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书文《三略·上略》全文·注释·译文

 龙潭今语 2019-06-07
  三略·上略
  
  1.1 夫主将之法,务英雄之心①,赏禄有功,通志于众。 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 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 含气之类咸愿得其志②。
  
  【注释】
  
  ①:同“揽”。
  
  ②含气之类:指人。 《汉书.贾捐之传》:“臣闻尧舜,圣之盛也,……故君臣歌德,含气之物,各得其宜。”谓人各得其宜。 陶弘景《本草序》:“岐黄彭扁,振扬辅导,恩流含气。”“含气”也指人。
  
  【译文】
  
  主将的方法,务必收揽英雄的心,赏赐禄位给有功的人,将自己的意志贯通于众。 所以与众人一条心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与众人同仇敌忾就没有倾覆不了的敌人。 国治家安,是由于得了人;国亡家破,是由于失了人。 人都是愿意实现自己的志向的。
  
  【段意】
  
  本段讲述主将要想成事倾敌,治国安家,必须得人。 如何得人,又分为三个层次:第—个层次是收揽英雄之心,所谓英雄,据下文可知,就是指智士和义士。 第二个层次是赏赐禄位给有功之人,这是收揽英雄之心的—个重要手段。 第三个层次是“通志于众”,与众同好恶。 这三条都做到了,就称之为“得人”。 反之,就是“失人”。
  
  1.2 《军谶》曰①:“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②,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 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端末未见,人莫能知。 天地神明,与物推移,变动无常。 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 故能图制无疆,扶成天威③,匡正八极④,密定九夷⑤。 如此谋者,为帝王师。 故曰,莫不贪强,鲜能守微⑥;若能守微,乃保其生。 圣人存之,动应事机,舒之弥四海,卷之不盈怀,居之不以家宅,守之不以城郭,藏之胸臆,而敌国服。《军谶》曰:“能柔能刚,其国弥光;能弱能强,其国弥彰。 纯柔纯弱,其国必削;纯刚纯强,其国必亡。”
  
  【注释】
  
  ①《军谶》:古代兵书,唐杜牧为《孙子兵法》作注,曾加以引用,见《六韬译注》6.9.2 注①,可见唐时尚存,后即失传。
  
  ②贼:伤害;引申为祸害。 《老子》六十五章:“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③天威:这里指帝王的威严。《左传.僖公九年》记周王使宰孔赐齐桓公胙,宰孔传王命说,因齐侯年老,可不必下拜。 齐侯即说:“天威不违颜咫尺……敢不下拜!”
  
  ④八极:八方极远的地方。《淮南子.地形训》:“天地之间,九州八极。 ……九州之外,乃有八殡。 ……八殡之外,而有八纺。 ……八纺之外,乃有八极。”此处以八极指代天下。
  
  ⑤九夷:《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日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邢骨疏除引上《后汉书.东夷传》之说外,又引另—说日:“—日玄菟,二日乐浪,三日高丽,四日满饰,五日凫臾,六日索家,七日东屠,八日倭人,九日天鄙。”
  
  ⑥守微:守,遵守,奉行;微,精妙之理,指“柔能制刚,弱能制强”,要柔、刚、弱、强“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译文】
  
  《军谶》说:“柔能制服刚,弱能制服强。”柔是一种美德,刚是一种祸害,弱者是人们帮助的对象,强者是怨恨的人攻击的对象。 柔有设置之处,刚有施行之处,弱有有用之处,强有施加之处,这四种兼备就能因事制宜。 事情的始末还没有显现,人们就不能认识它。 天地神明,是随着事物的推移而变动无常的。 要根据敌情而转变,不要先采取行动,敌人动就跟随着。 所以能图谋制胜,无所限制,扶助帝王建立威严,匡正天下,安定九夷。 像这样的谋士,就能成为帝王的老师。 所以说,没有不好强的,很少有奉行精妙之理的;如果能奉行精妙之理,就可以保全自己的性命。 圣人掌握了它,就能适应事情的机会而行动,展开它弥漫四海,卷起来不满怀抱,安置它不用家宅,保护它不用城郭,藏在心中,便能制服敌国。《军谶》说:“能柔能刚,那个国家就更加光明;能弱能强,那个国家就更加显扬。 单纯地柔和弱,那个国家必定削弱;单纯地刚和强,那个国家必定灭亡。”
  
