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篇纪实文学《抹亮心中那片绿色》第八章:绿色的熔炉

 钟奋生 2019-06-06
第八章:绿色的熔炉
     绿皮车时代形象比喻为是一所“绿色的熔炉”,因为那是一个变化万千的大千世界,这里面充满着坎坎坷坷、酸甜苦辣。长年累月跑绿皮车的乘务员,在严重超员,没有空调的列车上工作,会是一番怎样的滋味?会有哪些不同寻常的感受?会经受到哪些磨炼与风雨呢?
寒冬更冷夏更热
    绿皮车的最大特点是车厢内没有安装空调,行话也叫“非空车”。乘坐在没有空调的列车上,会是一番怎样的滋味呢?冷天与热天两个极端的天气,在车厢里反应就更明显了。长年累月跑绿皮车的乘务员,对其中的滋味更有着不同寻常的感受。
  寒冬,运行中的绿皮车,再怎么关紧车窗,车厢内还是冷得象要将人凝固,刺骨的寒风会从一些缝角边钻进来,冻得你直想跺脚。列车员刘海连回忆当时的情景:
  由于绿皮车车体密封性能不好,加上所值乘的非空车,是几乎要淘汰的破旧不堪的车厢。车窗与车体的连接处,缝隙特别多,有的还挺大。在寒冷的冬天,外面就是不刮风,列车快速往前行走,都阵阵寒风刺骨袭来。窗外北风呼啸呢?坐在边座是冰浸的,站起身来冻得你直跺脚呢。当大雪纷飞的时候,车厢连接处也在滴水成冰呵。
   冷够了吧,那就盼望着夏天来?没问题。老天爷让你离开一个“冰窖”,又变一个法子给你罩上一个“蒸笼”。朋友,你洗过桑拿吗?你能在桑拿房坚持多久呢?没有洗过桑拿,不知道蒸桑拿的滋味?没关系,盛夏季节到绿皮车上体验一下,就明白什么叫蒸桑拿了。车厢虽然没有水蒸汽,但你四周都是热气、汗气。不管你站着还是坐在某个角度,你想安静片刻,全身每个毛细孔都在炸汗,你安静的了吗?你就是有再高的定力,“心静自然凉”吧,也档不住汗水一个劲的往外流,车厢内有摄氏45度的高温呵。车厢没有空调,不是上面有电风扇吗?问题是,整个车厢温度都是这么高,扇出来的风也是滚烫的……
   东莞东客运段原主管客运工作的副段张虹彬说:“我们非空绿皮车的乘务员非常辛苦,组织旅客疏通过道整理行李架等浑身汗透没有干纱,春运期间广东仍然闷热,乘务员都只穿衬衣还要汗透。然而,车运行到江西安徽境内又天寒地冻,我们绿皮车乘务员一天过四季……”
  原合阜车队党支部书记曾广湘,回忆那难忘的绿皮车时代感叹道——
  1994年他跑河源至深圳绿皮车的三个月,工作节奏非常紧张,简直每天都象在搞“春运”。非空车车状不好,车上严重超员,只要走两三节车厢,身上都是臭哄哄的。那时旅客行李多,而且都是大件的行李。行李架上都是塞得满满的。由于绿皮车客流量极大,上车的旅客非常多,有一个一般人无法想到的问题,那就是列车员自己上不了车怎么办?要挤上车的人实在太多,车上有些旅客就会将车门关上,不让下面的旅客再往这节车厢涌。下面的列车员就无法上车了,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每趟绿皮车都各自成立了一个“超编关门小分队”,选几个年青力壮脑袋灵活的小伙子,专门对付这个特殊情况。列车员上不了车,他们就将列车员从车窗上推上去。列车员也要学会基本爬窗的本领,以适应绿皮车时代的特殊环境。
   绿皮车还有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车上长期缺水,主要原因是水源不足,上水点少,只有九江、吉安等几个定点站有水上。所以,好些时候茶水都送不出。有一次暑运期间,他添乘到阜阳,刚下车就见一位男列车员,将车站那个水管打开,就对着管子冲澡。他说热坏啦。闷坏啦。再不冲个凉,人实在受不了啦。
