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收姜维哪有什么师徒斗法,其实只是体制败犬跳槽!

 cat1208 2019-06-03

收姜维是传统三国故事中的经典好戏,集中了姜维和年迈赵云的对打以及未来师徒的斗智,非常热闹。而真实历史中收姜维很简单,姜维自己主动投奔了诸葛亮,一点戏剧性都没有。姜维投靠诸葛亮的逻辑很简单,那就体制不要我,我就投孔明。

两汉人都很直接,讲究“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举荐制度。东汉没有科举制度,当官举孝廉全靠长官举荐,形成了三公开府、郡守开府、州部开府三种举荐制度。被推荐者把推荐自己的人视为仅次于皇帝的主君,要在推荐者死后像孝子一样一麻戴孝,荀彧的叔叔荀爽就因为袁绍亲爹袁逢的举荐为其守孝(这也是荀家最初跟袁绍的原因)。

袁绍家族因为这种人情关系,是门生故吏满天下的超级政治豪门。东汉三国时期政治人物都喜欢拿举荐做人情,把这换作是政治结盟的前提,司马懿就因此缔结了强大的关系网络,那种视举荐人情为废纸的人会被全天下唾弃(董卓、吕布就是典型)。东汉、三时期的地方政务由地方长官征召的豪强负责,他们大多不由朝廷任命,把地方长官也当做是主君。

在东汉末年和三国初期的政治生态中,姜维家族就是这种寒门(这可不是穷人,而是家里不是几代省厅级的意思,不少寒门的家底要超过世族)。姜维的老爹名叫姜迥,当过当过天水郡将,在和西北官员的传统项目——PK叛羌、叛戎的战争中牺牲。

姜维早年当过郡上计吏(负责向中央汇报工作),也曾经被雍州长官征辟为州从事(这还是地方长官私自征召的官员)。老爹姜迥为国捐躯,他有了中郎将参本郡军事的头衔职务。在曹魏的体制中姜维很难更进一步,因为曹魏政权继承了东汉末年对凉州等西北籍官员的歧视政策,中央政权是颍川、河北世家的天下。

而姜维对此是很不甘心的,他的西北老乡傅玄(傅燮的孙子,北地傅家是东汉末年、魏晋时期西北排名前几的政治豪门)就说他“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很想突破自己的阶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备受曹魏官场歧视的西北豪强、百姓们(其实主力还是豪强,当时的西北豪强有上百年造反传统)纷纷响应诸葛亮,这惊呆了天水郡郡守马遵。他听到这个消息时带着郡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和姜维等干部视察防务工作,听完消息后第一个反应就是就扔下了部下跑路,在他看来姜维等人就是叛徒。万般无奈的姜维只好跑回天水郡的首府冀县城,而冀县乡党们却铁了心不放他进城,生怕他帮助曹魏“反正”。

由于上司已经跑路、地方失陷,变成曹魏体制败犬的姜维走投无路才不得不投靠蜀汉。他的跳槽在当时并不算背叛,因为他的长官马遵有错在先。曹魏的官场体制不容姜维,那姜维的跳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跳槽后的姜维还成了蜀汉升官最快的官场新星。

为何传承千年的戟在三国时被矛取代?

三国名将们原来是中国第一代甲骑具装重骑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