  【段意】
  

  本段引述《军谶》论柔弱和刚强的关系而加以发挥。 《军谶》“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二句,与老子“柔弱制刚强”(《老子》三十六章)的思想是—致的,但它与老子“守柔日强”(《老子》五十二章)不同的是,它认为治国“纯刚纯强”固然要失败,“纯柔纯弱”也是不行的,必须要“能柔能刚”、“能弱能强”才能图谋制胜。 本篇根据《军谶》的这—思想,以内刚而外柔,实强而示弱为圣人所“守”之“微”,提出“不为事先”,后发制人的策略。

  1.3 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 信贤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则策无遗①。 所适如支体相随②,骨节相救,天道自然③,其巧无间。 军国之要,察民心,施百务。 危者安之,惧者欢之,叛者还之,冤者原之④,诉者察之,卑者贵之,强者抑之,敌者残之⑤,贪者丰之,欲者使之,畏者隐之,谋者近之,谗者覆之⑥,毁者复之⑦,反者废之⑧,横者挫之,满者损之,归者招之,服者居之,降者脱之⑨。 获固守之,获厄塞之,获难屯之,获城割之,获地裂之,获财散之。 敌动伺之,敌近备之,敌强下之,敌佚去之,敌陵待之,敌暴绥之⑩,敌悖义之,敌睦携之11。 顺举挫之,因势破之,放言过之,四网罗之。 得而勿有,居而勿守12,拔而勿久,立而勿取,为者则己,有者则士,焉知利之所在! 彼为诸侯,己为天子,使城自保,令士自取。
  
  【注释】
  
  ①策:谋略。
  
  ②支:同“肢”。
  
  ③天道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认为天道无为而自然。 ④原之:恢复原状,指平反昭雪。 ⑤残:消灭。 《战国策.中山策》:“魏文侯欲残中山。”
  
  ⑥覆:倾覆。
  
  ⑦复:报复,惩罚。
  
  ⑧废:废弃,毁坏;这里指诛杀。
  
  ⑨脱:解脱;指宽大处理,赦免。
  
  ⑩绥:安抚。
  
  11携:离。 《韩非子.亡征》:“国携者,可亡也。”
  
  12居:储存。
  
  【译文】
  
  治国之道,在于依靠贤士与民众。 信任贤士如同心腹,使用民众如同手足,那么谋略就没有失误的。 所到之处好像肢体相随,骨节相护,自然得有似天道,巧妙得没有间隙。 治军治国的关键,在于体察民心,施行各种措施。 使危难者得到安抚,使心存疑惧的人高兴,使叛离的人归还,使蒙受冤屈的人昭雪,使申诉人的问题得以查清,使地位卑下的人尊贵,使豪强受到抑制,使敌对的人灭亡,使贪财的人满足,使想要功名的人得任用,使畏惧的人隐匿起来,使有谋略的人接近君王,使谗言的人倒台,使低毁他人的人遭到惩罚,使谋反的人受诛杀,使横暴的人受挫折,使骄傲的人遭损害,使归顺的人受招抚,使被征服的人有住所,使投降的人获赦免。 得到坚固的地方要把守好它,得到险隘的地方要阻塞住它,得到难攻的地方要驻兵屯守它,得到城邑要分赐掉它,得到土地要分封掉它,得到钱财要分散掉它。 敌人行动时侦察他,敌人接近时戒备他,敌人强大时退让他,敌人以逸待劳时避开他,敌人来犯时严阵以待他,敌人暴虐时安抚他的民众,敌人背理时用正义声讨他,敌人和睦时离间他。 顺应敌人的举动挫败他,依据敌人的形势击破他,放出舆论来误导他,四面包围来捕获他。 得到了不据为己有,储存的财物不保留,夺取城池不要太久,立其国人为君而不自己谋取,决策的是自己,拥有的是将士,哪知这正是利之所在! 他们做诸侯,自己做天子,使他们各自保住城邑,各自征收赋税。
  
  【段意】
  
  本段虽然说的是“为国之道”、“军国之要”,实际上讲述的是平定天下的方针政策。 —是依靠什么人的问题,明确提出依靠贤士,依靠民众。 二是对各种各类人的政策,核心问题是团结大多数以孤立敌对势力。 三是军事上的战略策略。 四是得天下过程中的分封政策。
  