    暑运期间,由于严重超员,车厢温度太高,经常会有列车员中暑。那时查票,整个车厢人员塞得满满的,连厕所里面都是人。从车厢过道上根本无法前行,只有手抓着行李架,从座位上跨过去。一趟车下来,查票要查八个多小时。那时逃票的现象比较普遍,查票松一点,漏洞就是大一点。查票紧一点,国家的损失就是少一点,他们当然就辛苦一点。堵漏补收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查票。
  那个时候有句流行语:苦不苦,看看四三五(435次车)。累不累,想想阜阳队。
   跑绿皮车的人,还有一种无形的自卑感,总觉得自己比别人矮一份。他们跑车回来,身上就有一股味道,自己都能闻到。当时洗澡还不方便……
   2012年6月,根据学校安排,大学生陆碧威来到东莞东客运段实习,进行一项体验“绿皮车”的社会实践活动。他值乘K5621次东阜三组。经过两个月时间的暑运实习,他从“象牙塔”到“绿皮车”,历经的人和事、苦和累,让他感触很多,感悟颇深。
   这位小伙子当时21岁,是湖南师范大学本科大三的学生。当时正是炎热的夏天,烈日烤晒下的铁皮车厢,真不是一般的热呵。车顶上能烫熟鸡蛋,丝毫不是夸张。车内最高温度,有时超过摄氏40度,衣服湿透不说,裤子里面都大汗直流。一个字“热”。另一个字“汗”。立岗放客一身汗、整行李架一身汗、交接班扫地拖地一身汗。值乘过程中,几乎衣裤没有干过……
  暑运前期,列车天天超员,车厢至少有“三多”:小孩特别多,行李特别多,打赤膊的人特别多。自从上车实习,他也有了“三多”:出汗特别多,喝水特别多、吃饭特别多。
  宿营车有时没有空调,装了也时好时坏,时开时停,热得无法入睡。好在他能吃能睡,一天累了十多个小时,洗把脸、抹个澡,烤着“蒸笼”,洗着“桑拿”,他都能睡得香。
  他要感谢师傅,感谢班长,感谢列车长,他们教会了他开门立岗、规范作业,教会了他微笑服务、待人接物。更教会了他敬业爱岗,坚守职责。他们的敬业精神令他感动,给他启迪。单位领导的关怀关爱,同样让他感到深深的温暖:找他慰问谈心,给他鼓励打气,每天还送西瓜、饮料、绿豆汤到车上……
   两个月来,他渐渐察觉到,绿皮车上环境虽然艰苦,但有一个和谐的团队。大家相互关照,相互鼓励,相互帮助。这个暑期在绿皮车上的实习,将是他人生中最难忘、最深刻、最珍贵的一段回忆。车来人往见证铁路艰辛,酸甜苦辣丰富完整人生。经过六十天的磨练,他相信自己已是一个合格的“实习列车员”。但他却要与绿皮车道声再见了。学校在向他召唤。同时,他还要感谢给予他关照帮助的良师益友们,一路上有你们,旅客能够平安到家,铁路大动脉能够有秩运行。你们是最可敬的绿皮车乘务员……
    特殊岗位茶水员
    2013年11月20日,是东莞东客运段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非空车时代宣布结束,原绿皮车升级为25G型AC380V空调车,至此,广梅汕公司东莞东客运段绿皮车退出历史舞台。 
  由于空调车上都是电炉烧水,不需要专职茶水员工作岗位了。因此,如今追溯昔日绿皮车上茶水员留下的足迹,是一项特别有意义的工作。我们寻找那个时候最美茶水员,探究绿皮车上这个特殊工种,在那个特殊非空时代的韵味——
  东合三组颜建平,2001年招工入路,湖南衡阳人,36岁。中专文凭。原来搞列车员,2006年开始搞茶水员。在这个岗位上,他尝尽了酸甜苦辣……
  他告诉笔者:不是每个车厢都有烧煤的锅炉,整个列车只有4个锅炉,约三个车厢一个。每趟车总共只有两个茶水员,要管整个列车上旅客的开水供应。除餐车有16个车厢。也就是说,他们要送16桶水。一桶水有50斤重,用车子推着走,每节车厢送,确实累得够呛。盛夏天里,约半个多小时能烧开一锅水,但在寒冬天里,烧开一锅水起码要45分钟。
  盛夏天,没有空调的绿皮车,室内温度有四十多度,锅炉旁边的温度显然更高了。当时两个茶水员对班倒。说句不好听的话,内裤都湿掉了。衣服湿透了,又没有干衣换。换干衣服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很快又汗湿透了。他们在人员拥挤的旅客中,推着送开水的车子前行,只有走得很慢很慢,天气炎热,装开水的铁皮桶外面都是滚烫的,旅客碰到一下不得了。因此,他们送开水时,都要格外小心谨慎……
