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武双全的陆游与辛弃疾

 关陇之 2019-06-02

嘉泰三年(1203)六月,在浙江绍兴山阴一所破旧的草堂边,两位白发苍苍、精神矍砾的老人相聚在一起,他们热泪盈眶,双手紧紧握在一起。这两位老人就是当时名满天下的陆游与辛弃疾。当时,韩伉青决议北伐,起任辛弃疾为绍兴知府和浙东安抚使。陆游此时正闲居绍兴,二人不期而遇,激动不已。陆游这时已是七十八岁的老人了。

花草树木很早便进入中国文人的视野,成为他们抒情的对象。古人常以他们喜爱的花草树木形容高尚的人格节操和精神追求,比如“岁寒三友”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出污泥而不染的荷,等等。

楚大夫屈原以兰自喻,晋陶渊明独爱菊,唐玄宗李隆基喜欢牡丹。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则在《爱莲说》中,将莲“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的君子之风写到了极致。但假若用一种花草树木来形容宋人气质与追求的话,那一足是梅花。

南宋晚期诗人吴锡畴在其《林和靖墓》诗中说:“清风千载梅花共,说著梅花定说君。”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起梅花,有一个人是无论如何都无法绕开的,那就是林和靖。

林和靖即林通,宋初著名的诗人、隐士,他终生不仕不娶,无子,唯独喜欢植梅养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林通最著名的《山园小梅》诗中,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句,成为咏梅的千古绝唱。从此,宋人的咏梅之风日盛,欧阳修、苏轼、王妥石、梅尧巨等都写过许多著名的咏梅诗篇。

南宋陆游是对梅花情有独钟的大诗人,他一生中咏梅的诗词达一百一十多首,其中包括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陆游共有《梅花绝句》六首,其中的第三首写道:“闻道梅花沂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诗人以浪漫的笔法写出了愿与梅花融为一体的心声,表达了对梅花由衷的爱慕。《卜算子·咏梅》词是陆游词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这首词上片写梅花生长的环境及其遭遇,慨叹她身处逆境;下片写梅花孤傲高洁、坚贞顽强的品格和情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面对“风雨”的摧残、“群芳”的嫉恨,纵然“零落成泥”、被碾成尘,也决不改变本性,妥协退缩。

词中句句写梅花,也句句写陆游,正如清代沈祥龙《论词随笔》所说:“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

陆游,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北宋名士陆佃之孙,其父陆宰在北宋宣和末年曾任淮南路计度转运副使。陆游的少年时期,正值两宋交替之际。他出生的第二年发生了“靖康之难”,金兵大举南下,年幼的陆游随同家人过江避难〕第二年,金兵继续南侵,将高宗穷追入海。

陆游不得不再次逃难,随父前往东阳山中,投奔聚保山寨的陈彦声。儿时的颠沛流离,再加上父亲以及与父亲交往的爱国志士的影响,使陆游从少年时代就以报国自许,写下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句,树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人生理想。

绍兴二十三年(1153 ),二十九岁的陆游到临安应考,名列两浙路锁厅试荐送第一。次年应礼部复试,又名列前茅。因他“喜论恢复”,又名列权臣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为秦桧所忌,被黔落第。直至二十八年秦桧死后,陆游才得出仕,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不久,调入京师,任救令所删足官、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

次年,孝宗赵杳即位,起用主战派老将张浚,筹划北伐。陆游当时三十八岁,虽赋闲家居,而诗名外扬。一天,孝宗问起居郎周必大:当今诗人谁能比得上李白?周必大回答说陆游。陆游从此便得“小李白”美名。宰相陈康伯及史浩、黄祖舜等均推荐陆游,于是,孝宗召见了陆游。陆游把自己的主张与复国方略等一一陈说,孝宗很是满意,赐他进士出身,任为编类圣听所检讨官。

隆兴元年(1163)正月,张浚进枢密使都督东西路军马。陆游与张浚门人王大川、王十朋等支持北伐,受到张浚重视,常常请陆游去都堂起草机要文书。但这时,陆游因参与反对孝宗的宠臣,惹恼了孝宗,被调任镇江通判,又调隆兴府通判。张浚北伐失利后,孝宗转主议和。隆兴二年八月,张浚病亡。陆游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罪名,罢归山阴。

