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戏说古代买房

 汐钰文艺范 2019-06-07

房价高得离谱,有人急着买房,有人压根无动于衷——因为不管是涨还是跌,反正都买不起。有人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错峰购房”:有些人这辈子买,有些人下辈子买,切勿盲目扎堆。

这辈子买不起房的人难免生出怀古情结:你看古代多好,不炒房、不限购,小阳台、大花园,家家都是独门独院。

古代的居住条件真的这么美好吗?

实际上,古代人未必人人买得起房、买得到房。古代限购政策不比现代宽松,长安、洛阳、开封等大都市,房价不比现在的北上广深低。在某些变态的朝代,房价甚至高得连朝廷里的宰相都买不起。

唐朝安史之乱中,大诗人杜甫逃到四川,先是寄居在城郊的草堂寺,后来在朋友的资助下盖了一间茅屋,结果一场风雨便“卷我屋上三重茅”,再次无家可归。

杜甫还挂着从八品左拾遗的闲职,虽然身处乱世,但好歹也是中央政府的正科级公务员,能混成这副穷酸样,除了我们的“诗圣”也真是没谁了。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道出了无尽的辛酸。

如果说杜甫遭遇安史之乱,属于特殊情况,那么我们来看下中唐诗人白居易吧。

白居易年轻时来到长安,拜访另一位成名诗人顾况。顾况拿白居易的名字打趣,开玩笑说:“长安物价太高了,居住起来不容易啊!”

二十多年后,白居易果然赋诗感叹,自己来长安城打拼了二十多年了,还没有立锥之地,居然连蜗牛、老鼠都不如!渴望有一个小小的家,不要再像木头人一样四处漂流了。

别说杜甫、白居易这等小官望房兴叹,有的宰相都买不起房。

武则天执政年间,有个官员叫李日知,家境贫寒,初入长安为官,住进政府提供的公务员公寓,一住便是数十年,其间还当过宰相。临退休时还是买不起房,被老婆臭骂一顿。

唐代如此,经济更为繁荣的宋代也好不到哪儿去。当时的开封房价有多高?一个学者记载:“尺地寸土,与金同价。”

北宋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在“唐宋八大家”中独占三席,官阶虽然小,但名头响亮,每篇文章都能风行一时。然而即使如此,父子三人在都城混了几十年,却一直是租房住。苏轼的儿子结婚用的婚房,还是向朋友借的。苏辙直到70岁那年,才狠狠心在当时的二线城市许昌买了一套房。


古代房价过高,连文学大师与朝廷大员都买不起房。为调节房价,历代政府只能出台各种限购政策。虽然古代这些限购政策都很奇葩,完全不合情理,但在当时却十分必要。

汉朝初年,汉高祖的妻子吕后垂帘听政时颁布一道法令:想要购买的二套房必须紧邻现住房,否则不予批准。

这样一来,社会上便很少出现房屋买卖的情况。

汉朝之所以如此严格地限购,原因有二:其一,汉初时的住房政策具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宅基地由政府统一分配,而政府希望维持这种状况;其二,汉代的人口登记制度还比较原始,居民有固定的住处,登记起来就会方便得多。

到了唐朝,一项更奇葩的规定出现了——“求田问舍,先问亲邻”,就是不管买地皮还是买房子,不光是跟原业主两个人的事,还必须经过原业主的家族、邻居们的同意,否则即使签了合同,在法律上也不被承认。

这项政策一方面是为了方便人口登记、征收赋税等,另一方面是为了维系宗族制度,避免宗族财产流失。

元朝时买卖房子更困难,政府规定:不但要家族成员形式上同意,而且还得立一张字据,家族成员都签了字,才予买卖。

古代房价这么高,限购这么严,在长安、洛阳等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怎么办?

别着急,买不起房,还有“廉租房”。比如白居易被顾况打趣之后,并没有从此气馁,而是住进了华阳观。南宋词人辛弃疾赴金朝燕京赶考时,为了省钱,住进了现在北京的悯忠寺。这些道观和寺庙就相当于古代的“廉租房”。

清官、寒士买不起房,那些个大贪官就另当别论了,但你能想象富可敌国的和珅在北京买不起房吗?

因为,古代历代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限制官员购房的政策。

元朝时,政府禁止蒙古族官员在江南一带买房。为什么呢?因为蒙古刚灭南宋那会儿,许多没文化的蒙古族官员在江南地区做官,巧取豪夺、强买强卖,大量房屋被抢占,百姓流离失所,本就心怀故国的江南人民怨气沸腾,政府这才出台了这项政策。

明朝时,对官员的限购政策更加严格。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乞丐,当过和尚,尝尽人间甘苦,因而当了皇帝之后,最恨贪官污吏,出台了一系列反腐败政策,其中一条就是禁止所有官员在任职地购房买地,否则不管是谁,打屁股五十下,所购田宅上缴国家。

清朝在延续明朝这项政策的同时,还对旗人有额外的规定,即禁止旗人在任职地购置房产,违者不仅房产充公,还要追究当地监察部门的责任。

看到这里,身为房奴或想当房奴而不得的你,还想穿越回古代吗?

摘自《故事会》蓝版2017年第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