  1.4 世能祖祖①,鲜能下下②。 祖祖为亲,下下为君。 下下者,务耕桑不夺其时,薄赋税不匮其财③,罕徭役不使其劳,则国富而家娭④,然后选士以司牧之。 夫所谓士者,英雄也。 故曰,罗其英雄,则敌国穷。 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 得其干,收其本,则政行而无怨。
  
  【注释】
  
  ①祖祖:尊崇祖先。
  
  ②下下:爱护民众。
  
  ③薄:原误作“簿”,《武经七书讲义》据文意改,从之。
  
  ④娭:嬉戏,玩乐。
  
  【译文】
  
  世上的人都能尊崇祖先,很少有人能爱护民众。 尊崇祖先只是宗族之亲,爱护民众才是为君之道。 爱护民众,就是致力于农耕蚕桑不侵占农时,减轻赋税不使民众财用匮乏,减少徭役不使民众疲劳,这样,就能国富而家乐,然后选择贤士来统治他们。 所谓贤士,就是英雄。 所以说,收罗了敌国的英雄,敌国就会困窘。英雄,是国家的主干;民众,是国家的根本。 获得了主干,收取了根本,政令就能通行而没有怨言了。
  
  【段意】
  
  本段讲述两层意思:第—层是强调不夺农时,轻徭薄赋的重要性,第二层是强调英雄是“国之干”,庶民是“国之本”,既要“得其干”,也要“收其本”,还要通过“国之干”去统治“国之本”。

  1.5 夫用兵之要,在崇礼而重禄。 礼崇则智士至,禄重则义士轻死。 故禄贤不爱财,赏功不逾时,则下力并而敌国削。 夫用人之道,尊以爵,赡以财,则士自来;接以礼,励以义,则士死之。 夫将帅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敌乃可加,故兵有全胜,敌有全囚①。昔者良将之用兵,有馈箪醪者②,使投诸河与士卒同流而饮③。 夫—箪之醪不能味—河之水,而三军之士思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己也。《军谶》曰:“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军灶未炊,将不言饥。 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是谓将礼④。”与之安,与之危,故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以其恩素蓄,谋素和也。 故曰,蓄恩不倦,以—取万⑤。
  
  【注释】
  
  ①囚:原误作“因”,《武经七书讲义》据文意改,从之。
  
  ②箪:瓢,“蠡”的方言字。 《方言》五:“蠡,陈、楚、宋、卫之间或谓之箪。”蠡即瓠瓢。 —说,通“觯”,古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可容三升。
  
  ③使投诸河与士卒同流而饮:《吕氏春秋.顺民》:“越王苦会稽之耻,……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
  
  ④冬不服裘……是谓将礼:《六韬.龙韬.励军》:“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日礼将。”又“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军灶未炊,将不言饥”,《励军》中也有类似表达。
  
  ⑤以—取万:—,指将帅;万,指士兵。
  
  【译文】
  
  用兵的关键,在于使礼节隆重而俸禄优厚。 礼节隆重,智谋之士就会到来;俸禄优厚,义士就会轻死效力。 所以给贤士俸禄不要吝惜钱财,奖赏有功的人不要超过一定的时间,这样部下就会同心合力而敌国就会削弱了。 用人之道,用封爵来尊重他,用财物来供养他,士就会自行到来;用礼节来接待他,用大义来激励他,士就会以死相报。 当将帅的,必须与士兵同甘苦,共安危,才可以超越敌人,这样军队才有全胜,敌人才能全部俘获。 从前良将用兵,有送他一瓢酒的,他派人倒在河里与士兵同流而饮。 一瓢酒不能使一河水都有酒味,而三军之士想要为他效死,是因为他与自己同甘苦。 《军谶》说:“军井没有打好,将帅不说口渴;军帐没有张好,将帅不说疲倦;军灶没有做好饭,将帅不说饥饿。 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拿扇子,雨天不张伞,这就叫将帅的礼节。”与士兵共安乐,与士兵同危难,所以他的部下能统一而不会离散,能使用而不会疲劳,因为恩惠是平素就积累的,思想是平素就一致的。 所以说,不断地积累恩惠,一个将帅就能取得万人的心。
  
  【段意】
  
  本段是1.1 的具体化,用“祟礼”和“重禄”使“智士至”、“义士轻死”,就是“擥英雄之心”;“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就是“通志于众”。 “蓄恩不倦,以—取万”,就是“得人”。 两段宜参读。
  
