多次,没有很好的做到当机立断。 杨鹤抵达陕西不久,就遇上了“己巳之变”。当地驻军纷纷奉调“勤王”——保卫北京,陕西一下子陷于兵力空虚的状态,根本没有足够的军队去剿灭到处出现的“流寇”。这下也就逼着杨鹤由围剿改为招抚。不过,话要说回来,在围剿与招抚之间,一介文人出身的杨鹤,当然比较喜欢招抚。 事后证明,招抚的计划在当时是完全行不通的。 崇祯四年(1631)正月,朱由检在接见进京朝觐的陕西、山西官员时,面授机宜,明确提出“宜抚不宜戮”的方针:“流寇”也是朝廷的赤子,宜于招抚,不必专门杀戮。 关键的问题在于招抚以后,把这些人安插到什么地方?因此必须有切实的赈济措施,使他们有粮食糊口,然后才谈得上解散;解散之后还必须安插,要切实给予耕牛、种子,使他们回到农村恢复生业。如果照此办理,那么,“土贼”、“流贼”有生之乐,无死之心,自然而然就接受招抚。 陕西的封疆大吏似乎觉察到不祥之兆,纷纷对杨鹤的主抚倾向表示不满。陕西巡按御史李应期向朝廷报告,杨鹤的招抚政策实施以后,固然有王子顺、张述圣、姬三儿等小股“流寇”陆续来降,但王嘉胤等大股“流寇”仍然在延安、庆阳一带活动,攻陷城堡。总督杨鹤一意主抚,继续与陕西巡抚刘广生联手,派出官员四处招降,又有黄虎、小红狼、一丈青、龙江水、掠地虎、郝小泉等小股武装接受招抚。杨鹤、刘广生发给他们“免死牌”,安插于延绥、河西一带,又没有妥善管理,结果导致这些地区遍地都是“降丁”,他们四出抢掠,成为新的“寇患”。在朝的言官也对杨鹤的抚局有所非议。 为了摆脱来自内外的压力,为了向朝廷显示招抚的功效,杨鹤匆忙策划了招抚陕西最具战斗力的“流寇”首领神一魁。 但招抚神一魁后,神一魁及其部队的建制没有摧毁,并且毫无约束,杨鹤要他们发誓,或者投奔官军,或者解甲归田,他们大多阳奉阴违,我行我素。形势已经趋于失控了。神一魁从此把招抚看作儿戏。 最大的问题在于,数量众多的为饥饿所迫的造反大军,一旦接受招安,如何安置,是一个棘手的难题。接到杨鹤命令,安置神一魁部众的延绥巡抚洪承畴,为此大叹苦经:解散安插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村落早已成为废墟,没有住处,没有食物,数以千计的人何以度生?押回原籍未必肯回,解散又无处可散,实在是千难万难。奉旨前往陕西赈济的御史吴甡也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流寇”中大多是胁从的饥民,如果不解散,那么赈济毫无益处。招安并不难,难就难在解散。解散的难处在于,使哗变的士兵重新回归队伍,要按月发饷;使饥民返回原籍,要发给种子,让他们安生。 一个月还不到,神一魁再度叛乱。一向支持杨鹤招抚的朱由检,得到神一魁反叛的消息后,大为震怒,于九月二十三日下达圣旨,措辞严厉地说:杨鹤总督陕西,事权重大,竟然听任流寇猖狂,而不加扑灭,涂炭生灵,大大辜负了朕的委任。立即革职,由锦衣卫押解来京审问。皇帝发现招抚并不像他所想象的那么奏效,就改变立场,越来越倾向于剿杀。他对洪承畴、李应期把投降的“流寇”全部杀死,不但不指责,反而赞不绝口。 杨鹤的悲剧在于,他的思路没有跟随皇帝的旨意而变化,杨鹤书生气十足地批评皇帝用人不当。他说:由臣出任总督,是用非其人。皇上平台召对时,曾当面说明,自己没有戡定祸乱的才干,也没有防守边疆的阅历。念及报答圣恩,勉为其难,不料狼狈至此,实在是自己的失误。同时他又毫不客气地指出,自己到任以后,朝廷不断从陕西三边调兵遣将,保卫京师,致使当地兵力空虚,时势一日难于一日。采取招抚的方针,也是形势所迫。 皇帝朱由检在他的奏疏上冷冷批道:“杨鹤正在候问,不得陈辩。”根本不给他申辩的机会。 杨鹤留下的空缺,由洪承畴顶替。洪承畴战战兢兢,唯恐步杨鹤的后尘,写了“请宽前督”的奏疏,为杨鹤求情。