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述易经起源

 有智慧不如趁势 2019-06-05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易经的起源问题,对于易经的起源也是众说纷纭,因为易经太神奇了,难免会有诸多猜测。

首先我们来看比较主流的关于易经起源的三个观点:

第一个:易经来源于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因为易经八卦图里包含了迄今为止人类的最高智慧,而易经八卦图产生于七千多年以前,甚至更早,那个时候的人类如何有如此之高的智慧呢?基于这一点,很多人猜测易经最初的八卦图可能是来源于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

第二,易经来源于地球上已经消失的某个高度发达的文明,也即在数万年以前,由于地球气候剧烈变化,应该是变冷,导致人类无法生存,所以导致了人类的空前灾难,不过还是有极少的一部分生存能力强的人类存活了下来,有类似于诺亚方舟的保命装置,这就是现在人类的祖先。而这个数万年前高度发达的文明所保留下来最珍贵的东西,就是八卦图,是上个人类高度发达文明智慧的结晶。

第三,伏羲氏一画开天。上面两种关于易经起源的说法大都是人们的猜测,因为很多人不相信古人能有如此智慧,而这第三种说法则比较具体,可是其中也有一些神话的色彩,但这也很好理解,因为人类发展的早期基本都是以神话的形式流传下来的,神话虽然有一些传奇色彩,但其中应该也还是有一些事实依据的,虽然被越传越神,可总还有那么一个根伏羲当年所画的八卦图也许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并不一样,但是大概意思应该是相通的,所以我们就按现在通行的八卦图来讲解。

《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位圣人完成,伏羲一画开天、周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编撰十翼。

伏羲氏是我国古籍中记载最早的王之一,他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在中国古代传说时代的帝王世系中,太昊伏羲氏被奉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地位十分显赫。

伏羲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始画八卦。八卦可以推演出许多事物的变化,预卜事物的发展。八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宇宙间的一个高级信息库

周文王,姓姬名昌,季历之子,汉族,西周奠基人。季历死后由他继承西伯侯之位,又称伯昌。在位50年。商纣时为西伯侯,建国于岐山之下,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而被囚于羑里,后得释归。行仁政,天下诸侯多归从,其子武王有天下后,追尊为文王。

而我们众所周知的文王拘而演周易就发生在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的时候,周文王被囚禁的时候已经是82岁的高龄,据说文王被囚禁了七年。周文王是非常有智慧的一个人,当他被囚禁在羑里时,他觉得自己的有生之年已经不多了,可是他还有好多心愿没有完成,壮志未酬而身要先死,要换了旁人,肯定是心灰意冷,意志消沉,而周文王则不然,他想,既然不能在外面施展抱负,那么在牢中也要有所贡献,所以周文王根据自己80来年的经验阅历,写出了八八六十四卦,用来给后人指点迷津。

可是一个有趣的事情却是,当商纣王知道周文王在牢里整天什么都不干,就鼓捣这些阴爻和阳爻,钻研八卦等东西的时候,居然哈哈大笑,认为周文王胸无大志,只会鼓捣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从而对周文王放松了警惕,可见商纣王是完全不懂《易经》的真正含义的,他的不学无术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而周文王之后500年,也即公元前551年,孔子出世了,不过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认真的读《易经》,也即孔子晚而喜易,而《论语》上说:“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从这段话里我们读出了什么信息呢?显然这句话是孔子晚年说的,我们都知道,孔子51岁做了鲁国的中都宰,之后几年一直亨通,最高做到了大司寇,可是由于隳三都操之过急,得罪了鲁国的权贵,不得不离开鲁国,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周游列国。当孔子晚年再次读《易经》的时候,由于周游列国积累了丰富的阅历,孔子开始深刻体会到《易经》的内涵,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所以孔子晚年对《易经》非常喜爱,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孔子自然体会到了伏羲和周文王等圣贤的心思,所以不遗余力的整理《易经》的相关资料,编撰了《易传》,也即十翼,希望《易经》能够从此飞起来,为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

韦编三绝是孔子勤读《易》书的一则典故。韦,就是熟牛皮。古代用竹片写书,再用皮条编缀成册。三,指多次。绝,就是断的意思。孔子勤读《易》书,致使编缀的皮条多次断开。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像《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由此可见,孔子对《易经》的喜爱程度。

只要是中国的圣贤,或者中国历史上的智慧人物,可以说没有不精通易经的,而且越是有智慧,就对易经越感兴趣,这是为什么呢?这或许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易经太神奇,太伟大了。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吧,谢谢大家的观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