  1.6 《军谶》曰:“将之所以为威者,号令也;战之所以全胜者,军政也;士之所以轻战者,用命也。”故将无还令,赏罚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士卒用命,乃可越境。 夫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 故乱将不可使保军①,乖众不可使伐人。 攻城则不拔,图邑则不废②,二者无功,则士力疲弊。 士力疲弊,则将孤众悖,以守则不固,以战则奔北,是谓老兵。 兵老则将威不行,将无威则士卒轻刑,士卒轻刑则军失伍③,军失伍则士卒逃亡,士卒逃亡则敌乘利,敌乘利则军必丧。
  
  【注释】
  
  ①乱将:乱,指没有法度。 乱将是治军没有法度的将领。
  
  ②邑:这里指诸侯国。 《左传.桓公二十—年》:“日虞四邑之至也。”杜预注:“四邑,随、绞、州、蓼也。”皆国名。
  
  ③失伍:伍,古代军队的最小编组单位,《周礼.夏官.序》:“五人为伍,伍皆有长。”失伍,形容军队陷入混乱。
  
  【译文】
  
  《军谶》说:“将帅之所以有威信,是因为号令严明;打仗之所以全盘取胜,是因为军政好;士兵之所以不怕打仗,是因为服从命令。”所以将帅没有收回的命令,赏罚一定要讲信用,像天地那样不欺人,才可统御众人;士兵服从命令,才可越境出战。 统率军队把握形势的是将帅,夺取胜利打败敌人的是士兵。 所以治军没有法度的将帅不可让他保有军队,背戾不和谐的士兵不可让他攻伐敌人。 攻城攻不下,灭国灭不成,二者都无功效,那么兵力就疲弊了。 兵力疲弊,将帅就孤立,士兵就不听指挥,用来守卫就不会巩固,用来攻战就会败逃,这就叫暮气沉沉的军队。军队暮气沉沉,将帅的威信就不行;将帅没有威信,士兵就不怕刑罚;士兵不怕刑罚,军队就要混乱;军队一混乱,士兵就要逃亡;士兵逃亡,敌人就要乘机进攻;敌人乘机进攻,我军就必然损丧。

  【段意】
  
  本段讲述将帅要以令出必行、赏罚必信来树立威信,与此相辅相成的另—面就是士兵要服从命令。 没有这二者,军队就要垮台。
  
  1.7 《军谶》曰:“良将之统军也,恕己而治人①。 推惠施恩,士力日新。 战如风发,攻如河决。 故其众可望而不可当,可下而不可胜。 以身先人,故其兵为天下雄。”
  
  【注释】
  
  ①恕:原作“怨”,于文意规模格局太小,义不顺,《武经七书讲义》改为“恕”,以为系形近而误,从之。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日:'有—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译文】
  
  《军谶》说:“好的将帅统领军队,用推己及人的精神管理士兵。 施加恩惠,军队的战斗力日日更新。 作战如飙风突起,进攻如江河决堤。 所以,他的军队使敌人可以观望而不可抵挡,可以投降而不可取胜。 将帅身先士卒,所以他的军队能成为天下的雄师。”
  
  【段意】
  
  本段讲述良将治军推己及人,身先士卒,所以他的军队能称雄天下。
  
  1.8 《军谶》曰:“军以赏为表,以罚为里。 赏罚明,则将威行;官人得①,则士卒服;所任贤,则敌国震。”《军谶》曰:“贤者所适,其前无敌。”故士可下而不可骄,将可乐而不可忧,谋可深而不可疑。 士骄则下不顺,将忧则内外不相信②,谋疑则敌国奋。 以此攻伐则致乱。 夫将者,国之命也,将能致胜,则国家安定。
  
  【注释】
  
  ①官人:官吏。 《荀子.强国》:“官人益秩,庶人益禄。”杨谅注:“官人,群吏也;庶人,士卒也。”
  
  ②内外;内,朝廷,国君;外,军队,将帅。
  
  【译文】
  
  《军谶》说:“军队以赏、罚相为表里,不可偏废。 赏罚严明,将帅的威信就建立起来;官吏得力,士兵就心服;任用的人德才兼备,敌国就会震动。”《军谶》说:“贤人到达的国家,它的面前没有敌手。”所以对士只可谦恭而不可傲慢,对将领只可使他快乐而不可使他担忧,对谋略只可深思而不可怀疑不定。对士骄慢下级就不顺服,使将领担忧内外就互不信任,对谋略怀疑不定敌国就会振作起来。 以这样的情况去进攻讨伐就会导致祸乱。 将领,是国家的命脉,将领能克敌致胜,国家就安定。
  
