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冶长篇》第十九章

 诸诸行无常常 2019-06-01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子文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令尹, 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

子文,芈姓,斗氏,名谷於菟(此处於读勿音),字子文(还有一种说法说子文姓斗,名榖,字于菟)。楚贵族斗伯比和表妹邙子之女偷情所生,生下后弃在云梦泽北,被母虎抚养,当时楚国称老虎为“於菟”,把喂乳叫“谷”,意思是“虎乳育的”。当令尹后,对楚国的强大和北上争霸,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子,齐国大夫崔杼(音zhù)曾杀死齐庄公,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应。

 本意是专指古代子杀父、臣杀君的情况

陈文子,名须无,即田文子,谥号为文,齐庄公时齐国的大夫,与晏婴、崔杼等同时期。

本章的译文是,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他还没有理解什么是仁,又怎么会达到仁德的标准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他还没有理解什么是仁,又怎么会达到仁德的标准呢?

令尹子文与陈子文的“忠”与“清”都是为人非常难得的高尚品德,但是孔子为什么会评价“焉得仁”呢,关键就在“未知,焉得仁”这一句中,而这一句话历来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

一种认为此句应该是“未知仁,焉得仁”,意思也就是还没有理解什么是仁,又怎么能达到仁的境界呢?《论语.里仁篇》孟武伯问子路等人是否达到仁的水平,孔子的回答是“不知也。”分析一下“不知”和“未知”的区别,所以认为此处不是不知道的意思,结合下文,理解为“未知仁,焉得仁”是有道理的。

第二种解释认为“未知”就是不知道的意思,但此处的不知道并不是不知道是不是达到了仁的境界,而是不知道除这件事以外的其他情况,这句话就解释成不知道全面的情况,仅此一事怎么能算得上仁呢?“仁”的标准一定包括“忠”和“清”,但不限于此,它包含了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所以仅一些方面做的好,并不能称之为仁。

第三种解释认为“知”在这里通“智”,意思就是智慧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看待事物还有局限性,所以是无法达到仁的境界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