乾道六年(1170),陆游复起为夔州通判。他取道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经三峡入川,将一路闻见写成《入蜀记》六卷。乾道八年,四川宣抚使王炎邀陆游入幕,任帅府干办公事兼检法官。他曾在南郑从军,时间虽短,却是陆游最引为自豪的一段时光。

军旅生活不但使陆游的爱国热情得以畅快地发挥,他的文学创作也随之成熟起来。唐代改益州为剑南道,治所在成都,为纪念在四川的军旅生活,陆游把自已的诗集命名为《剑南诗稿》。不久,陆游离开了南郑,来到成都,改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后又在蜀州、嘉州、荣州等地任通判及代理州事等职,几乎遍历蜀中。

淳熙元年(1174)末,范成大任为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陆游改任四川制置使司参议官,又回到成都。陆游与范成大是多年好友,他们常常在一起登山临水,饮酒赋诗。这本是诗人的常情,竟被同僚指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写给范成大的诗中解嘲道:“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淳熙三年,陆游被罢职。

淳熙五年,孝宗看到了陆游在蜀中所作诗篇印本,遂诏他东还。此后十多年,陆游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担任监司和州官,虽然未能充分施展其政治抱负,但由于一再坚持抗金,为权贵所不容,始终不被重用。

淳熙七年,陆游任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因发粟贩灾,被勃罢官。淳熙十三年,经W相王淮提名,六十二岁的陆游被任为朝请大夫知严州军州事。陆游于二月到杭州入奏辞行,他向孝宗力陈百姓疾苦,却被孝宗轻描淡写地打发了,他晓谕陆游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暗示陆游还是当个闲适诗人为好,不要为国事、战事瞎操心。

淳熙十五年,陆游回朝任军器少监,次年任礼部郎中,十一月又被勃罢官,回山阴故里闲居,此后十余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光宗绍熙三年(1193)十一月,陆游写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诗句,表达了安于清贫而坚贞报国的情怀。

此时,朝廷政局正在发生巨变。韩伉青与宗室赵汝愚等人拥立宁呆赵扩即皇帝位。宁宗即位不久,韩健胃驱逐赵汝愚出朝。

宁宗嘉泰二年(1202 ),韩伉青让宁宗召陆游到临安修史。七十八岁高龄的陆游扶病离家,于六月抵达临安,担任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一职,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不久,兼任秘书监。次年四月,孝宗、光宗两朝实录修成,陆游任为宝章阁待制。

五月,他离开临安,回到了山阴故乡。由于韩伉青执政期间,打击与赵汝愚关系密切的理学人士,陆游的应诏出仕,受到了许多人的非议,其中包括朱熹、杨万里等人,认为陆游有失晚节。

嘉定二年底(1210 ),陆游病逝于山阴。临终之际,他写下千古绝唱《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这是陆游最后的遗言。陆游之悲,悲在“不见九州同”,悲在“王师北定中原日”的遥遥无期。恢复中原是他一生的梦想,因为力主恢复,他多次受到打击与排挤,他晚年出仕,为的就是实现这个梦想。

我们再把时间拨回到绍兴三十二年(1162 )。这年闰二月的一个夜晚,在驻军数百万的济州金营,一伙金兵正在一个大帐中为义军叛将张安国庆功。向来被金兵所忌的义军首领耿京刚刚被张安国所杀。正当他们耳热酒酣、兴致正浓时,突然,几位大汉闯入帐内,还没等金兵反应过来,张安国就被其中的一人一把擒住,绳捆索缚,疾奔而出。

等金兵回过神来,披挂招架之时,大汉已将张安国撂上马背,一行五十余骑呼啸而去。这不是影视中的情节,而是真实的历史故事。生擒张安国的大汉是辛弃疾。

十二世纪下半叶,辛弃疾与陆游、李清照、张孝祥、陈亮、刘过和姜夔等,把词的创作推到新的高峰。辛弃疾的词名尤著,他与苏轼合称  “苏辛”,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现存辛词达六百多首。但这只是我们所熟知的辛弃疾的一面。