他说:杨鹤到任以来,小心谨慎,由于灾荒严重,“盗贼”愈来愈多,东扑西生,此灭彼起。神一魁之变,实在是时势非常,出乎意料之外。恳请皇上从宽发落杨鹤。朱由检毫不松口:“杨鹤自有裁夺,不必代陈。”根本不允许别人为他求情。 不久,杨鹤被发配到江西袁州。 当朱由检将杨鹤革职查办时,立即想到了屡建剿杀之功的洪承畴,任命他以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头衔,出任陕西三边总督。洪承畴接替杨鹤出任陕西三边总督以后,抛弃招抚政策,专心武力围剿,大开杀戒。 崇祯八年(1635)正月十五日,张献忠、老回回、扫地王、太平王等几股农民军,突然进入凤阳城内。凤阳即元朝的濠州,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濠州钟离太平乡孤庄村人,在这里的皇觉寺当过和尚。他做了皇帝以后,为死去的父母建造了豪华气派的皇陵;并且把这个发祥之地改称中都,在此设置中都留守司,把濠州改为凤阳府,由凤阳巡抚兼任漕运总督,地位十分重要。农民军看准了这一点,对它发动突然袭击,调虎离山,突破官军的包围圈。 为了造成朝野震惊的效果,农民军进入中都的紫禁城,焚烧皇陵享殿,以及朱元璋亲笔题写的龙兴寺碑(龙兴寺即皇觉寺),打开高墙,释放关押的人犯,焚烧官府衙门。据事后的调查报告,一共烧毁巡抚、巡按、知府衙门、留守司衙门五百九十四间,烧毁鼓楼、龙兴寺六十七间,民房二万二千六百五十二间,杀死官兵三千多人。张献忠还打出旗帜,自称“古元真龙皇帝”,向明朝皇帝叫板。 洪承畴督剿西北,卢象升督剿东南,但是,如果河南形势吃紧,洪承畴由陕西前往河南,配合卢象升;如果陕西形势吃紧,卢象升应该进关,配合洪承畴,联手扫荡。 正当他们合力扫荡中原之际,崇祯九年(1636)六月底,北方满洲军队突破长城要塞喜峰口,七月初三日,北京宣布戒严,朝廷紧急征调各路将领保卫北京。正在湖广郧西征战的卢象升,突然接到皇帝的调令,要他出任宣大山西总督,由平定内乱改为抵御外患。朝廷的这一人事调动,颇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味道,在加强北方边防的同时,却疏忽了中原的潜在危机。卢象升离开中原以后,“贼遂大逞,骎骎乎不可复制矣”,意思是说,从此农民军得以大展身手,形势很快就难以控制了。而卢象升在宣大总督任上,却无法施展抱负,空怀壮志。卢象升的调离,“东西夹剿”的局面不复存在,洪承畴也孤掌难鸣了。 朱由检环顾廷臣,没有一个通晓军事的干才,于是想起前任宣大总督、丁忧在家的杨鹤之子杨嗣昌。杨嗣昌提出了摆脱内外交困的方针:必须先安内,然后才能攘外;必须先足食,然后才能足兵;必须先保民,然后才能荡寇。 围绕这三个主题,杨嗣昌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所谓“四正”,就是陕西、河南、湖广、凤阳四个正面战场,这四个地方的巡抚,以围剿为主以防御为辅。所谓“六隅”,就是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六个侧面战场,这六个地方的巡抚,以防御为主以围剿为辅。把“四正”与“六隅”加起来,十个罗网,所以叫做“十面张网”。假如“流寇”在陕西,那么陕西、四川、湖广、河南、延绥、山西的巡抚必须共同张网,六面合围,总理入关和总督联合围剿;假如“流寇”在河南,那么湖广、凤阳、应天、山西、山东、河南的巡抚必须共同张网,六面合围,总督出关和总理联合围剿;假如“流寇”在湖广,那么河南、陕西、四川、应天、凤阳、江西的巡抚必须共同张网,六面合围,总督、总理都前往湖广联合围剿。