    寒冬天,他们却更显得忙了。外面气温太低,锅炉里的水半天烧不开。旅客就急了。就吵着要打水。他们只有反复解释,水没开,不能吃。你们急,我们比你们更急呢。水开后,他们就要每节车厢去送水,要送两个多小时。天气寒冷,水桶又不保温。稍过些时间,桶里的水就不怎么热了。别人泡不开方便面,又要将水倒掉,换鲜开水,弄得他们要多送水好多趟。相对来讲,盛夏天泡方便面吃的旅客比较少。表面上看,夏天天气炎热,旅客出汗多喝水也就多。没想到冬天,旅客实际用水量会更大,不搞茶水员不知道。
   他们工作一直是在奔忙,一直要等到夜深十一二点以后,旅客都睡觉了,用水量就少了。这个时候,他们才可休息一下。当然,有一个前提条件,只要列车在开,他们就必须要保证列车上有开水供应。
   跑绿皮车太辛苦了。搞茶水员太辛苦了。每次休班回来,他那里也不想去,别人约他去钓鱼,也没有心情,只要躺在床上好好休息,补补元气。他对跑非空车的感受是:一切尽在无言之中……
   茶水员龙立业,当时51岁。入路从事客运工作整整20年。由于他几乎每时每刻,呈现在人们面前透湿一身,满头大汗,被同行戏称他为:“绿皮车”上的“桑拿汉子”。
   2012年8月,那个酷暑车厢温度高达40℃,茶炉间温度高达50℃。他作为是茶水员,每一趟往返,都要给16节车厢的保温桶送60多桶开水。平时的工作,就是围着那个烧火的锅炉转,加煤补水、烧火起炉、加水送水……因此,每次他都是汗流如雨,衣服裤子都湿透。
   正是由于他的这种敬业爱岗、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车班没有发生一起旅客因列车开水供水不足的投诉。他最大的感受是睡眠不足,每趟乘只有几个小时的休息,最大的希望是在他退休前,能够享受铁路改革发展的成果,宿营车能安装上好空调,让乘务员在辛苦作业休班时能睡个好觉;“绿皮车”能早日置换“空调车”,让旅客的回家路不在这么闷热流汗。
   2011年春运前夕,东莞东至合肥直快1020次列车提速为K1030次,段领导对列车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月19日,春运第一天,茶水员崔超飞、吴东青值乘这趟车。如何解决长途旅客的喝水问题,是他们面临一项比较棘手的工作。当时客流超员100%,硬卧车厢没有设烧茶炉车厢,乘坐卧铺的旅客,不可能没有开水供应。然而,给那边送去开水,要经过好几节车厢。在旅客严重超员的情况下,别说是送开水,就是一个光人挤过去都很困难。
   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两个茶水员一合计,想到了借列车进站停车的几分钟时间,每人提着一桶开水,下车从站台上直奔卧铺车厢。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他们双班作业,运行途中一直守在茶炉间烧水。到站前将送水桶装满,一桶水大约有五六十斤。列车进站,他们就象打仗似的往卧铺车厢送水,节奏慢了还不行,必须要掌握好列车停站的时间。这时虽是寒冬,他们提着开水,反复这么奔跑,也是累得满头大汗。有时薄薄的外套还要脱掉,只穿上一件衬衣。但是,他们没有一句怨言。他们说,一切为了春运,一切为了旅客,我们为旅客送去的是开水,旅客感受到的是列车上的温暖。据统计,他们跑那趟车,共为旅客送开水68桶,受到了广大旅客的好评:
 “真不简单,列车严重超员,还这样想方设法为旅客送水。这种为民服务的精神,令人感动!”
    可歌可泣饮事员
    绿皮车的茶炉工与餐车饮事员是一对“双胞胎”,他们的工作都围着煤火打交道。冬天可以想象“温暖”,夏天呢?能品味出他们那种滋味吗?
