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幼儿园大中小班数学领域学习内容与教学设计要点

 生活着思考着 2019-06-03

小班

(1)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

(2)学习按物体量(大小、长短)的差异进行4个以内物体的排序,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3)认识“1”和“许多”及其关系。

(4)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

(5)学习手口一致地从左到右点数4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能按实物范例和指定的数目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学习一些常用的量词。

(6)认识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7)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区分上下、前后、里外的空间方位及认识早、晚的时间概念,知道早、晚有代表性情节的日常变化。

(8)听懂老师的话,学习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活动;大胆地回答问题,初步学习用语言讲出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9)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材料;能在老师帮助下学习按要求拿取、摆放操作材料。

中班:

(1)认识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2)学习10以内的基数:顺着数、倒着数、学习目测群数,学习不受物体空间排列形式和物体大小等外部因素的干扰,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感知和体验10以内自然数列中相邻两数的等差关系。

(3)学习10以内的序数。

(4)认识长方形、梯形、椭圆形。

(5)学习按某一特征的肯定与否定进行分类;学习概况图形的两个特征;能按两个特征对同一类物体进行逐级分类。

(6)学习按量(粗细、高矮等)的差异进行6以内的正逆排序;学习按特定的规则排序。

(7)能听清楚老师的话,能按要求进行活动,并学习按照要求检查自己的活动。

(8)能安静地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学习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活动过程和结果。

(9)观察、比较、判断10以内的数量关系,逐步建立等量观念;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学习新的知识,促进初步的推理和迁移能力的发展。

(10)能自己选择小组活动,即能根据各个小组的活动情况,确定自己去哪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喜欢选择数学游戏活动。

(11)能主动地、专心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并对自己的活动成果感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注意和发现周围环境中物体的量的差异,物体的现状以及它们在空间的位置等。

大班:

(1)学习10以内的单数、双数、相邻数以及认识零。

(2)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体验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等量关系,部分数与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和互换关系。

(3)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认识加号、减号,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初步掌握10以内加减运算的技能,体验加减互逆关系。

(4)学习按物体两个以上特征或特性进行分类,并学习按标记进行逐级分类。

(5)初步感知集合的交集、并集关系及包含关系。

(6)能按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正、逆排序,初步体验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及可逆性关系。

(7)认识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正方体、球体、长方体、圆柱体);能根据形体特征进行分类;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8)学习等分实物或图形;学习自然测量。

(9)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会向左/向右方向运动。

(10)能认识时钟,学会看整点、半点,学习看日历,知道年、月、星期的名称和顺序。

(11)认识角、元、2元、5元、10元以内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知道它们值是不同的。

(12)能听清楚若干操作活动的规则,能按规则进行活动,能按规则检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并能参加较多小组的活动。

(13)能清楚地讲述操作活动过程和结果。

(14)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归纳、概况有关的数学经验;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观察与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15)积极、主动地参加数学问题的讨论;学习有条理地摆放、整理活动材料。

(16)能与同伴友好地进行数学游戏,能采取轮流、适当等待、协商等方法协调与同伴的关系。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内容

  序号   内容   具体分解
  1   数概念与运算   1、10以内的数(基数、序数、数的实际意义、数量的比较与守恒、相邻数、单双数、零等)  2、数数(唱数、手口一致点数、目测数、按群数等)  3、书面数符号(数字的认读、书写与表征)  4、数的组合与分解  5、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2   集合与模式   1、集合(集合中元素多少的比较,集合的交、并、补、差关系和包含关系,是形成数概念,进行数运算的基础。教学主要包括区别1和许多、一一对应等)  2、模式(排序是模式的一种,也是模式的根本。模式不仅限于视觉的呈现,还包括声音、动作等呈现方式)
  3   分类与统计   1、分类(一维特征、一维以上的特征、层级分类等)  2、统计(在分类基础上初步学会用简单的统计对资料作出分析,能看懂和学习用实物图示、图表和数符号等记录方式表征统计结果)
  4、   几何形体   1、平面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  2、立体图形: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  3、形体之间的关系与等分
  5、   量比较及自然测量   1、比较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厚薄、宽窄、轻重、容积等量的差异  2、感知量的守恒、量的相对性和传递性  3、自然测量(能利用自然物作为量具来测定物体的长短、高矮、宽窄等)
  6、   空间和时间   1、空间方位:上、下、前、后、左、右、里、外、远、近等  2、空间运动方向: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等  3、区分:早晨、晚上、白天、黑夜、昨天、今天、明天、星期、年月的名称及顺序  4、认识时钟:长针、短针及其功用,认识整点和半点

数概念

幼儿数概念教育的要求:

小班:会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出总数。

中班:

1、会正确点数10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出总数。

2、学习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和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

3、感知和体验10以内相邻两数的等差关系。

4、认识阿拉伯数字1——10。

大班:

1、会10以内的倒着数,能注意生活中运用顺接数、倒着数的有关事例。

2、感知和体验10以内相邻的3个数之间的等差关系。

3、感知和体验10以内数除1以外,任何一个数都可以分成两个较小的数,两个较小的数合起来仍是原来的数。

4、感知和体验两个较小的数之间的互补、互换关系。

5、会解答生活和游戏中简单的加减应用题,理解加减的含义。认识加号、减号、等号,初步认识加减算式并知道算式表示的含义。

◎计数

计数教学内容可分为:唱数、按物点数(按物取数、按数取物)、目测数、按群计数。

注意点:

1、小班可以学习5以内唱数、中班10以内唱数、大班学习30以内唱数。

2、按物点数包括顺数和倒数,顺数和倒数又分为直线排列数和非直线排列数。

3、小班能按数取物(5以内);中班能按数取物或按物取数(10以内)