总之,总督、总理是随敌剿杀,各地巡抚是四面合围,不论主战场在哪里,都要围成一个罗网,这就是“十面张网”的意图。皇帝对于杨嗣昌如此周到缜密的战略方案非常欣赏,赞许道:只有你才能够办得到。 虽然杨嗣昌坚决主张围剿,但皇帝还是在为以围剿为主还是以招抚为主而犹豫不决。 崇祯十年(1636)八月,张献忠在河南南阳遭到总兵左良玉的袭击而受伤,幸亏他的部将、绰号“一堵墙”的孙可望奋力抵挡,才突出重围。十二月,熊文灿派人前往劝降,八大王张献忠和闯塌天刘国能表示了降意。正在前线监军的太监刘元斌立即向朝廷报告:张献忠求抚。杨嗣昌考虑到张献忠最为骁勇善战,唯恐其中有诈,主张命令他袭击李自成、老回回作为考验,否则就予以剿杀。皇帝以为不妥,驳斥道:“岂有他来投降,便说一味剿杀之理?”于是发出了“剿抚并用”的指示,事实上默认了熊文灿大胆招抚。 张献忠摸透了熊文灿急于通过招抚立功的心理,将计就计,借此获得一个喘息的时机。总兵左良玉密谋,待张献忠一到立即逮捕,遭到熊文灿的极力反对。熊文灿只要投降这一形式,至于投降以后如何安排可以不予计较。张献忠把部队分散驻扎在谷城四郊,熊文灿只发给他二万人的军饷,其余必须遣散。张献忠拒不接受,一定要发十万人军饷,并且表示愿意保卫郧阳、襄阳、荆州三府的疆土。熊文灿深信不疑,立即发给十万人六个月的军饷。 张献忠、刘国能的投降引起了连锁反应,混十万马进忠、射塌天李万庆、曹操罗汝才、过天星惠登相、整世王王国宁、托天王常国安、十反王杨友贤、关索王光恩等部农民军陆续投降,湖广、河南的心腹之患一下子得以平息。 崇祯十一年(1637)六月,李自成为了摆脱重压,与残存的六队、祁总管等部合计三千人马,由阳平关、白水江逃往四川。洪承畴命令陕西军队追击,四川军队堵截,经过几次激战,祁总管投降,六队损失殆尽,李自成仅一千人马出川,进入汉中的深山密林。李自成不甘心失败,走出深山密林,企图进入河南,与尚未投降的革里眼、左金王、老回回等部会合,因此必须从潼关突围。 洪承畴获悉这一动向,命令孙传廷在潼关南原布置埋伏,不让一人一马得以逃脱;又派曹变蛟从后面追赶。李自成边战边退,在潼关南原遭遇埋伏,阵脚大乱,全军覆没。李自成丢弃妻女,与刘宗敏、田见秀等十八人策马逃往商洛山中。 农民起义军的困局似乎就要平息了。 这时皇上还在为先攘外还是先安内而犹豫不决,皇太极主动提出和议,崇祯皇帝犹豫不决,最后拍板,不同意和后金和议,朝廷下令征调正在平定内乱的洪承畴、孙传廷保卫北京。这使杨嗣昌精心策划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略,宣告不攻自破。当时杨嗣昌曾经向皇帝建议,洪、孙二人之中应该留一人继续平定内乱,皇帝拒不接受。 李自成为了重整旗鼓,带了几十名随从,赶往谷城去会见张献忠。这两位同乡战友目前处境迥异,友情尚存。张献忠设宴款待。酒过三巡,他拍拍李自成的背,戏言道:李兄,何不随我而降,还仆仆奔走干嘛?李自成仰面大笑,连说:不可,不可。 此时此地两人心照不宣,李自成知道张献忠在谷城不过是权宜之计,并非真降,否则决不会冒失前来自投罗网;张献忠明知李自成决不会随他而降,开个玩笑而已。随后就接济他一批武器马匹,让他重整旗鼓,日后也好遥相声援。 当时谷城县的士绅亲眼目睹李自成会见张献忠后从容离去,埋怨熊文灿无能,没有命令张献忠生擒李自成将功赎罪。 张献忠任用秀才潘独鳌、徐以显为谋士,要他们讲解孙吴兵法,打造三眼枪、狼牙棒、埋伏连弩,操练团营方阵、左右营法,日夜策划有朝一日重举义旗。湖广巡抚余应桂身临其境,看得一清二楚,极力反对熊文灿的做法,写信给熊文灿,提醒他:张献忠必反,要他先下手为强。不料他的信使被张献忠巡逻士兵俘虏,张献忠马上据此向郧阳巡抚戴东旻告发:巡抚要杀我。熊文灿得知后,上疏弹劾余应桂“破坏抚局”。