   原东合二组的厨师杨志文,在绿皮车餐车上干了十多个春秋,对其中的滋味有着切身的体会。在旅客严重超员的车厢里,餐车显得空间更小了。绿皮车不管是茶炉房还是餐车里都是烧煤,经常要往灶在添煤加火,显然增加了他们的劳动强度。还有对他们更不利的因素,锅灶密封的再好,煤气仍会跑出来一些。那是对人体十分有害的一氧化碳。因此,在餐车工作的人,都患有鼻炎。这是职业病。    
  当时1019次下午三点从东莞东发车,他们上午十一点钟左右接班。不久餐料送上来就开始做准备工作,洗菜、切菜将煤火烧旺起来,前后要花一个多小时。五十斤一桶的饭,要蒸一个小时。还要搞菜,菜炒好要装成盒饭,一轮盒饭装好,又要花费半个多小时。然后将盒饭送到各个车厢去,一车盒饭有四五十盒。紧接着,他们就要忙第二批的盒饭,这个进程还不能将时间拖得太长,不能超过两小时,否则时间太长了,影响饭菜质量。特别是冬天,必须是现炒,然后推出去卖。车上没有空调,天气异常寒冷,送去的饭菜不热,旅客就会的抱怨。最旺盛的时候,他们一天要卖三四百份盒饭,连续要忙六七个小时。不包括旅客点菜小炒,还要负责乘务员的吃饭……
   他们的工作是快节奏的,忙完了这一阵,别人用过餐后,他们才开始吃饭。只能说是匆匆填饱肚子,又要准备迎接下一场战斗。条件有限,时间有限,他们一般都站着吃饭。正如在课堂上,学生坐着听讲,老师必须站着讲课一样。特别是盛夏季节,天气炎热,他们在煤炉灶旁边奔忙,要忍受着四五十度高温的煎熬。连里面的内短裤都要被汗湿透。在燃煤餐车跑一个来回,要在充满灰尘和煤气味的厨房呆二十小时。最高峰期一趟车要卖六七百个盒饭。由于流汗过多,会出现脱水体虚的现象,这时他们端着碗吃饭,往往还会感到站立不稳,头昏眼花……
  当时餐车班只有四个人,分工要搭配好,负责外面送饭卖饭等事项的三个人,他就呆在里面专负责弄饭菜。他们的辛苦与工作难度,还不仅仅是这些。
  列车行进的途中,他们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不间断的与旅客供应着饭菜……
  他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锻炼自己,磨炼自己意志。杨志文告诉笔者,跑一趟合肥下来,他们一身都是黑的,回家洗澡时,头要洗好多遍。
  原东阜三组厨师弓右任感叹道:随着1435/6次列车改为K561/2次,东莞东-阜阳的绿皮车宣告结束。十几年的非空时代,让我感受及其深刻,夏日炎炎之时,餐车人员在内台工作,温度高达四五十度。但是为了保证列车工作人员及旅客的用餐,还是顶着酷暑坚持工作,一天下来衣服要湿透几次,暖干几次。
  寒冷的冬天,我们又忍受冰冷刺骨的水流,清洗蔬菜。绿皮车车体密封不严,四处漏风,冬季又是春运繁忙时期,看着旅客坐我们的车顺利到达他们目的地时,我们心里还是热呼呼的。
  内台“两炉一灶”均是烧煤,炉火点起之后,免不了有很多煤炭和呛人的气味,工作一天下来,鼻孔都是黑黑得,有时气体熏的咽喉疼痛,我们都要忍受……现在改成空调车了,我们工作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心里非常激动。却仍忘不了那个非空年代,伴随我们十几年的绿皮车……   
  酸甜苦辣列车员
    非空车留下的那绿色的记忆,是值得细细品味的。那是一个传奇的故事,一段难忘的经历,一次人生意志的磨炼,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那绿皮车年代,每一个春秋,都是由酸甜苦辣链接而成;每一天日子,乘务员都付出了巨大的热情、辛劳与汗水。
   刘海连是原东阜一组一名老资格的列车员,她在绿皮车上有12个春秋,十多年来有欢笑也有泪水,有彷徨也有坚持,她是伴随着阳光与风雨走过来的…… 
  盛夏的季节,车厢内有摄氏45度的高温,好不容易到了休班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是去冲个冷水澡,可睡下来还没躺一分钟,一身又是黏糊糊的了。躺在床上,就像煎烙饼似的,翻来覆去,热得要命,你还能睡得着觉吗?
