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加大黄汤方证分析

 鉴益堂 2019-06-03
病案一:患者褚某,女,42岁,腹满腹痛半年有余,中西药物治疗后时轻时重,近日再犯,颇为痛苦。刻下症:腹满拒按,下腹部攻撑作痛,嗳气声声,有酸腐味,口干不欲饮,大便二日一行,燥结难下,舌红苔黄腻,脉浮数稍弦而有力。遂给予桂枝加大黄汤原方,大黄9克,2剂后腹满腹痛即减轻,减大黄至6克,继服3剂而愈。
病案二:患者李某,男,36岁。患慢性痢疾,多年屡治不愈。大便下痢挟有红白粘液,里急后重,每日三四次,伴腹满疼痛拒按。脉弦有力,舌质绛苔黄。此证虽然脾胃气血不和,但又挟有阳明凝滞之实邪,积邪不去,则下利不能止。治法当加大黄以通腑气,扫除肠中腐秽。桂枝9g、白芍18g、生姜9g、炙甘草6g、大黄6g、大枣10枚,三剂。嘱一次煎煮顿服。服药后大便畅利,泻下皆粘腻臭秽之物。而后下利日渐轻缓。(选自刘渡舟医案)
病案三:患者李某,男,40岁,农民,1977年10月7日初诊。患者春节期间饮酒过多,渐渐发现脘腹不适,时有呃逆。自行服用化湿消导药物稍有好转,但继续服用反而增添更多的症状,如恶风,汗出,烦热。8个月来采用多种方法治疗,无效。刻诊:中等偏瘦个子,气色尚好,呃逆频频,嗳气响亮,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浮数,口干口苦,脘腹胀满,腹肌挛急,按之而痛。方用《伤寒论》桂枝加大黄汤加味。处方:桂枝15g、炒白芍30g、生姜5片、生甘草6g、生大黄6g、大枣3枚。3剂,水煎服。二诊时,患者自诉,服药后,全身温热舒畅,呃逆与脘腹胀满明显减少,大便每日一二次,量多而臭。原方去大黄,再服3剂而愈。(选自娄绍坤医案)
桂枝加大黄汤出自《伤寒论》原文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结合病例及原文,总结方证要点如下:
1.腹部攻撑疼痛;
2.脘腹胀满拒按;
2.多伴有呃逆、嗳气、口干口苦;
4.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浮或浮数,有力。
根据《伤寒论》原文,太阳病在表,本应发汗但反下之则伤脾胃阳气,脾失运化,胃失和降,则出现腹部胀满不适;运化失调,和降失司,气机运行不利,不通则痛,然非阳明里实的大实痛,而是气机郁结为甚,阴寒凝结则痛,此为本虚偏轻,标实为重。太阴病固然以虚为主,但也有实证,正由偏于阴实,所以不用苦寒攻下的三承气汤。陈亦人于《伤寒论译释》中论述:太阴病大实痛乃因肠间腐秽阻结,性质属寒,且为虚中夹实,不同于阳明燥屎阻滞热实,所以不用苦寒攻下的承气类,而用桂枝加大黄汤温阳和络,大黄疏通里实。芍药之味酸寒,大黄与芍药配伍,毕竟性偏破泄,所以脾气虚弱患者,用量不可太重,以免损伤正气。历代医家对本方条文解析较多,主要在有无表证观点上存在争议,李克绍及五版教材《伤寒论讲义》等认为无表证;柯琴等历代医家则较多认为有太阳表证未解。从临床实践看,太阳表证为兼证,可伴或不伴有,不列为主证。
本方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腹痛、慢性肠炎、阑尾炎、细菌性痢疾、胰腺炎、顽固性荨麻疹等。如有报道1例感冒发热(38.3℃-38.4℃)3天,经中西医多方治疗不愈,大便二日未排,给予本方加味,1剂后汗出排便,热退身爽,服2剂诸症消失而愈。有观察运用本方治疗慢性肠炎,连服6剂后,腹痛除,大便正常,再进3剂,诸症皆去,随访2年未见复发。另外,用本方治疗顽固性荨麻疹,疗效甚捷,患者荨麻疹反复发作已达5年之久,且愈发愈频,遍身瘙痒,不能安睡,服药后约3小时,身痒渐止,周身微汗,大便畅通,症状全部消失,随访未再复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