  【段意】
  
  本段虽然也提到了赏罚严明等问题,但重点是讲述要任用贤能的人为将领,并对将领充分信任,不使他有任何担忧;对将领的谋略,只可深思不可怀疑。 最后归结到“将者,国之命也”这个论断上来。
  
  1.9 《军谶》曰:“将能清,能静,能干,能整,能受谏,能听讼,能纳人,能采言,能知国俗,能图山川,能表险难,能制军权。”故曰,仁贤之智,圣明之虑,负薪之言①,廊庙之语②,兴衰之事,将所宜闻。 将者能思士如渴,则策从焉。 夫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善恶同,则功臣倦;专己,则下归咎;自伐,则下少功;信谗,则众离心;贪财,则奸不禁;内顾③,则士卒淫。 将有—,则众不服;有二,则军无式;有三,则下奔北;有四,则祸及国。
  
  【注释】
  
  ①负薪:背柴草;指卑贱的人。 《后汉书.班固传》:“采择狂夫之言,不逆负薪之议。”李贤注:“负薪,贱人也。”
  
  ②廊庙:廊,指宫殿四周的走廊;庙,庙堂。 二者都是古代帝王和大臣议论政事的地方,因以指代朝廷。 《战国策.秦策》:“今君相秦,计不下席,谋不出廊庙,坐制诸侯。”
  
  ③内顾:思念妻妾。 《汉书.酷吏传.杨仆传》:“失期内顾。”颜师古注:“内顾,言思妻妾也。”
  
  【译文】
  
  《军谶》说:“将领要能清廉,能镇静,能公正,能严整,能接受规劝,能明断是非,能容纳人才,能采纳意见,能了解各国风俗,能绘制山川地图,能说出险阻关隘,能控制军队权柄。”所以说,仁贤者的智谋,圣明者的思虑,卑贱者的言谈,朝廷上的议论,兴衰存亡的史事,都是将领应该知道的。 将领能思士如渴,就会听从他们的计策。 将领如果拒绝劝谏,英雄就会散去;如果不听从计策,谋士就会叛离;如果好坏不分,功臣就会消极;如果固执己见,下面就会归咎于他;如果自夸,下面就会少建功业;如果听信谗言,众人就会离心离德;如果贪财,坏事就禁止不了;如果想妻妾,士兵就会淫乱。 将领有了一条,众人就会不服;有了两条,军队就会没有规矩;有了三条,士兵就会败逃;有了四条,国家就要遭殃。
  
  【段意】

   本段讲述将领应有的十二种修养和不可以犯的八种失误。
  
  1.10 《军谶》曰:“将谋欲密,士众欲—,攻敌欲疾。”将谋密,则奸心闭;士众—,则军心结;攻敌疾,则备不及设。 军有此三者,则计不夺。 将谋泄,则军无势;外窥内,则祸不制;财人营,则众奸会。 将有此三者,军必败。 将无虑,则谋士去;将无勇,则吏士恐;将妄动,则军不重;将迁怒,则—军惧。 《军谶》曰:“虑也,勇也,将之所重;动也,怒也①,将之所用。”此四者,将之明诫也②。
  
  【注释】
  
  ①怒:这里把怒作为将帅所用的—种手段来看待。 《六韬.文韬.上贤》:“可怒而不怒,奸臣乃作。”
  
  ②诫:原作:“ ”,费解,《武经七书讲义》据文意改为字形相近的“诫”,以为底本系形近而误,从之。
  
  【译文】
  
  《军谶》说:“将帅的谋略要保密,士兵的思想要统一,对敌人的攻击要迅速。”将帅的计谋秘密,奸细的心就死了;士兵的思想保持了统一,军心就团结了;攻击敌人迅速,敌人就来不及设防了。 军队有了这三条,计划就不会有失误了。 将帅的计谋泄露,军队就没有了有利的形势;外敌窥探到我内部情况,祸患就不能制止;财货进入军营,各种坏事就会出现。 将帅有这三种,军队必然失败。 将帅不深思熟虑,谋士就会离开;将帅不勇敢,官兵就会惶恐;将帅轻举妄动,军队就不稳定;将帅迁怒于人,全军都会畏惧。 《军谶》说:“深思熟虑,勇敢果断,是将帅注重的素养;当动而动,当怒而怒,是将帅运用的手段。”这四点,是对将帅明确的告诫。
  
