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教发展简史完

 天舒云舒心舒 2019-06-03

BC 565年,迦毗罗卫 国(尼泊尔,旧称瞿昙)王子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所创。

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 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

① 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与科学研究的方向一致),

② 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③ 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教形成

从一个人佛陀~苦行、思索人们苦难的根源~ 度化世人~ 涅槃,② 从一个哲学流派 ~发展成了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僧人团体,            ③ 由一个学说原点 ~发展出庞大而繁杂的理论体系 ~ 发展出戒律

【五百罗汉】

佛陀涅槃的那天,指定弟子摩诃迦叶作为接班人(拈花微笑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中最无执着之念者,被誉为“头陀第一”。摩诃迦叶主持了第一次佛法结集,由博闻强记,被誉为“多闻第一”的阿难背诵出了佛陀所有的经典,这次结集的佛教徒共有五百位,摩诃迦叶、 阿难  被后世供奉在佛陀的两侧。

  佛教的分裂  

和所有的团体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徒对佛法的理解出现了巨大的偏差,教派内也由于出身的不同分裂成了两大派:上座部和大众部。两派不光对教义看法不一,连戒律也各持己见。

①【上座部】传统的佛法维护者,他们坚持旧法,思想上偏保守;

②【大众部】新晋的少壮,主张与时俱进,对佛法要修正和补丁,思想上偏激进。

佛陀时代,僧侣化缘主要都是以食物为主,施主也多半是穷苦百姓,所以很少会出现对方直接给金钱的情形。然而随着僧侣的规模越来越大,施主越来越高级,很多不给食物直接给金钱,由此而引发了僧团内部的激烈大辩论。旧派长老主张坚守传统,保持戒律,不接受金钱布施,而新派少壮主张与时俱进,修正戒律,双方争执不下,大众部正式独立,金钱这个导火索而引发了佛教的部派大分裂。

大众部和上座部分道扬镳之后,又各自在内部继续分裂,这时候,古印度的政局却从分裂走向了统一。

   阿育王时代兴盛 

【阿育王统一印度的最后一战是前261年羯陵伽之战,由于此战过于惨烈,阿育王大受触动开始皈依佛教,秦赵的长平之战

阿育王极度推崇佛教。


   佛教 外传   

阿育王去世后,婆罗门教复兴,逐渐演变成印度教佛教徒则开始向印度以外的地区传法传法之路分成两条:

① “南传佛教”——小乘佛教——【上座部】僧人经由海上到达东南亚地区,再进入云贵这条线。

“北传佛教”——大乘佛教——【大众部】(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即喇嘛教的僧人,穿过兴都库什山和苏莱曼山之间的开伯尔山口经由西域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又传向了吐蕃、朝鲜、日本。


【据考古实践与文献研究,秦始皇统一后曾禁止修建佛寺,由此推断佛教传入内陆最早的时间应在秦始皇时代。】 

③ 印度本土的佛教,被印度教同化,余下的被穆斯林的德里苏丹国灭掉。


佛陀原本的思想是反对婆罗门教的,可是由于部派大分裂而产生的诸多衍生思想和教义,却和婆罗门教惊人地相似,本土佛教是如此,传至海外的佛教亦如此,甚至很多我们熟知的佛教神话人物,其实原型都是婆罗门教的。

比如四大天王,他们的原型是婆罗门教“二十诸天”中的“四天”,其中佛教的“多闻天王”在婆罗门教中叫做“毘沙门天”,唐朝时期军队中经常供奉毘沙门天,后来传至日本,被奉为军神,日本战国时代的大名上杉谦信就以毘沙门天的化身自居,他的军旗上写着一个大大的“毘”字。


韦驮、阎罗王和“天龙八部”中的帝释天也在“二十诸天”当中,分别叫建驮天、阎摩、因陀罗,佛教吸收了婆罗门教的“二十诸天”,在此基础上增加了4个神祇,变成“二十四诸天”。孙悟空原型有两个,一个是《山海经》中的水怪无支祁,大闹天宫和被压五行山的原型就是无支祁,另一个原型就是婆罗门教的神猴哈奴曼,西天取经的故事中可以看到神猴哈奴曼的影子。

佛陀涅槃后,据传说留下了八万四千颗舍利,其中保留至今的佛指骨舍利只有一枚,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而佛顶骨舍利也只有一枚,2007年在南京大报恩寺的地宫里被发现,现存于南京牛首山的佛顶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