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床帐中的空间趣味

 老阿更 2019-06-07

在宋代文学创作中,睡眠的定义十分广泛,包括正常的晚间就寝,以及午睡或小憩等短时睡眠状态,它不仅与情绪、性格等生理性相关,还是与文化、哲学思维相关的感性心理状态。因此,睡眠对宋代文人而言是一种心理空间建构。

宋王齐翰的《槐荫消夏图》(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有床榻、屏风,桌案上摆放着书卷、香炉、笔插等文房用具,构成了一个典型的文人休息空间场景。

南宋理学家蔡元定提出“先睡心,后睡眼”,周密在《齐东野语·睡》中借其理论进一步提出:“睡侧而屈,觉正而伸,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在生理心理学理论中,睡眠过程是意识的感知由强至弱的过程。当人处在“睡”与“非睡”状态时,通常会强化对于自我认知的思考,形成“心理距离”,即由距离产生的审美心理。

在似睡非睡的意境中,宋代文人会用更多时间与精力去思考客观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终极问题,以进行“自省”的思辨。他们也乐于在这种状态中感受自我的身体感官、物理空间、心理空间与时间的互动关系。如张栻有《枕屏铭》:“勿欺暗,毋思邪。席上枕前且自省,莫言屏曲为君遮。”即在枕屏上书写铭文以在睡前阅读,自省修身。

宋王诜《绣栊晓镜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的屏风立在榻上,成为枕屏,其造型以普通屏风等比缩小,长、宽、高与床榻配套,带有很强的围合感。主要功能为遮挡风寒和在起居中赏心悦目。

随着高型家具制作技术的日益成熟,体现在与躺、卧等休息行为相关联的床榻家具及复合式结构形式逐渐发生变化。加之宋代文人对休息和睡眠环境所赋予的精神意象,床榻也超越了单纯的功能属性,从独立的卧具演变成由床榻单体结合屏风、帷帐、床围、香几、书柜等构件及附属陈设器物为一体的复合式空间。其形态呈现出明显的立体化、空间化、视觉化的美学意象,并且其中所有的元素都被赋予了文化与美学的寓意。“纸帐”“碧纱㡡”等关于睡眠空间的床帐家具及器物大量出现在宋人的诗词、散文和绘画作品中,显示了宋代文人在日常起居中所呈现出的独特生活美学。睡眠和小憩的生理活动过程和状态,成了宋代文人进行内省与沉思的自我精神建构方式。

纸帐中的虚幻世界

宋元时期,纸作为与织物并行的材料,被广泛使用在纸帐、纸帘、窗纸等室内装饰界面中。在纸帐的制作过程中,纸衣要加入乳香等进行蒸煮,同时还要在阴干后,用箭杆卷起制造富于韧劲的褶皱,表面纯净洁白,质地朴素清雅,而深受宋代文人喜爱。《宋史》载李观象以清苦自励,“帐帏寝衣,悉以纸为之”。苏轼赞纸帐:“洁似僧巾白布,暖于蛮帐紫葺毡。”在宋代,纸帐超出了作为御寒功能的需求,而被文人赋予了美学与精神的文化寓意。纸帐在寺庙与道观中也被普遍使用。陆游在《道室晨起》中描写道室:“纸帐晨光透,山炉宿火燃。”在《禅室》中写道:“蒲龛纸帐藏身稳,香碗灯笼作梦新。”这些都是典型的宋代文人在纸帐中所寄托的闲适隐逸情怀。

白色洁净、质地柔和的纸帐,非常适合将光影投射其上,抑或直接在上面作画,宋代“梅花纸帐”的空间趣味便在这种光影与材质的相互映射中得以体现。宋代画梅纸帐,一种是林洪《山家清事》所载,将插了梅花的花瓶挂在床脚四根漆柱,又将照射梅花之上的光线所产生的光影投射在床四周的纸帐上;另一种是用传统水墨以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呈现在空间界面中的方法,将梅花直接绘制在床四周的纸帐面上。北宋朱松在《三峰康道人墨梅三首》中描写了康道人为大臣朱勔画全树梅花帐的场景,这种直接画帐的方式也成为了宋以后“梅花纸帐”的通常做法。

“梅花纸帐”的意境特征在于将“梅花”和以“纸帐”借代“白雪”构成一个超自然的空间环境,这是典型的宋代文人以梅花来作为场景气质依托的艺术表现。梅花不仅是园林景观或室内陈设的美学元素,还是他们表达情感和自我精神品格的载体。梅花外在枝型和花朵色彩所组成的曲折动态美感与宋代文人所崇尚的质朴、雅致的审美观念相契合,同时也在心理空间上映射了他们超然世外的隐逸和出世的精神向往。