  【段意】
  
  本段继续讲述将帅应该做到的三条和应该防止的三条,以及对将帅四点明确的告诫。
  
  1.11 《军谶》曰:“军无财①,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军谶》曰:“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故礼者,士之所归;赏者,士之所死。 招其所归,示其所死,则所求者至。 故礼而后悔者,士不止;赏而后悔者,士不使。 礼赏不倦,则士争死。
  
  【注释】
  
  ①财:资财;与上段“财入营,则众奸会”的“财”不是—个概念。 “财入营”,指财货贿赂入营;这里的“财”,则指军队所掌握的资财。
  
  【译文】
  
  《军谶》说:“军队没有资财,士就不来;军队没有奖赏,士就不往。”《军谶》说:“香饵之下,必有挂在钩上的鱼;重赏之下,必有不怕死的人。”所以礼,是士归附的原因;赏,是士效死的原因。 用使他归附的东西招引他,用使他效死的东西明示他,那么,需求的人就会到来。 所以,以礼相待而后又后悔了的,士就不愿留下;奖赏了而后又后悔的,士就不愿受使唤。 如果礼待、奖赏始终不懈,那么士就能争着效死。
  
  【段意】
  
  本段讲述用“礼”鼓励士归附,用“赏”鼓励士效死。
  
  1.12 《军谶》曰:“兴师之国,务先隆恩;攻取之国,务先养民①。”以寡胜众者,恩也;以弱胜强者,民也。 故良将之养士,不易于身②;故能使三军如—心,则其胜可全。
  
  【注释】
  
  ①养民:古指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使人口繁殖,物资积聚。
  
  ②易:改变。
  
  【译文】
  
  《军谶》说:“起兵作战的国家,务必先要多加恩惠;攻取它国的国家,务必先让民众休养生息。 以寡胜众,是由于恩惠;以弱胜强,是由于民众。 所以良将养士,和对待自己没有什么不同;所以能使三军团结像一条心,就可取得全面胜利。
  
  【段意】
  
  本段讲述战前—定要爱民养民,战时才能取胜。 因为兵即民,兵员、军赋,都来自民众。
  
  1.13 《军谶》曰:“用兵之要,必先察敌情:视其仓库,度其粮食,卜其强弱,察其天地,伺其空隙。 敌国无军旅之难而运粮者,虚也;民菜色者①,穷也。 千里馈粮,民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②。夫运粮千里③,无—年之食;二千里,无二年之食;三千里,无三年之食:是谓国虚④。 国虚则民贫,民贫则上下不亲。 敌攻其外,民盗其内,是谓必溃。”
  
  【注释】
  
  ①菜色:饥饿之色。 《汉书.元帝纪》初元二年:“岁比灾害,民有菜色。”李贤注:“五谷不收,人但食菜,故其颜色变恶。”
  
  ②“千里馈粮”四句:《史记.淮阴侯列传》记广武君李左车说赵王成安君陈馀时引此四句说:“臣闻千里值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馈”与“值”同,“民”作“士”,可见是指士兵有饥色。饥色,同“菜色”,饥饿的脸色。 《孟子.梁惠王上》:“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樵苏,打柴割草。 爨,炊。 宿饱,谓晚餐吃得多,至第二天早晨仍感到饱。

   ③千:原作“百”,《武经七书汇解》据文意及下文改,从之。
  
  ④谓:原无此字,《武经七书讲义》据文意及下文增,从之。
  
  【译文】
  
  《军谶》说:“用兵的关键,一定先要侦察敌情:看他的仓库,估计他的粮食,判断他的强弱,查明他的天时地利,等他出现空隙。 敌国没有战争上的急难而运粮食,是国内空虚;民众有饥饿之色,是国家贫穷。 从千里之外运送粮食,民众就要挨饿;现打柴割草烧饭,军队就不会吃饱。 运粮一千里,缺少一年的粮食;运粮二千里,缺少二年的粮食;运粮三千里,缺少三年的粮食:这就叫国家空虚。 国家空虚,民众就贫困;民众贫困,上下就不亲近。 敌人在外部进攻,民众在内部盗窃,这就叫一定崩溃。”
  
