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中的不确定性蕴含了丰富的生成性。充分预设,关注生成,用心倾听,善于捕捉,有效地筛选并利用学习活动中瞬间的生成,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彰显教师个性和教育智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作为新课改下的新型教师,如何把自己从独占课堂,主宰一切的角色中转换过来,与学生展开平等,民主的对话,从而使我们的课堂因生成而变得更加精彩呢?我想我们不妨从几下几点做起: 一、问题设置,为生成课堂架起支点 叶澜老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出现有通道以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以,一个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可见,教学设计要为动态生成而设计,而教学设计中有效的问题设置,则能给课堂架起一个生成的“支点”。 比如在《圆的面积》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你打算如何探究圆的面积”的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主动探寻解题方法。 第一小组:数方格的方法(由于不满一格的很多,学生数的也各不相同,遇到了困难)。 我顺时引导:“的确不满意1格的很多,你能想到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第二小组:把圆形上下对折,沿着折痕剪下,把剪下的三角形移过来,这样就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我接着提问:“还有跟这个小组不一样的方法吗? 第三小组:把圆多次对折,拼成的长方形就越像。 我接着问:“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大胆质疑后,我让学生自己探究解释:“因为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由许多的三角形拼成的,我们就可以把圆的半径看成长方形的宽,长就是圆的周长的二分之一。 后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又补充了这种方法,让学生大开眼界。如果在这里我能起个引导作用,给孩子一些启发,让孩子自己去探究出来,我想这节课的数学思维含量就有了更高的深度和厚度。 当然,我也没有想到学生会呈现出这么多不同的解决策略,学生自我的生成与思考比教师直接告诉更加的让人信服,也更容易被学生认同。留足时间由学生发表看法,借助学生的生成追击教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来展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捕捉课堂生成的契机,随时处理课堂生成的信息,即时调整教学进程,并防止学生在生成中迷失,让我们的教育不仅关注文本,更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二、激励评价,为生成课堂营造空间 课堂要动态生成,少不了学生要将所想的、所要说的说出来,否则生成则成无源之水。然而学生所想,有时是基于独特且富有创造的精彩见解,有时是一种错误理解或是一种暂时难辩真伪的模糊表象,怎么办?教师要做是首先要承认学生思路的合理性,激励学生将这些思路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前者是很容易得到教师的激励评价,但对于后者来说,教师往往会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而倾向于采用否定的简单处理方式。其实,学生错误或模糊的思路,正是反映了他们当前认知上的冲突,或知识迁移上的障碍所在,教师完全可以将其作为洞察、开发学生发展潜能的有效手段,找出某些错误的“合理性”,以满腔热情,殷切期望,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有由冲突走向和谐的过程中,获得认知上的飞跃,情感上的体验,为课堂营造一个轻松、活泼,充满激情的学习氛围。 三、捕捉亮点,让生成课堂充满活力 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敏锐地捕捉亮点,把握教学契机,让生成更加精彩! 很多时候,孩子们一个“天外飞星”式的提问,一个出其不意的答案,可以让我们收获到未曾预约的精彩。我们需要用动态的眼光关注动态的课堂,基于学生教学,引导学生发现,用学生的独特发现丰富师生共同的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并不是不能预设,但是不妨在预设中留有空间,既是留给学生去生成亮点,生成精彩,也留给教师与学生对话,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振奋的火花。 一位哲人说过,从平凡中看出神奇就是天才。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做这样的天才,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善于引导,灵活把握善变的课堂,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提高促进课堂生成的本领,让他们的灵性在想象中自由飞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