杨嗣昌本来就对余应桂先前曾经弹劾杨鹤心怀不满,怂恿皇帝逮捕余应桂。余应桂被逮捕后,列举许多证据,向朝廷说明张献忠必反的种种迹象。朝廷不予理睬,把他充军边疆了事。总兵左良玉也看出张献忠“反迹大露”,多次催促熊文灿发兵袭击。熊文灿搪塞说:他虽怀贰心,但尚未开衅;你虽敢战斗,但部众未集。贸然出击,其他受抚各部必然作出反应,得不偿失。 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初六日,张献忠在谷城再度起义,摧毁城墙,抢劫仓库,释放囚犯。他在过去一年里委曲求全,受到各级官僚敲诈勒索,起兵后,在通衢大道上张贴布告,公布索取贿赂的官员姓名、数量、日期,向当地人民宣布:自己的起兵是熊文灿逼出来的,指责总理熊文灿欲壑难填,勒索贿赂数以万计。这一招,令熊文灿以及那些贪官污吏们羞愧得无地自容。朱由检恍然大悟,悔不当初,下令革去熊文灿所有官职,要他立功自赎。 李自成听说张献忠在谷城起兵,立即召集部众前往会合。八月间,两支队伍相会于竹山、竹溪间,旋即分头进发。李自成从商洛山中向河南转移,杨嗣昌担心他进入中原,与左金王、革里眼会合,要左良玉堵截。李自成巧妙利用左良玉与杨嗣昌的矛盾,突破武关,进入河南淅川、内乡。这种动向对于中原战局的影响是巨大的,正如郑濂《豫变纪略》所说,李自成进入河南就好像老虎出笼,再也无法制服了。 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李自成占领洛阳。洛阳是福王朱常洵的藩封地,此人富甲天下,却昏庸贪婪,又是个怕死鬼。被俘后,吓得浑身发抖,叩头求饶。李自成狠狠训斥他:你是亲王,富甲天下,河南饥荒,不肯拿出一分一毫赈济百姓,你真是个奴才!随即下令处死这个三百六十多斤重的大胖子,把他身上的肉,一块一块割下来,放在大锅子里面,和鹿肉一起炖煮,在西关周公庙举行一场“福禄宴”。农民军喝着酒,吃着福王肉和鹿肉,大快朵颐的同时,也解了心头之恨。 张献忠攻入襄阳城。年逾七旬须发尽白的襄王朱翊铭被押解到西门城楼上,吓得浑身发抖,跪倒在张献忠脚下,连声大喊:“求千岁爷爷饶命!求千岁爷爷饶命!”张献忠不无得意地讥讽道:“你是千岁,倒叫我千岁。我不要你别的,只借你头用。”朱翊铭一听,要借他的脑袋派用场,大惊失色,连忙讨好说:“(襄王)宫中金银宝玩,任千岁爷爷搬用。”他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免死了。张献忠非常干脆地回答:“你有何法禁我不搬哩?只一件事,你不给我头,那杨嗣昌不得死。”他的意思很明显,襄王一死,杨嗣昌这个督师辅臣就得以“陷藩”这一罪名而伏法。说罢,张献忠下令处死襄王朱翊铭,同时处死的还有王室成员四十三人。然后,打开王府仓库,发放十五万两银子赈济灾民。 崇祯十六年(1643)年底,攻占西安的李自成,十分明确地表明了他的意图,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向东攻占北京,取明朝而代之。十二月二十三日,李自成向山西各地发布一道檄文,以明白无误的语气喊出了“嗟尔明朝,大数已尽”的口号。檄文中指出,自古帝王的兴废,关键在于是否得民心。你们明朝严刑峻法,横征暴敛,使得人民无法活命。我们义旗一举,四海之内望风归附。本月二十日已派遣前锋军队五十万,百万大军随后跟进。为此特地通告各地文武官员,应该认清形势,早日献城投降。继续执迷不悟的官员,各地民众把他们制服,交给我们,不仅可以得到奖赏,而且可以保住各处百姓性命。如果敢于顽抗,我军所到之处,玉石不分,予以歼灭。 这下皇帝才知道,国内的起义危害远大于关外的满洲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