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佛教在印度影响越来越小?

 lixj1028 2019-06-30

首先,佛教在古印度创立后,发生了分裂。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佛教徒对佛法的理解出现了巨大的偏差,教派内也由于出身的不同分裂成了两大派:上座部和大众部。

上座部主要都是传统的佛法维护者,他们坚持旧法,思想上偏保守;大众部主要都是新晋的少壮,主张与时俱进,对佛法要修正和补丁,思想上偏激进。和所有的团体一样,佛教内部在当时也分成了这左右两派,两派不光对教义看法不一,连戒律也各持己见。

在这种针尖对麦芒的局势下,终于,有一个导火索引发了部派的大分裂,上座部和大众部自此分道扬镳,这个导火索就是金钱。

说起来挺滑稽,在佛陀时代,僧侣化缘主要都是以食物为主,施主也多半是穷苦百姓,所以很少会出现对方直接给金钱的情形。然而随着僧侣的规模越来越大,施主越来越高级,化缘的僧侣发现,很多施主不给食物了,直接给金钱,由此而引发了僧团内部的激烈大辩论。旧派长老主张坚守传统,保持戒律,不接受金钱布施,而新派少壮主张与时俱进,修正戒律,双方争执不下,矛盾无法调和,大众部正式独立,于是从金钱这个导火索而引发了佛教的部派大分裂。

大众部和上座部分道扬镳之后,又各自在内部继续分裂,可是就在他们闹分裂的时候,古印度的政局却从分裂走向了统一。

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后,印度的孔雀王朝崛起,传至第三代君主,就是赫赫有名的阿育王,他统一了几乎整个印度,把孔雀王朝推向了鼎盛,这时期是公元前3世纪,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战国时代。

——插播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阿育王统一印度的最后一战是羯陵伽之战,由于此战过于惨烈,阿育王大受触动,于是开始皈依佛教,时间是公元前261年,熟知中国历史的朋友们一定眼前一亮,因为在这一年,中国大地上也爆发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惨烈战役,那就是长平之战。

阿育王统一印度之后,笃信佛教,四处修建佛塔供奉佛陀舍利,后世就把那种专门供奉舍利的佛塔称为“阿育王塔”,我们在中国很多省市都能看到这种塔。由于阿育王极度推崇佛教,使得我们文章一开头提到的婆罗门教被压制,可是阿育王去世后,佛教的地位一落千丈,婆罗门教复兴,逐渐演变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印度教,而佛教徒则开始向印度以外的地区传法。

佛教内部的分裂越来越细,也越来越杂,但是佛教徒的传法之路只大致分成了两条,一条是往南,主要是上座部的僧人,经由海上到达东南亚地区,再进入云贵,这一条线就是“南传佛教”;而另一条往北,主要是大众部的僧人,穿过兴都库什山和苏莱曼山之间的开伯尔山口(这个山口非常有意思,古印度文明之所以会屡屡被外族入侵,都是因为这个山口),经由西域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又传向了吐蕃、朝鲜和日本,这一条线就是“北传佛教”(其中中原地区的叫汉传佛教,青藏高原的叫藏传佛教,即喇嘛教)。

南传佛教被称为小乘佛教,北传佛教被称为大乘佛教,虽然这两组不能完全的一一对应,中间有很多细微的差别,但大家基本可以这样进行记忆。

而印度本土的佛教,由于内部不团结,自始至终无法形成统一的大势力,终于还是败给了印度教(这时候婆罗门教经过商羯罗的改良,已经演化成了印度教),其中一部分被后者给同化了,而另一部分在公元13~16世纪(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南宋至明朝中叶)被穆斯林建立的德里苏丹国给灭掉了,所以今天你在印度已经很难找到佛教徒了。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大器晚橙”所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