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去鱼留”曰沪

 芸斋窗下 2019-06-05


        上海这城,名气委实太大了,由这名气,那一“沪”字,亦便成了世人皆知。其实“沪”,除上海之简称外,本意,恐知道的应不多。

唐代有个诗人,叫陆龟蒙的,科举不第,遂还乡松江甫里,过起了饮茶作诗、农耕渔猎的隐居生活,人称甫里先生。松江甫里乃今日江苏吴县甪直镇,亦为江南古镇,与周庄同,出上海便至。

陆诗人这个农民当得既职业又学术,耕渔之外,著述甚多。有《末铝经》一文,专讲水田耕作农具“犁”的各部构造与功能。又嗜钓鱼,便又写就了《渔具诗十五首并序》,对捕鱼之 具之术,讲得甚是专业精妙。其中一首诗,便曰《沪》。

沪为何物,序中说得明白:“列竹于海澨曰沪”。亦即是用绳子编的竹竿联成排,插在滩涂上,潮来时尽没于水中。潮退后,水去鱼留。

此招儿有点守株待兔的意思,但显然更管用。此法也古雅简便,应比唐早,出于先民,如崧泽文化之类,当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所以上海这别称,便由此几千年前的捕渔之具之术而来的。

另一个别称“申”,解起来简单。春秋战国时期,吴地,包括上海一带,为楚国春申君的封邑,故有此名儿。那春申君黄歇颇是个人物,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可惜结局不好,死于门客 之手。被太史公司马迁评了个“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入了成语。而今黄浦江之“黄”,就出于黄歇之姓。

说到沪,需说到另一词“沪渎”。此词不说,上海这名儿就出不来。渎者,水道也。《尔雅》里便有:“江淮河济为四渎”。上海位太湖之东,古时,太湖称震泽,湖水经吴淞江、 娄江和东江而入海。宋前之吴淞江水面宽阔,数倍于今,“吴淞古江,故道深广,可敌千浦”,下游则称沪渎。

唐时,吴淞江已是江南大邑苏州重要的一条出海航道,日本遣唐使三次返日,皆是由苏州经沪渎而出海的。另一位唐代诗人皮日休,便有“全吴临巨溟,百里到沪渎。海物竞骈罗,水怪争渗漉。”句。

至宋代中期,沪渎淤塞,宣泄不畅,往来船舶,皆移至吴淞江支流上海浦停靠。至此,“上海”名得见史籍。而上海浦,便是今日黄浦江由龙华至外白渡桥一段。由此算,上海已存九百余年了。

元朝,朝廷析华亭县东北地而置上海县,上海方为行政区名称。一八四三年上海开埠后至民国前期,上海分租界与华界,华界由上海县辖。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将上海辟为大上海特别市。至此,方有上海市一称。

一般皆以为上海之历史风物,只开埠后,华洋杂处那一百七十年,其实不然。如细究,个中亦颇有道道,蛮古雅的。

前面说的陆龟蒙、皮日休两位唐代诗人,鲁迅先生在《小品文的危机》中有一评,曰陆、皮二人“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榻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先生亦与上海大有渊源, 且土于斯。觉得此句,拿过来说上海风物,仍是精当的。

又想起那“沪”了,潮退后,水去鱼留。留在滩涂上的收获,不正合了“一榻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吗?

由此一字观,这上海便是个暗藏玄机的地儿。欲往上海滩的朋友,大概需当心些。一不小心留神,恐易被迷住套牢,那可真成个水去鱼留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