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可能是最爱哭的男明星:不哭泣的4类人,你是哪一类?

 昵称535749 2019-06-03

KnowYourself

泛心理科普与服务,美好生活从了解自我开始。06-01 15:12

在综艺《向往的生活》里,何炅被黄磊形容成“专业陪哭”:自己爱哭,看别人哭也忍不住落泪。

这一季第一期的嘉宾,是05届超级女生的几位高人气选手。每一位都重新开嗓唱了自己“喜欢的歌”,只有黄雅莉唱《蝴蝶泉边》的时候,何炅忍不住眼泪,情绪失控地大哭起来。

其实,这14年看着这批小女生逐渐成熟,各自有了美好的人生,只有黄雅莉一直没能圆上“音乐梦”,其中的心酸除了何炅,旁人也许无法感知。

500

何炅实在是太爱哭了。彭昱畅说自己因为拍戏两年没回家,匆匆回了一次,奶奶舍不得地一路送上高铁。何炅眼眶就湿润了。运动员武大靖来节目做客,只有何炅注意到他满脚陈年旧伤(艰苦训练落下的伤),又心疼得几乎落泪。

于是,不少网友质疑道,何炅是不是太矫情了?怎么这么爱哭?是不是有时是演出来的?

其实,这样的反应蛮正常的。因为在成年人的世界中,眼泪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存在。虽然人们知道哭泣是情绪表达的正常方式,但成年人会将哭泣放在某些利益关系中去理解,并不会像对待哭闹的小孩子一样直接给予安慰。

一个不哭的成年人,从社会视角看来是非常正常的,不流泪(tearlessness)的状态自然不会吸引人们的关注。然而,到了私人领域,到了关系内部,长久不流泪的状态可能就不那么“正常”了。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讨论那些几乎从不哭泣的成年人究竟怎么了。

500

500

有些人遇到烦心小事,运动一下或找朋友吐吐槽,心情就得到了调整;有些人承受着强烈的压力,会选择哭泣来释放情绪,寻求他人帮助;还有些人即使面临巨大的丧失,比如家庭的瓦解或亲友的离世,他们仍保持着稳定的情绪、冷静的态度。

这些几乎不流泪的人可能会被很多人评价为内心强大、意志坚强,但心理学家Judith Kay Nelson并不这么认为。他特别关注人的无泪状态(tearlessness)。他指出,在应激条件下,人可能会因过度悲伤而陷入震惊或麻木,在这种特殊情境下的不哭泣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在遭遇悲伤、身处强压环境下的长期不哭泣可能是一种“哭泣抑制”(crying inhibition)

哭的姿势千千万,不哭泣似乎就显得单调了,但实际上不流眼泪也有着不同的分类。Nelson(2000,2012)就将哭泣抑制分为了以下4类:

第一类:健康的无泪(healthy tearlessness)

虽然哭是本能,但随着成长和家庭教育的影响,有些成年人似乎逐渐失去了哭的能力,也很少有哭泣的冲动。哭泣作为一种调节情绪的方式,在这些人身上仿佛退化了。

然而,这种无泪之所以是健康的,是因为这些人仍然拥有其他的用来调节和释放情绪的灵活方式,他们并不会因自己不会哭泣而受到情绪表达方面的困扰,也不太会形成心理问题。

比如有人会通过唱歌调整情绪,可能是约朋友唱K,可能是在家对着手机APP深情高歌,唱不同的歌曲时,他们将自己代入其中,情绪便得到了疏解;比如有人会找亲近的人谈论自己遭遇的创伤事件,虽然讲述时他们的情绪依然相对稳定,但在讲述和讨论的过程中,这些事件的负面影响得以减弱。

第二类:普遍性情绪控制(pervasive emotional control)

这一类人有哭的能力,但是会主动控制和压抑自己的眼泪,之所以会这么做,主要与他们对哭的理解有关。他们可能认为哭泣是软弱的表现,如果自己哭了被看见,会引发别人的负面评价;如果这类人对自己的要求过分严格,独自一人的时候也拒绝哭泣。