   绿皮车票价便宜,外出打工的人员,百分之百选择乘绿皮车。旅客素质参差不齐,不文明的人还占一定比例。随处吸烟,乱扔瓜皮果屑的现象,屡禁不止。但是,当列车员的工作受到旅客的理解与尊重时,他们是十分欣慰的。记得那年的夏天,她在车内搞卫生,身上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这时,一个稚嫩的童声飘来:妈妈,你看这位姐姐好辛苦哦。象一股清凉的春风在吹拂着她,她满头大汗望去,那是一对母女。她母亲也对她微笑了一下,她顿时感觉心里一暖。顿时,心底积压的许许多多的委屈与感伤,便一扫而空,再累再苦也值了。因为,他们的工作与辛劳,得到了旅客的赞同和理解。还有什么对理解更幸福的呢?理解万岁!
    炊事员曾建兵2001年进入路,在合阜车队一组跑车。2003年开始在餐车从事炊事员工作,也在绿皮车上奋斗了十多个春秋。他认为,在绿皮车餐车上工作,确实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岗位。别说是12年,一般人两年都很难坚持下来。提起当年的往事,他记忆犹新,感慨颇深——
  绿皮车上环境不好,由于没有空调,他们经受着寒与暑的煎熬。盛夏季节,餐车厢火炉旁,有摄氏四五十度的高温,不讲还要干活,单是在那里站一分钟,你就会大汗淋淋。暑运的高峰期,他们一趟车要卖180多盒饭。呆在那个充满煤气餐车“桑拿房”里,竟有十几个小时,快节奏的奔忙着呢。每天上班汗流全身,没有一处是干地方。干了又湿,湿了又干,人就感到要脱水了……冬天则寒风刺骨,透过窗户吹进车厢,给人一种很强的凄凉感。唉呀,每天还要干同样一件事,洗碗刷盘子,刷盘子洗碗。冰冷的水,手就象刀划一样刺痛,手脚都红肿的……年复一年,十多个春秋过去,他经受了这场考验……
  列车长曾祥永告诉笔者,那时不仅旅客多,旅客的行李也特别多。都是挑大担小担,背大包小包的。安徽人到广州打工,嫌广州的东西贵,就从家里带些饼呀、大米呀,解决生活上的问题,甚至连被子都从老家带过来。这么一来,车厢更是塞得满满当当了。
   车厢挤满了人,接处也站满了人,竟连厕所里都蹲着五六个人。当然,不少旅客是乘短途车的,车厢里环境再差,他们忍一忍熬一熬,几个站就下车了。长途旅客一般都购买了卧铺票。细心的人会发现,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硬坐车厢的乘务员解手怎么办?他们显然要从始发站至终点站,而且趟趟如此。既然厕所都被五六个旅客占去,他们自己怎么解手呢?换句话说,他们到那去解手呢?曾祥永当车长后,考虑到了这个问题,而且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即每次出乘有一项任务,就是给他手下的“兵”发垃圾袋,一人几个。人有三急嘛。乘务员不是神仙,他们也要面临解手的问题。厕所塞满了人无法使用,就只能在自己休息间,悄悄用垃圾袋解决战斗。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曾车长急中生智想出的“歪主意”……
  有件往事,曾祥永车长记忆犹新,那还是东莞东至合肥K1030/1029次开通不久,绿皮车路经安徽那边天柱山至安庆地段,有一股说不出的怪味,从车窗中扑鼻而来。
   味道确实不好闻,这是什么气味呢?列车长曾祥永注意观察了一下,这里四周没有工厂,也不见遭受严重污染的河流,铁路沿线当时甚至连简陋的民房都极少。显然不是秋天农民在田野焚烧秸秆的味道,是什么怪味呢?他平生没有闻过形容不出。这是一条新线,难道新干线就会产生一种怪味道?这种味道,不仅他闻到,别的列车员也闻到了。幸好闻这种怪味时间不长,十多二十分钟吧。列车经过这个区间就好了。
  他想揭开这个谜,因为那股味道实在是太难闻了。一天中午,列车经过此地段时,一位当地人刚用完餐还坐在餐车,他忙凑上前去问:
  “师傅,刚才闻到一股怪味没有?”
