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异部宗轮论》导读

 廿氏春秋 2018-10-11

源自:天心禅茶北京

      《庄子 天下篇》与《异部宗轮论》合参,其中妙趣,不可尽言。

      《异部宗轮论》与《庄子 天下篇》一样产生年代远久,《异部宗轮论》由世友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译。具窥基法师《异部宗轮论疏》所载“异部宗轮论者,佛圆寂后四百许年,说一切有部世友菩萨之所作也。”当在《庄子天下》篇之后,但两篇内容旨趣,形同神似。皆将天下“求道成佛”各宗各派的核心要旨一一点破。读《庄子 天下》与《异部宗轮论》仿佛置身庄子与世友菩萨各自所处时空境地,于天下“求道成佛”各道各宗一览无余。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一音何音?自解何解?

        借《异部宗轮论述记》题解,昭然若揭矣!

        人随理解,情见不同,别而为类,名为:异部者:主也;者:转也。所主之法,互有取舍,喻轮不定,故曰:宗轮。又,者,所崇之理;者,能摧之用。异部之宗轮,依士释也。激扬宗极,藻议攸归,垂范后昆,名之为                             

                      一壶居士


现代研究佛学的学者,将佛教传播分为三个时期,即原始佛学、部派佛学、大乘佛学。

原始佛学指的是释尊在世时期,以迄其涅槃后第一百年。释迦是西元前六世纪时人,所以这个时期,相当于西元前六世纪至四世纪。

于原始佛教时期,佛教并未分成部派,和合一味无诤。当释迦在世时,释迦所传以“四谛”为主,说法的重点完全针对人生的现象,人生是“苦”;苦的原因是“集”(有种种积聚,如色、受、想、行、识五蕴,即是众生在物质界以及精神领域上的种种聚集);是故佛家必须“灭”苦,灭苦的方法即是“道”。——这苦、集、灭、道四者,即是“四谛”,意思即“四点真理”。

释迦涅槃以后,他的大弟子众将其生前说教,结集为经典,主要为四部《阿含经》——即是属于原始佛教时期的根本经典。

部派佛学时期,指的是释迦涅槃后第一百年,以迄大乘佛学开始流播,其时约为西元一世纪顷。是故这段时期,便相当于西元前四世纪至西元一世纪,共约五百年。

在这五百年间,佛教开始分裂,起初是分裂成上座部(Sthavira)与大众部(Mahāsaṅghikā)。上座部代表当时的资深弟子,因耆年有德,故称为上座。与之相对的则是一般佛弟子,因为人数众多,是故称为大众。——这两部分裂,实在可以看成是佛教内部传统势力与革新势力的争议。

至于为什么会分裂,则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跟南传的佛法一起流播,是故称为“南传”,另一种说法则跟北传的佛法一起流播,是故称为“北传”。汉土属于北传佛法的弘播区,因此便主北传之说。本论讨论佛教分裂的情况,以及各部派的不同主张,即属于北传。

可是有一个情况却值得注意,藏地所传虽亦属北传佛学,可是关于部派佛学的分裂,却主南传之说,详见克主杰(mKhas grub rje, 1385-1438)的《密续部总建立广释》(rGyud sde spyi’i rnam par bzhag pa rgyas par brjod)(拙译并导读,收本丛书中)。为什么汉藏所传会有所不同,这情形很值得留意。

北传说法,部派分裂是由“大天五事”的争论引起,关于这点,“导读”中已有述及,此处不赘。但却应该指出,大天所提出的“五事”,是明显地将阿罗汉(修小乘佛学得到成就的人)人性化,如说阿罗汉亦有梦遗,即是一例,而反对他的上座部,则显明地是维持着圣者的尊严。

南传的说法,于此不妨稍加叙述,作为“导读”的补充。

于释迦在世时期,佛教并无浓厚的宗教色彩,释迦只是带著一群弟子,到处去宣扬他自己的学说,以及教导止观的修持。可是于他涅槃之后,佛弟子由于怀念释迦,开始建塔、礼拜他的舍利,慢慢变成建塔造像。是故于释迦涅槃后的第一百年间,佛教便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宗教色彩。

宗教色彩一浓,跟释迦当时并无宗教色彩的戒律,难免便有抵触。举例来说,跟著释迦游行乞食,到处接受供养的僧众,可以不接受金钱布施,但一有佛塔佛像作为礼拜的中心,甚至还可能有说法的中心,那么,不接受金钱布施的戒律便很难遵守。

