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学习109-110

 背后国文 2019-11-27

公治长篇第五·一七(109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钱穆译先生说:“臧文仲藏一大龟,在那龟室中柱头斗拱上刻有山水,梁的短柱上画了藻草,装饰得像天子奉祖宗的庙般,他的智慧究怎样呀?

杨伯峻译孔子说:“臧文仲替一种叫蔡的大乌龟盖了一间屋,有雕刻着像山一样的斗栱和画着藻草的梁上短柱,这个人的聪明怎么这样呢?”

【傅佩荣译】孔子说:“臧文仲供养大龟的屋子里,柱头刻成山的形状,梁上短柱则画着海藻,这怎么算得上大家所说的明智呢?”

实际上我们今天做解释,都是站在先贤的肩膀上,如果不是先贤们引经据典,考据各种古籍资料,我们将对过去的有些礼仪、文化一无所知,无从下手。

先了解一下文中的“蔡”,蔡,是一种大龟名字。古人用龟来占卜问吉凶。相传南方蔡这个地方出善龟,因此命名龟为蔡。再来看“山节藻棁”,节,屋中柱头之斗拱。刻山于节,故曰山节。棁,梁上短柱。藻,水草名。画藻于棁,故曰藻棁。山节藻棁,古者天子以此装饰庙。

臧文仲,姬姓,臧氏,名辰,谓臧孙辰。谥文,故死后又称臧文仲。春秋时鲁大夫,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一些举措,为世人所景仰。

介绍到这里,再看一下三位的译文,是不是明白孔子在讲什么了?孔子说,臧文仲养龟的屋子装饰弄得像天子宗庙的装饰一样,这种人这怎么算得上是大家所说的明智呢?孔子观点很明确了,虽然臧文仲有才有能,但不注重礼仪,依然不能算得上明智。

公治长篇第五·一八(110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钱穆译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不见他有喜色。三次罢免,不见他有愠色。他自己当令尹时的旧政,必然告诉接替他的新人,如何呀?”先生说:“可算是忠了。”子张说:“好算仁人了吧!”先生说:“那只是这一事堪称为忠而已,若问其人那我不知呀!但哪得为仁人呢?”子张又问道:“崔杼弑齐君,陈文子当时有马四十匹,都抛弃了,离开齐国,到别国去。他说:这里的大臣,也像我们的大夫崔子般。’于是又离去,又到别一国。他又说‘这里的大臣,还是像我们的大夫崔子般。’于是又离去了。这如何呀!”先生说:“可算是清了。”子张说:好算仁人吧?”先生说:“那只这一事堪称为清而已,若问其人,那我不知呀!但哪得为仁人呢?

    【杨伯峻译子张问道:“楚国的令尹子文三次做令尹的官,没有高兴的颜色;三次被罢免,没有怨恨的颜色。[每次交代,]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令全部告诉接位的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道:“可算尽忠于国家了。”子张道:“算不算仁呢?”孔子道:“不晓得;——这怎么能算是仁呢?”

子张又问:“崔杼无理地杀掉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舍弃不要,离开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说道:‘这里的执政者同我们的崔子差不多。’又离开。又到了一国,又说道:‘这里的执政者同我们的崔子差不多。’于是又离开。这个人怎么样?”孔子道:“清白得很。”子张道:“算不算仁呢?”孔子道:“不晓得;——这怎么能算是仁呢?”

【傅佩荣译】子张请教说:“楚国宰相子文,三次出任宰相,没有得意的神色。三次从宰相去职,也没有不悦的神色。去职时,一定把过去的政务,告诉接任的宰相。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尽忠职守。”再问:“他达到仁的标准了吗?”孔子说:“不知道,怎么能说是合乎行仁的要求了呢?”“崔杼以下犯上,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全部放弃了,离开齐国。到了一个国家不久,就说:‘这里的执政者与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再度离开。到了另一个国家,不久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与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然后又再离开。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洁身自爱。”再问:“他达到仁的标准了吗?”孔子说:“不知道,怎么能说是合乎行仁的要求了呢?”

“三已之”的已作动词用,指停止,现引申为罢免、辞去。“违”,离开。忠和清可以不译,傅教授分别解释为“尽忠尽职”和“洁身自爱”妥贴、合理,让人耳目一新。

本章第一部分是讲子张问孔子,子文三次做令尹,三次被罢免没有高兴和愠怒,而且每次离开时都告诉后继者过去的政务,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说,能算作忠,但不知道能不能算作仁。第二段差不多情况,讲陈文子因为自己国家的内乱而离开国邦,但他看到其他国家同样有犯上作乱的执政者,几次离开,子张问这样的人怎样。孔子说,这种人算是清,但不知道能不能算作仁。

前面《论语·公治长7》里,孔子分别对子路、冉求、公西华三人特点做出评价,但他对这三个人都“不知其仁也”,非常明确地告诉别人他不知道。本章又出现了“未知。焉得仁?”孔子仍说他不知道,他只明白子文忠,陈文子清,他们是否行仁他不知道。

前面分析过,仁道之宽大,仁德之高上,无边际,无止境。君子们都是行进在行仁的正途上,说谁已经是个仁者、具有仁德,孔子不这样轻易许诺人,因为行仁是一辈子的事,要经过百折千回的磨练,所以他说不知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