梅花纸帐复原图

现据南宋林洪《山家清事》的“梅花纸帐”的文字描述,可以绘制这样一个复原图:一张带有三面围子的床,床下支撑结构为足式;床帐的框架形式是由四角的黑漆立柱与顶部细木条纵横拼接形成的方格结构相连;床架顶部和三面都由纸帐罩住,上下床的一面则是可开敞的幕帘形式;床下有脚踏便于歇脚,床脚的斑竹书架用于临时阅读,床两侧设有横杆可挂衣服,床后的黑漆板可作休息依靠;梅瓶就挂在四根立柱上。其中所谓“绿漆小荷叶”是指由一根独立木杆托起一个荷叶形的绿漆小台面的香几形式。

《宋高宗书女孝经 马和之补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其中有一张三面插屏围合的床榻。插屏能折叠收放,可以依靠休息也可以挡风。当人卧在床榻中时,三面的山水景致将人与外部空间隔离,可使人置身于山水缥缈的意境中。

“梅花纸帐”超越了单纯的室内家具概念,其结构性、多重组合的功能性、空间界面的质感和视觉表现力,以及隐含在形式背后的文化与美学隐喻,使其成为了具有文人意象的室内空间构筑物。由它可以看到,宋代文人理想中的睡眠空间包含了睡眠、休息、读书、储藏、熏香等一系列功能组合,他们试图在满足睡眠需求之外,创造一个如梦似幻的冥想空间。同时,“梅花纸帐”以寝室内的二级空间形式将人的睡眠行为置入材料与影像所构成的微观空间内,为其构建出一个自我映射的感官体验。

碧纱㡡的透明意境

“碧纱㡡”源自于唐代,宋代留下的图像很少,是属于似橱形帏幛一类的专门用在寝室空间的室内设施,常在文人诗词中出现。根据宋代诗词对它的意象描写,可以得出宋代的“碧纱㡡”的形态更接近于启功在《红楼梦》第三回中对“碧纱橱”所作注解描述的样子:“碧纱㡡——帏幛一类的东西,用木头做成架子,顶和四周蒙上碧纱,可以折叠。夏天张开摆在室内或园中,坐卧在里面,可避蚁蝇。”北京翰海2009年春拍一件款署钱选的《宫纬习伎图》,可作为了解宋代碧纱㡡的参考资料。画中的碧纱帏帐,呈攒尖顶式,属于“斗帐”类,样式奢华;内有一张双人大榻可供夫妻二人同时坐卧,四周半透明,但木构框架清晰可见。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故宫博物院藏)

画图中“听琵琶演奏”(局部图)、“间息”(局部图)的两张床,均是由带有纹样的织物围合而成,打开方式都是两侧以蝴蝶结的形式进行系扎,其内部应当有木质帐架支撑。

“碧纱㡡”的外形与框架结构和“梅花纸帐”基本一样。区别只在于根据气候变化,将纸帐更换为薄纱。由于纱类织物,透光性与透气性较好,不仅可以遮光挡风,还可以避蚊蝇。将其用于帐床,可以形成舒适的休闲或睡眠空间。南宋史达祖《风入松(茉莉花)》中写道:“人卧碧纱㡡净,香吹雪练衣轻。”纱在南宋时期,生产技术日益成熟,产品有素纱、天净纱、暗花纱等机坊制纱。这些纱有良好的透明和飘逸效果,例如南宋时的三法暗花纱:“工匠们在制作时,充分利用纱纹的特点,采用了非常大胆的经纬密度配置,从而使织物呈现出透明、清新飘逸的特点。”北宋黄庭坚《和李文伯暑时五首》诗中提到“扇、麈尾、石枕、蕲簟和葛㡡”。其中“蕲簟”是竹席,“葛㡡”就是蚊帐。

元 钱选 《宫纬习伎图》

宋代竹席一种称为“桃笙”,使用桃枝竹编的竹席。古代江南地区称“簟”为“笙”。另一种称“黄琉璃”,北宋苏轼在《寄蕲簟与蒲传正》中提道:“皇天何时反炎燠,愧此八尺黄琉璃。”这种竹席由于在加工竹篾时要精细打磨,使得竹席的色泽亮黄,犹如琉璃一般光滑。李清照在《红藕香残玉簟秋》中将竹席比作“玉簟”,认为竹席的肌理质感像玉一样光洁,反映出宋代文人对竹制器物的偏爱。

竹席在宋代文人雅士的生活中非常受欢迎,它可以直接铺在地上,或结合碧纱橱,苏轼在《南乡子·凉簟碧纱㡡》中写道:“凉簟碧纱㡡,一枕清风昼睡余。”北宋周邦彦在《浣溪沙》中写道:“薄薄纱㡡望似空,簟纹如水浸芙蓉。”其中文字所描写的就是碧纱㡡的通透性,人的视觉能够直接看到内部竹席的纹理。在这种由竹席和纱帐所构成的半透明材质的环境,可以产生蒙眬优雅的意境空间,从而引发人和环境在精神情感上的心理互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