在辛弃疾出生的前十三年即靖康二年(1127 ),金军攻破开封,掳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因此,用今天的话来说,辛弃疾是金籍宋人。辛弃疾的祖父名叫辛赞,被迫出仕于金,为毫州谁县县令。他不忘国耻,每逢闲暇就带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向辛弃疾灌输抗金复宋的思想。辛弃疾早年受业于毫州名士刘瞻,两次参加金朝燕京科举不中。

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起事,靡下有数十万人马。绍兴三十一年(1161),辛弃疾率领两千多族人和乡亲起义,加入耿京义军。早先便与辛弃疾就有来往的僧人义端好论军事,辛弃疾在耿京军中时,他手下已聚集了上千人。在辛弃疾劝说下,义端也投奔了耿京。不料一天晚上,义端窃得耿京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为期,抓到他,再杀我也不晚。辛弃疾迅速采取行动,抓住义端,割下他的头颅带回军中。

第二年,耿京命辛弃疾带奏表归宋,高宗在建康召见、嘉奖了他,授他为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但在归途中,辛弃疾听说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害,便邀约统制王世隆等五十余人,直奔济州金营,抓住张安国后,疾驰送到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在闹市中处决。这一壮举令辛弃疾声震朝野,名重一时,朝廷任他为江阴军签判,这一年,他二十三岁。

孝宗即位后,起用老将张浚北伐,不想,由于准备不足等原因遭致符离之败,此后,双方互有胜负,金兵无法越过长江,南宋军亦未能渡黄河,两国再度议和,史称“隆兴和议”。根据和约,宋金之间恢复到高宗时的边界线一带,宋人给金人的“岁币”由二十五万减少到二十万,宋对金国不再称“臣”,而称“侄”。这本是一个屈辱的协议,竟让朝廷内主和派欢欣鼓舞。

乾道元年(1165),辛弃疾写成《美芹十论》一万言进献朝廷,对宋金对峙形势和军事斗争前途作了详尽而具体的分析。辛弃疾指出,符离之败只是个偶然的挫折,不能因为这个小挫折而放弃北伐战略,不敢再战;金国外强中干,貌似强大实为虚张声势。

当时,主和派有种论调认为,历史上吴楚一地的南方人从来没有打败过中原北方人,南宋能偏安一隅就谢天谢地了。辛弃疾批驳说:“古今有常理,夷狄之腥秽不可久安于华夏。”辛弃疾反对保守防御之策,提出“出兵以占敌之地”的进攻战略。

孝宗召见大臣在延和殿对策,时任建康府通判的辛弃疾乘机谈论南北形势,但他力主抗金的观点强硬而直露,不被孝宗采纳。孝呆将他留置京师,任为司农主簿。主战派虞允文入相后,辛弃疾又上呈《九议》,进一步阐述了《美芹十论》中的思想。但不久,虞允文病死,孝宗备受打击,从此再也不提北伐之事。

淳熙二年(1175)四月,以赖文政为首的茶商武装集团在常德、岳州一带称乱,并先后于湖南、江西大败官军。宋廷任辛弃疾为江西提点刑狱,前往讨捕,很快平定了叛乱。淳熙七年,辛弃疾任湖南安抚使。他以湖南“风俗顽悍”、“武备空虚”为由,上疏朝廷请求在湖南建立一支地方军队,名为“飞虎军”。

经朝廷准许后,他于当年夏开始筹建军队,招募了两千步军和五百马军。飞虎军成军后,“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成为一支抗击金兵、平定内乱的重要力量。

第二年,江西发生严重饥荒,辛弃疾被任为江西安抚使,处理贩灾事务。他到任后严控粮食买卖,拿出官钱派人从外地运粮,很快将粮价稳定下来,受到孝宗嘉奖。但同年冬,他受谏官弹劫,被革职处分,归隐信州。