  【段意】
  
  本段讲述用兵“必先察敌情”,但着重讲的是了解敌国的粮食储备情况和军粮供应情况,充分证明了常说的老话“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正确性。
  
  1.14 《军谶》曰:“上行虐则下急刻①,赋敛重数,刑罚无极,民相残贼:是谓亡国。”
  
  【注释】
  
  ①急刻:严峻苛刻。 《汉书.食货志下》:“义纵、尹齐、王温舒等用急刻为九卿。”
  
  【译文】
  
  《军谶》说:“君主行为暴虐,臣下就严峻苛刻,赋税繁重,刑罚不止,民众相互残杀,这就叫做亡国。”
  
  【段意】
  
  从本段起,连续十段引《军谶》语,概括了十种危害国家的政治上的弊病。 本段讲述苛政可以激起民变,导致亡国。
  
  1.15 《军谶》曰:“内贪外廉,诈誉取名;窃公为恩,令上下昏①;饰躬正颜,以获高宫:是谓盗端。”
  
  【注释】
  
  ①昏:惑乱。 《吕氏春秋.诬徒》:“昏于小利,惑于嗜欲。”高诱注:“昏,迷;惑,悖也。”
  
  【译文】
  
  《军谶》说:“实际贪污,外表廉洁,以骗取名誉;盗用公爵公禄推行个人恩惠,使上下惑乱;把自己装扮成正派面孔,以获取高官:这就叫窃国的开端。”
  
  【段意】
  
  本段勾勒了—个伪君子的形象,认为他的所作所为是窃国的开端。
  
  1.16 《军谶》曰:“群吏朋党,各进所亲;招举奸枉①,排挫仁贤②;背公立私,同位相讪③:是谓乱源。”
  
  【注释】
  
  ①枉:不正,邪恶。
  
  ②挫:打击。
  
  ③讪:毁谤,讥刺。
  
  【译文】
  
  《军谶》说:“官吏们结党营私,各自引进亲信;招引举荐奸邪之辈,排斥打击仁人贤士;背着朝廷树立私恩,同事之间互相毁谤:这叫祸乱之源。”
  
  【段意】
  
  本段讲述“朋党”是乱之源。
  
  1.17 《军谶》曰:“强宗聚奸①,无位而尊,威无不震;葛菖相连②,种德立恩,夺在权位;侵侮下民,国内哗喧,臣蔽不言:是谓乱根。”
  
  【注释】
  
  ①强宗:封建社会中的豪门,有权势之家。 《后汉书.郭佤传》:“更始新立,……强宗右姓,各拥众保营,莫肯先附。”右姓,谓大族。
  
  ②葛荔:蔓生植物名,葡萄科,又名千岁荔。 以其似葛,故名葛荔。
  
  【译文】
  
  《军谶》说:“豪门大族聚结坏人,虽无爵位却很显赫,威势令人无不震恐;互相勾结如葛荔相连,树立个人恩德,夺取当政权位;欺压民众,国内舆论哗然,臣下却蒙蔽君主,不说真相:这叫祸乱之根。”
  
  【段意】
  
  本段讲述“强宗”是乱之根。
  
  1.18 《军谶》曰:“世世作奸,侵盗县宫①;进退求便,委曲弄文,以危其君:是谓国奸。”
  
  【注释】
  
  ①县官:指天子。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庸(偏)知其(条侯周亚夫之子)盗卖县官器,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污条侯。”司马贞《索隐》:“县官,谓天子也。 所以谓国家为县官者,《夏官》王畿内县即国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日县官也。”
  
  【译文】
  
  《军谶》说:“世世代代为非作歹,侵夺天子权威;一进一退只求对己有利,宛转曲折地玩弄文笔,以危害君主:这叫国之奸贼。”
  
  【段意】
  
  本段揭露“侵盗县官”、危害君主的国奸。

  1.19 《军谶》曰:“吏多民寡,尊卑相若,强弱相虏①;莫适禁御,延及君子,国受其咎。”
  
  【注释】
  
  ①强弱相虏:虏,掳掠,即抢劫人和财物。 此句句法承上句用“相”,实际上强者能掠夺弱者,弱者不能掠夺强者。
  
  【译文】
  
  《军谶》说:“官多民少,尊卑不分,强大的掠夺弱小的;如不及时制止,必将连累到有德的人,国家也要受到灾祸。”
  