南传的说法,部派分裂即根源于戒律的争议。

事件发生于吠舍离(Vaiśāli)。吠舍离虽为释迦弘化之地,而且地处印度东方,接近佛的出生之国,但基本上却属于耆那教(Jain)的势力范围。当释迦涅槃之后的第一百年间,印度众多王国之中,摩揭陀国(Magadha)崛起,并吞了东方诸国,如跋耆(Vṛji),侨萨罗等。摩揭陀一向护持佛法,因而跋耆等东方诸国也就变成佛法盛行之地,跋耆首都吠舍离也就成为佛教徒聚集中心。

吠舍离向来商业发达,由于社会富裕,因此信众对僧侣便习惯以金钱布施。他们对耆那教的僧侣一向如此,对佛教的僧侣亦自然如此。当时领导吠舍离僧团的上座,接受客观现实,允许僧侣接受金钱。

可是,西方僧团的上座耶舍比丘来到吠舍离,见到这种情况,便根据戒律加以反对,由是争议,耶舍于是召集各地上座比丘,在吠舍离开会,一一检讨,结果裁定吠含离僧团十事非法,将他们驱逐出境。当时参加会议的上座比丘共七百人,是故称为“七百结集”。

 “七百结集”,即是佛教的第一次分裂,裂成上座与大众两部。

比较南传、北传两种说法,似乎南传的比较可信。南传之说传入藏土,可能是由印度佛教后期诸师传入,也即是说,大乘佛教的后期,实主南传之说。

本论主北传之说,论主世友论师(Vasumitra)属“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故北传之说,可以看成是小乘有部的观点。他们将部派分裂说成由两位“大天”先后引起,而二者相距的年代达百年,如此巧合,不能无疑。是故我们宁愿相信南传之说,第一次部派的根本分裂,实由吠舍离“七百结集”引致。

第一次根本分裂之后,上座与大众两部亦内部相继分裂,五百年间共裂成十八部,实际上可能还不止此数,于是连原来的上座、大众两部,即共成二十部派。

这些部派分裂,主要由两次事件导致。

首先应由摩揭陀王朝的没落说起,代之而兴的是难陀王朝(Nanda)。其时为公元前四世纪初叶。

与此约略同时,希腊亚历山大入侵印度。于公元前326年,亚历山大占领了犍陀罗(Gāndhāra),犍陀罗所造的佛像,带有希腊的造型色彩,称为犍陀罗风格,便是当时所受的影响。

其时,原被难陀王朝驱逐的月护(Candragupta),回到摩揭陀城,号召印度人恢复国土,于是推翻了难陀王朝,成立了孔雀王朝(Mauryan)。

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即历史上有名的阿育王(Aśoka)。阿育王恢复国土,将印度北方统一,势力继而扩充至南方。他于公元前268年即位,行灌顶礼,因感战争残酷,由是皈依了佛教。

据南传的说法,阿育王举行过一次集会,而北传则没有记载。

这次集会,是因为阿育王供养比丘过万,连非佛教徒也冒充为比丘,接受供养。故阿育王便在华氏城结集,一方面为了清洗非比丘众,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统一当时佛学者的意见。据说其时提出不同的异见共计五百条,一正一反即共千条。会议中争论得最剧烈的,是犊子部与化地部。由此可见自“七百结集”之后,上座与大众两部,本身已不统一。

华氏城论事之后,阿育王派遣几批上座四出弘法,东至今之缅甸;西至西北印,寻且入大夏;南则至今之锡兰。传法范围之广,为前所未有。

然而阿育王死后,其王朝即为巽伽王朝(Suṅga)邅代。王朝信奉婆罗门,佛教受到遏抑。其时为公元二世纪顷。

与巽伽王朝同时,印度南方则崛起了一个案达罗国(Andhara)。他们即使在阿育王时代,实在亦独立自主,阿育王死后,他们便完全独立,与巽伽王朝对抗。

由于阿育王曾派上座往案达罗传教,所以巽伽王朝虽然灭佛,可是案达罗却支持佛教。当时案达罗的佛教由两位上座弘化,一位上座为大天(Mahādeva),其部派称制多山部(Caityaśaila);一派上座则为大昙无德(Dharmagupta),其部派称为法藏部(Dharmaguptaka)。

据南传的说法,“大天五事”之争,即是两位上座之争,亦即制多山部与法藏部之争。大天原属上座,当时称为大众部,则是因为他们的部派于当时属于多数派之故。

制多山部后来发展为西山住部(Aparacaila)、北山住部(Uttaracaila)等,此两部称为案达罗派,大乘(Mahāyāna)思想即由此两部流出。是故大乘佛学的发源地即在南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