4、目测数先于数数能力发展,可以在小、中、大班进行,但在目测数目上要求有所不同。4——5岁目测最大数是5。

5、按群计数是以按物点数为基础的,是大班活动重点。

数的实际意义

理解数的真正含义,其由易到难的活动内容是:基数、序数、相邻数、单双数、零等。教师开展这些教学时,需要与数词的教学融合。

注意点:

1、基数教学主要围绕三个重点:说出总数、按数取物、按物取数。

2、序数教学要结合教具的排列变化,明确序列的起点和方向。

3、相邻数教学可分以下步骤进行:·以唱数点数方式复习数字。·引导幼儿观察相邻数的图片。·让幼儿明确数字的顺序。同时要注意设置游戏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4、单双数通常是大班教研内容,主要掌握10以内的单双数,要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5、0的教育除了联系生活外,还应准备丰富的教具和实物,以让幼儿掌握0在不同场合的实际含义。

数字认读与书写

数字认读是指掌握认识10以内的数字,并能用数字表示10以内物体的数量。认读多安排在中班,书写则放在大班进行,主要让幼儿掌握握笔姿势和写字的规范。

注意点:

1、要多种形式结合,学习数字的认读。当幼儿熟悉字形后,可采用卡片练习做配对游戏。

2、数字书写时间不宜过长,写字的常规和写字的姿势培养比写得好不好更重要。

◎数的组成和分解

1、10以内数的组成一般在大班进行。目标是: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知道总数比分成的两个部分数大,部分数比原来的数小;理解数组成中的互补、互换规律。

2、学习数的组成,课通过数实物、推理、理解后的记诵三个途径学习。需结合多种方式,让幼儿充分操作体验,忌死记硬背。教师要归纳规律,提升概念。

数运算

1、数运算主要指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主要包括:学习实物加减、口述应用题和列式运算等。

2、口述应用题和纯粹用数字和符号组成的加减题区别在于,应用题寓加减问题于情境中。

3、列式运算内容:·识别符号“+-=”及含义;·多种形式(根据实物演示列式、看图列式、根据口述应用题列式)呈现列式;·得数为0的列式运算·加法交换律(a b=b a)

数运算设计要点:

1、结合生活中实例,体验加减法含义。

2、迁移操作活动的经验,进一步理解加减法含义。

3、通过多样化交流讨论,为表象运算做准备。

口述应用题设计要点:

1、渗透生活情景,唤起幼儿经验

2、应用题难度要适宜,语义结构有变化。

3、教师口述应用题和幼儿编应用题相结合。

4、关注集体的交流讨论,提示儿童的准确表达。

列式运算的设计要点:

1、结合生动情景,将具体转化为抽象。

2、运用多种方式,掌握符号及其含义。

3、兼顾不同水平,充分操作和练习。

4、注重师幼互动,关注集体讨论。

集合与模式

集合概念发展特点:

泛化笼统的知觉阶段(3岁前)——感知有限集合(3岁以后空间封闭式集合数图比直线式排列感知容易)——感知集合元素数量阶段(数数、一一对应、视觉性提示)——感知集合包含关系(集合之间存在包含关系和相等关系)

集合教学的不同年龄段要求:

小班:1、知道自己和自己相关物体的归属,体验物体的相同属性。

2、体验1和许多及其关系

3、能按物体的一种特征做集合。

4、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做等量集合。

5、会比较两个集合元素的多、少和一样多。

中班:

1、能按类的观念做等价集合。

2、能概况物体(或图形)的两个特征并能按两个特征做集合。

3、能按物体两个以上特征或特性做集合和排列。

大班:1、对集合做层级分类,体验集与子集的包含关系。

2、能将物体集合进行多重分类。

集合教学的设计要点:

1、渗透生活情景,设置问题背景

2、调动游戏手段,感知巩固概念

3、调动多种形式,加强操作体验(可运用求同操作——按标记求同、用排除法的方法进行操作练习。)

4、学习正确比较,体验多种比较(对应比较的三种类型:重叠比较、并放比较、联线比较)

模式教学的设计与组织:

排序是模式的一种,也是模式的根本。模式不仅限于视觉的呈现,还包括声音、动作等呈现方式。

模式特性——重复性(如ABABAB或1,2,3,5,8)和可预测性

模式类型——重复性类型(如ABC,ABC,ABC)和发展型类型(如“ab,abb,abbb,abbbb…)——还可分为实物模式和符号模式

模式教学设计要点:

1、合理、巧妙利用生活情景和故事情景

2、有序体现模式能力发展的渐进要求

3、关注多样化的模式表征

分类与统计

分类活动有:按外部特征分类、按内部属性分类、按数量关系和逻辑关系(通常用肯定或否定标记来代表)分类、两个特征或两个以上特征分类、层级分类(适宜中班末进行)、多重角度分类(适宜大班)

分类教学内容主要由三个方面:

1、学习按物体的一维特征分类

2、学习按层级分类

3、学习按二维(以上)特征分类

分类活动设计要点:

1、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日常生活情境

2、提供多种形式和材料的操作

统计:

统计教学内容有:

1、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过程,在分类的基础上初步学会简单的统计。

2、能看懂和学习用实物图示、图表和数符号等记录方式的统计。

3、尝试用统计的思想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资料信息作出一定的解释与判断。

统计活动的设计要点:

1、充分利用生活背景,感知统计的多种形式

2、提倡幼儿亲历统计过程,分享他人经验

3、明确思维要求,鼓励幼儿尝试对得到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