  “怪味?什么怪味?”
  这位中年人一时还没明白他问话的意思,有些茫然地望着他。
  “就是刚才经过安庆西时……”
  “哦,那是尸体的臭味。闻到了。这是新死的人,摆个一年就没有味道啦。”
  新死的人?摆一年就没有味道了?死人摆放在哪里?不埋葬吗?
  中年人见曾车长不知道这边的风俗习惯,便告诉他:这是老传统啦。几千年啦。就摆放在自己的田地里。就是死人放在棺材里,棺材暂时不安葬,放在自己的田地里,上面搭一个矮蓬子,防止日晒雨淋。尸体要摆放多久呢?一般是三年。也有摆放五年或八年的,根据各家的实际情况而定……然后,再找一个较好的地段安葬,或是安葬在自己的祖坟地里。这边人一般都有祖坟,往往先买下一片地,要葬好多代死去的人……
  “棺材摆放在自己的田地里?那别人都能看到?”
  “你是没注意,刚才路边田地里就摆放有好多。”
  “车上能看到?”
  “能。”
   跑第二趟车时,他注意看了,过安庆西站不远,右边靠近铁路的田地里,就摆放有不少棺材,上面都搭有简易的矮蓬子。如此“景观”,应该是全国独有……
   防不胜防“跳车侠”
    绿皮车由于没有空调,旅客通风透气都是靠打开车窗,这里面存在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旅客可以随意向窗外抛东西,沿途因车窗抛物砸死砸伤沿线作业人员,砸坏设施设备的事件时有发生。另外,还下面人石击列车事件,石头通过车窗打到车内的旅客,这样的事也屡见不鲜。列车员最难处理的是,列车在运行中旅客因种种原因跳车。有些旅客本身有精神病,坐在车厢会突然起身,通过车窗往外跳。有的旅客则是在人员拥挤十分恶劣的车厢环境中,列车运行时间长了,诱发成精神病。他们在车厢内熬不住,就将窗户打开往下跳,让人防不胜防…… 
  2013年4月21日,列车长曾祥永调到跑东莞东至合肥线的第一天,就遇到列车在运行中有旅客跳车。
   他上车注意到,有位年约三十多岁的旅客,经神不太正常。经了解证实了他的判断。他由其兄陪护,坐在15号车厢。他在东莞犯的病,老兄来接他回去。他们是到过去两个站龙川下车,当时虽然没有发作,他的眼神明显与正常人不同,放射出一种阴冷可怕的光。同时,列车从东莞东站发车不久,他就开始不停在车厢内走动,从15号车厢走到16号车厢,又返回来走到14号车厢……
  曾车长注意到这位反常的旅客,心里责怪他哥哥,怎么不盯好,让他这么四周乱走呢?他还是安静下来了。在14号车厢找个边位坐下,当时车内乘客不是太多。没坐几分钟,他又突然站起,对着那个车窗用手不轻不重怦怦敲了两下,旁边那位旅客就讲他,你这人这是干嘛呢?他没有回答,转身就走,又回到了自己15号车厢……
   曾车长过去悄悄叮嘱他哥哥,要他盯紧点,不能让他在几个车厢悠转,犯起病来不得了。他哥哥说没事,他脑子有一点问题,但并不严重。
   “不管严重不严重,你要看管好他。”
   他老兄点头答应。并叮嘱他弟弟,要他不要乱跑。他坐在老兄身边,没哼声,显得挺老实。曾车长见消除了隐患,就忙自己的工作去了。
   他还是担心这位旅客,心里总觉得不踏实。但他有老兄看管与陪护,神情安静下来了。老老实实坐在他老兄身边,应该不会有什么事呀。而且过去两个站,他们就要下车了。不过,凭着他多年担任列车长的职业生涯,还是敏感到会发生什么事。会有什么事呢?这个中年人,不同于那些情绪狂躁的精神病犯者,悄不顺心就要动手打人。刚才他敲窗户玻璃,旁边那位旅客讲他。他也没有情绪失控呀,还默默走开了。从这个细节来看,他又是个性格温顺的人,至少是个能够控制住自己情绪的人……
  曾车长一边忙他的工作,一边心里暗暗替那个中年人担心,总觉得有一股不祥的预兆迫在眉悄。他来到15号车厢,又注意观察了一阵,见那人神情安详,坐在他老兄身边,似乎没有什么不祥迹象。放心忙他的事去了。
   好一阵,车厢的列车员气喘吁吁跑来向他报告:有个旅客突然砸破玻璃跳车了。他上前去一了解,果然是那个令他担心的精神不正常的中年人。