有些人还会从“功效”的角度来理解哭泣,虽然他们不觉得哭泣是负面的事,但觉得眼泪是没有用的:在强调竞争的环境下,哭并不能解决问题。他们可能告诉别人或自己:“哭有什么用呢?”他们在想哭的时候会主动压抑情绪,让自己冷静下去寻找应对方法,处理更“实际”的问题和矛盾。

第三类:分离性/冷漠式无泪(detached tearlessness)

有些人不哭,是因为他们缺少流动性的情绪交流。这类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常常展现出回避的姿态,不愿将自己卷入到一份深层次的关系之中,也很少与别人进行情绪上的交互,会给人一种冷漠疏远的感觉。

这种分离不仅会体现在人际关系中,也可能存在于他们与自己的情绪之间。他们不明白自己的情绪是什么,不擅长共情别人的感受,不知道如何与别人发生情感上的互动。所以,这类人自己很少会哭泣,也很难较好地回应别人的哭泣,会让他们的家人或伴侣感到非常无奈和痛苦。

第四类:替代性无泪(displaced crying)

这类不流泪的情况相对特殊,具有比较强烈的精神分析的色彩。Henry Maudsley曾说:“没有在泪水中表达的悲伤可能会让其他器官哭泣。”典型的例子就是小孩子尿床,比如有些被较早送到寄宿学校的小学生就会在学校的床上尿床,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哭泣不被家长或老师允许,他们会将情绪用一种替代性的方式进行表达。

500

500

有些遭遇悲痛而从来不哭的人,只要拥有恰当的途径来表达情绪,也可以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然而,压抑自己的情绪而拒绝哭泣的人,可能会受到一些不良影响:

1.无法准确认识情绪,错过成长

人在压抑哭泣的时候,实际上在远离自身的情绪。无论是否要将哭泣作为自己的一种表达方式,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眼泪背后的情绪。或许,哭不能解决问题,但情绪本身却值得关注。

除了无望感与无价值感,几乎所有情绪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比如愤怒,让我们知道自己的身心边界在哪里;比如失望,让我们看到现实的真实模样。每种情绪都意味着我们的内心在发生变动,捕捉和认识这些变化,我们才更清楚自己究竟在经历着什么,当前发生的事意味着什么,我们才可能进一步成长。

2.缺乏深入的支持性关系

哭作为一种依恋行为,本身就可能唤起其他人的关怀,而在合适的人面前流泪,更是一种真诚的、敞开内心的表现,对加强彼此之间的连接具有良好效果。

即便哭泣是脆弱的表现,但展现自己的脆弱恰恰是重要的。人无完人,展示真实和完整的自己就意味着我们不该掩藏自己的脆弱。那些很少哭泣的人,尤其是在悲痛的处境下长期冷静镇定的人,反而会让其他人觉得疏远。研究表明,更少哭泣的人与他人拥有更少连接,共情能力更低,感受到更少的社会支持 (Hesdorffer, Vingerhoets & Trimble, 2017)。

3.替代性物质成瘾

情绪被压抑后可能会造成某些心理困扰,也可能会通过一些物质成瘾被间接表达出来,比如酗酒、抽烟等。喝酒可能会让一些人更易哭出来,但一些人却用酒精来麻痹自己,或是通过一定程度上的控制饮酒来替代性地控制情绪。此外,压抑情绪也可能造成暴食或不良的性关系(Nelson,2012)。

500

500

说到哭的影响因素,很多人可能会马上想到性别,觉得女性比男性更易受情绪影响而哭泣。很多研究结果也确实如此,比如一项研究表明,女性每个月平均哭5.3次,而男性每个月只哭1.4次(Laan,  Van Assen & Vingerhoets, 2012)。当然,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并非性别本身导致的,更多是社会文化的塑造和影响。

特殊的处境也是引发一个人哭泣的重要因素,比如面对亲友的去世、亲密关系的破裂,但这些事件对个人来说并非那么日常,下面我们来说一下个人差异上的其他影响因素:

1.与自身情绪的连接程度

每个人与自身情绪的连接程度是不一样的,认识情绪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有些人能敏锐地感知并辨析自己的情绪,而有些人似乎无法了解情绪,也不懂怎么表达。