  【段意】
  
  本段揭露官吏不论大小,都以强凌弱,必将祸及君子和国家。
  
  1.20 《军谶》曰:“善善不进,恶恶不退,贤者隐蔽,不肖在位,国受其害。”
  
  【译文】
  
  《军谶》说:“喜爱好人而不进用,厌恶坏人而不斥退,贤能之士隐居,不才之人当权,国家就要受到危害。”
  
  【段意】
  
  本段批评君主不能进善退恶,国将受害。
  
  1.21 《军谶》曰:“枝叶强大①,比周居势②,卑贱陵贵③,久而益大,上不忍废,国受其败。”
  
  【注释】
  
  ①枝叶:比喻同宗旁支。 《左传.文公七年》:“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阴矣。”这里指皇室的旁支。
  
  ②比周:结党营私。 《荀子.臣道》:“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
  
  ③卑贱陵贵:卑贱,指皇室的旁支;贵,指皇室。
  
  【译文】
  
  《军谶》说:“皇室旁支强大,结党营私居于权势,卑贱的侵凌高贵的,时间越久势力越大,天子却不忍废除他,国家就会遭受败坏。”
  
  【段意】
  
  本段讲述皇室旁支过于强大,国将遭其败坏。
  
  1.22 《军谶》曰:“佞臣在上,—军皆讼①。 引威自与②,动违于众。 无进无退,苟然取容③。 专任自己,举措伐功④。 诽谤盛德,诬述庸庸。 无善无恶,皆与己同。 稽留行事,命令不通。 造作奇政,变古易常。 君用佞人,必受祸殃。”
  
  【注释】
  
  ①讼:责备。 《论语.公冶长》:“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②引威自与:把威风拉过来给自己,意译作“拉大旗作虎皮”。
  
  ③取容:曲从讨好,取悦于人。 《吕氏春秋.任数》:“人臣以不争持位,以听从取容。”
  
  ④伐功:夸耀自己的功劳。
  
  【译文】
  
  《军谶》说:“奸臣居于上位,全军都要责备。 他们拉别人的威风给自己造声势,动辄违反众意。 不论进退,苟且行事讨取上级喜欢。 只信任自己,一有举动就夸耀自己的功劳。 诽谤德高的人,诬蔑他们平庸无能。 没有善恶之分,一切都要与自己意见相同。 扣压公文,使上令不能下达。 政治上标新立异,变更古制,改换常规。 君主任用这种奸佞之人,必定遭受祸殃。”
  
  【段意】
  
  本段讲述佞臣的种种劣迹及其危害。
  
  1.23 《军谶》曰:“奸雄相称,障蔽主明。 毁誉并兴,壅塞主聪。各阿所私①,令主失忠。”
  
  【注释】
  
  ①私:原作“以”,《武经七书讲义》据文意改,从之。
  
  【译文】
  
  《军谶》说:“奸雄相互标榜,蒙蔽了君主的眼睛。 诋毁与吹捧一同兴起,堵塞了君主的耳朵。 各自偏袒自己的亲信,使君主失去忠臣。”
  
  【段意】
  
  本段揭露的“奸雄”,还只是—般意义上的奸臣,而不是后世曹操式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雄。 他们人数不止—个,在朝中混淆视听,蒙蔽君主,“令主失忠”。
  
  1.24 故主察异言,乃睹其萌。 主聘儒贤,奸雄乃遁。 主任旧齿①,万事乃理。 主聘岩穴②,士乃得实。 谋及负薪,功乃可述。 不失人心,德乃洋溢。
  
  【注释】
  
  ①旧齿:有德望的老人。 《三国志.吴书.陆绩传》:“虞翻旧齿名盛。”
  
  ②岩穴:指隐士。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其君见好岩穴之士。”《三国志.吴书.陆凯传》:“惠及负薪,躬请岩穴,广采博察,以成其谋。”
  
  【译文】
  
  所以君主明察异端的言论,才能看出祸乱的萌芽。 君主聘请有学问的贤人,奸雄才会逃避。 君主任用有德望的老人,万事才能治理。 君主请出隐居在深山里的人,才能得到真才实学的士。 君主谋事能听取卑残人的意见,才能有可以记述的功业。 君主不失掉人心,德政才能广泛传播。

  【段意】
  
  本段针对上述十种政治上的弊病,为君主提出对策。
  
  【温馨提示】
  
  如需查阅三略全文,点击《三略译注》查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