   曾车长问他老兄,他有精神病历吗?他说有。他又找到那位亲自见到他跳车的旅客,向他了解他的情况,旅客说看到一个黑乎乎的东西下去……
  曾车长告诉笔者,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首先要做的就是寻找到目击证人。现在这个跳车的人,是精神病人,他老兄手头有他的病历。这就是说,跳车的是一个精神病人,而不是一个正常的人。另外,这个精神病人,是因他老兄没有看管好,趁人不注意,砸破车窗玻璃,自己跳下车去的,并不是列车员的工作疏忽造成的。这个证据链条已经完整。
  列车在高速运行中,旅客防不胜防跳车并非个案,这也成了绿皮车时代一种特有的奇怪现象。
   原合阜车队一组副车长朱文勇,2013年5月一次出乘中,也遇到过旅客跳车的事。那是一位失恋的年青人,思想比较狭窄,默默独自坐在一个角落许久,突然起身跑到一个窗户边,将窗户玻璃敲碎,就准备往下跳车。身子几乎都出去了,乘务员及时发现与几个好心的旅客一道,将这个年青人又拉回进车厢来。那位乘务员手还在碎玻璃上划了一下,流了很多血……
  以上所讲的“跳车侠”,都是旅客在精神受到刺激,或者在精神不正常的情况下,所发生的跳车事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神志完全正常的旅客也跳车。当时跑东莞东至合肥1020/1019次车列车长杨建平,就遇到过这样一桩事——
  2003年7月一天晚上9点多钟,他值乘的1020次正运行在赣州至吉安站之间。12号车厢有位旅客为了赶近道冒险跳车,列车正以每小时八九十公里全速通过那个叫兴国的小站。他是趁人不注意跳下车的,乘务员没看到,旅客也没有报告。那是一个年青人,跳下车后滚到站台水沟里去了。人当时就昏迷了。车站职工将他送医院,摸他口袋查看证件时,发现他有张1020车次的火车票。于是兴国站打电话到九江站,说这趟车跳下一个人。杨车长一听慌了神,赶快与安全员每节车厢询访旅客,寻找目击证人。来回走访了四五次,就是找不到目击证人。列车从安庆西开车后,12号车厢靠厕所座位旅客,经不住几番询问,才说了实情。他们昨晚确实看到一个小伙子,从这里窗户跳下去。当时他们警告年青人,列车速度这么快,你不能下去,下去可能没有命了。年青人说,没事,我是学武术的,我经常这样跳车……
  这个年青人送进医院后,打一针就醒过来了。醒来后,他竟悄悄一个人从医院溜走了。医生说,此人只受点皮外伤,没事。
  为了消除类似安全隐患,列车上除做好车内广播宣传外,后来采取了一项硬性措施,就是用控制卡锁,将车窗开的范围控制在30公分左右。显然旅客无法再自行开窗趁人不注意跳车,即使车厢内的人将啤酒瓶丢下车,也不能平行抛,只能垂直往下掉,很难砸到车下的作业人员了。但弊端是夏季车厢温度太高,窗户开得小,空气流通不畅,非常容易造成旅客中暑。要根除这个隐患,只有告别非空车时代……
 “绿色熔炉”锻炼了一批人,培养了一批人,塑造了一批人。他们通过在这里长年累月的锤炼,岗位成才,脱颖而出。他们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都献给了那个绿皮车时代。他们沉浸在那“绿色的海洋”里,淡淡的忧愁透着深深的甜蜜。他们习惯了那种环境,爱上了那种人与人之间纯净的“绿色氛围”。

    绿皮车设备落后,尤其进入到21世纪,乘坐绿皮车的旅客,大多数处于社会的最低层。这样看来,跑绿皮车的乘务员队伍有含金量吗?列车员的素质是不是可以马虎一点?平民化的绿皮车,乘务员的服务水准是不是处于“粗放型”?换句话说,经过这所“绿色熔炉”磨炼出来乘务员队伍,会有着怎样的“含金量”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