与自身情绪的连接程度越差,自然就更少受到情绪的影响,那么哭泣自然就是一件相对遥远的事。典型的例子就是有述情障碍的人,他们基本上只关注外部世界的事实信息,对内心的感受缺少感知,他们可能在童年遭受过创伤,被迫与自己的情绪进行隔离,或是在成长过程中遭受过情感忽视,没有培养出与他人进行情绪交流的能力(Serani, 2014)。

2.依恋类型对哭泣的影响

安全型的人对依恋对象的信任程度更高,在想哭的时候能正常地将情绪表达出来,同时对哭泣拥有更积极的态度,所以哭泣对安全型关系来说往往有着增强亲密的作用。

痴迷型的人比安全型的人更容易哭泣,当他们在关系中感到不安的时候,可能会用哭泣等方式进行情感上的依附或要求;痴迷型和恐惧型常常处在高焦虑状态,对哭泣往往有着负面的评价。

相比其他三种类型,疏离型的人更少流泪,也是更多呈现哭泣压抑的人。他们不信任依恋对象,用疏离的姿态作为防御方式,以此躲避自身的脆弱和压力。他们不仅很少对别人哭泣,对于照顾哭泣的人也会感到不舒服,会感到自己被迫进入了过于紧密的关系(Nelson, 2012)。

500

500

成年人对哭泣有着更多负面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成年人的世界中,一切负面情绪对于竞争和胜出都可能造成消极影响。

我们担心自己的愤怒会干扰理智的分析,我们担心悲愁伤感会腐化进取之心,我们担心自己的眼泪会瓦解内心的坚强。但是,“好的哭泣”(a good cry)并不会造成这些我们担心的后果。那么,如何好好地哭一场呢?

1.努力提高识别情绪的能力

我们需要暂且抛弃对哭泣本身的评价,去关注自身的情绪。当我们感受到内心的起伏,我们可以将具体的感受写下来,并试图用更精确的描述,也不是简单写“我很难受”“我很开心”,可以去描述你感受的难受究竟是一种挫败感,是一种疲惫感,还是一种空虚感。

当我们想要哭泣的时候、在哭泣之后,多去思考哭泣的原因是什么,是在表达一种抗议,还是因为自己感受到了茫然无助。越是能精确地捕捉自己的情绪,就越容易去控制和表达它们。

2.在合适的人面前哭泣

有些人不愿哭泣,是因为他们害怕别人议论自己的眼泪;有些人曾经在别人面前哭过,却收到了负面反馈,之后不想再浪费自己的感情。在成年人的世界中,哭泣是一种深入的自我暴露,它需要合适的对象来完成一次好的回应。所以,想找人哭诉的时候,要选择那些值得我们信任的人。

3.独自哭泣也并非那么糟

哭似乎是为了求安慰,如果一个人自己默默地哭,别人看不到,岂不是没有了哭的意义,反而显得更孤单?但其实,独立哭泣(solitary crying)并不像很多人想象地那么凄惨。

考虑到别人的外在评价,很多人无法在想哭的时候就正常哭出来,但当他们独自一人时,他们便能投入地哭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不会觉得孤单,反而会有一种与真实的自己建立连接的感觉,眼泪似乎洗下了那些遮蔽真实自我的一层灰尘,在哭泣之后他们的心理状态会变得更好(Nelson, 2012)。

500

一场好的哭泣可将我们带离“丧失与分离”的状态,通过感受悲伤而再次将我们带到“连接”之中。眼泪给了我们直面悲痛的机会,让我们能够走向放手和释怀,并积蓄继续前行的力量。

好的哭泣也会让人意识到,我们没必要独自面对困境,我们与家人、爱人、朋友可以彼此支持,给予安慰,哪怕只是来自记忆中的许诺。无依无靠时,我们哭泣;有人听着哭声而来,触及我们。我们要明白的是,并非眼泪帮助我们重建了希望,而是眼泪引发的那份连接。

愿你敢于哭泣,愿你的眼泪能倒映出真实的自己,也愿有个人能看见你眼泪中的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