在唐宋词史上,还没有谁像辛弃疾那样钟情英雄,崇拜英雄,讴歌英雄。在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他写道: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青,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中,他自问自答:“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初归南宋时,对朝廷政治并不了解,提出了许多建议,希望早日恢复旧山河。但朝廷常常为投降派当道,他坚决主战的立场始终不被当权者容纳,不断被派往地方,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与他“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报国之志,“沙场秋点兵”的铁血豪情,渐行渐远。

辛弃疾内心倍感压抑,他渐渐意识到自己在官场中“不为众人所容”,意志走向消沉,有了归隐田园的想法。辛弃疾归隐信州,取意“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自号“稼轩”。

之后,从他四十三岁到六十三岁,除绍熙三年(1192)至五年短暂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前后十八年间,一直隐居在信州城外的带湖和铅山的瓢泉。隐居期间,辛弃疾表面上淡泊清净,放浪林泉,胸中却燃烧着熊熊烈火,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辞章。

绍熙十五年秋,哲学家、词人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共商国家大计。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聚会,但辛弃疾在这年冬天应约和陈亮在瓢泉附近的鹅湖寺相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继朱熹和陆九渊之后的第二次“鹅湖之会”。二人意气相投,在鹅湖寺同住十天,“长歌相答,极论世事”。

辛弃疾写下著名的《贺新郎》词,表达了“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雄心。分别后,二人多有书信来往。

陈亮在青少年时期就有经略四方之志,曾五次上书孝宗,力主抗金,遭到权贵嫉恨,三次被捕入狱。陈亮还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围绕王霸、义利、天理和人欲等问题,与程朱理学展开辩论,构建了以“事功”为核心的崭新的思想学派—永康学派。他的词作豪放有力,可与辛词媲美,其政论尖锐锋利,富有爱国思想,被誉为“人中之龙,文中之虎”。

绍熙元年(1190)底,陈亮因家仆杀人再度入狱,辛弃疾动用他全部的官场人脉加以营救,半年多后,陈亮得以出狱。绍熙四年,年过半百的陈亮第四次参加科举考试,高中状元,被任为建康军签判。陈亮十分兴奋,返回故乡,准备料理家事后赴任,不想回到家乡,却因急病突然去世,年仅五十一岁。辛弃疾听闻作文哭祭说:“以同甫之才与志,天下之事孰不可为?所不能自为者,天靳之年!”

辛弃疾还与理学大师朱熹交游,结为终身好友。他任江西安抚使时,朱熹知南康军,两人就贩灾救荒相互帮助,共渡难关。辛弃疾尊重、崇拜朱熹,曾给朱熹写贺寿诗说:“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庆元六年(1200),朱熹去世。当时由于“庆元党禁”,其旧友、门生不敢送葬。辛弃疾亲自前往,并写下祭文盛赞朱熹说:“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宁宗即位之初,韩健胃执掌朝政,力主北伐。当时,金国章宗在位,国势渐衰,北方蒙古崛起,金国的国力进一步被削弱。可以说,这正是北伐的大好时机。只是,南宋自张浚北伐失败后,近四十年未开战,缺乏得力的军事将领。为鼓舞士气,在北伐前的嘉泰三年(1203 ),韩伉胃在宁宗支持下追封岳飞为鄂王,削去秦桧的王爵,改其溢号为“缪丑”。同年,六十三岁的辛弃疾起任绍兴知府和浙东安抚使,与陆游相聚于山阴。

韩伉青任命辛弃疾为镇江知府,辛弃疾打造一万套军服,招募一万名士兵,积极备战。但不久遭弹勃,从镇江调回绍兴任知府,他上章请辞回到铅山〕开禧二年(1206,宁宗下诏伐金,不久,北伐失败,韩伉青想与金人谈和,金人要求将他缚送金营,韩伉青大怒,自出家财二十万准备再战,并召辛弃疾出山。诏命到达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开禧三年九月十日,辛弃疾“抱恨入地,责志以段”,临终,大呼 “杀贼”数声而溟目。

陆游和辛弃疾自少年时期便许身报国,恢复中原之志至晚年而不衰,至死而不渝。然而,时运不济,两位伟大的诗人只能抱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人世。



作者:陈胜利  责编:宋丹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