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从生存状态还是遗传结构分析,人与其他生物有着或近或远的关系。在自然演化过程中,所有生物共用同一套演化机制,演化表现出相同的动态特征。 自然界的生物虽然外在形态和生活习性各异,但从分子层面上分析,所有的生物却有着共性。分子生物学告诉我们,尽管地球上的生物形形色色,千变万化,在分子水平上它们却极为一致:都有相同的遗传物质——核酸,都用同一套遗传密码转译蛋白质,都用相同的20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而且尽管氨基酸有左手和右手两种构型,所有的生物都只用左手构型的氨基酸;一种蛋白质对生命过程越重要,越基本,就越可能在所有的生物中都存在,并且其氨基酸序列在不同的物种中根据亲缘关系的亲疏而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 生物的性状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生物的细胞内有成千上万的基因。不同物种的生物基因有较大差别,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基因也有差异。因此,基因的多样性可分为种间基因的多样性和种内基因的多样性。每种生物都有一个丰富的基因库。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从简单的单细胞生命,到复杂的高等动、植物,不同物种之间都或多或少相似。绝大多数生物有大体相似的细胞结构,相同的遗传密码,相似的代谢途径,它们之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对此人们得出结论:生物有相同或相似的祖先,它们是由这些祖先经过不同的途径演化过来的,因此在相似中又有差异,差异在于不同生物有各自不同的遗传表达结构;生物演化受到环境变化和差异的影响,对于不同环境的适应产生了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分类学家和进化论者根据蛋白质的序列或结构差异关系构建了分子进化树。在进化树上每个叶子结点代表一个物种,两个叶子结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就可以表示相应的两个物种之间的差异程度。将各类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安置在有分枝的树状的图表上,简明地表示生物的进化历程和亲缘关系。从进化树中可以看出:生物进化有一个规律,都是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 人属于灵长目人科,和其他灵长类,如猴子、猩猩、猿,有共同的祖先,都是由古灵长类动物演化过来的。 人类较近的祖先是类人猿,它处在灵长类发展到人类的过渡阶段。从一般灵长类到类人猿,再由类人猿到人,这是一个缓慢演进的过程,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人类发展的过程一般分为 4个阶段:早期猿人阶段、晚期猿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人的出现可以从类人猿使用语言文字,以及使用生产工具开始算起,在这个时刻,生命对自然的认识及行为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生命的存在不再简单地依存于自然,等待和乞求自然的赐予,而是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主动地改造自然,为自己创造出更好的生存环境。 对人类来说,人的形态及其社会属性是在一般生物的自然属性基础上的发展和延续,诸如人的属性、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类社会的存在形态,这些都是自然机制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