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请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句话中,外行和内行的差别是什么? 有人曾把思考力,归纳为人智力素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然而,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丧失了这项能力,再也不愿意去思考了。 思考的过程太痛苦。就连读书,我们也开始排斥那些带有思考力字样的书籍,觉得那类书籍门槛较高。其实,思考并没有现象中的那么困难。 也就有人提出了一个观点:结构思考力。它是一种思维形式。在我们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需要把问题进行拆分,变成一个个可以落地的解决方案。 不同的是,结构思考力,是一种强调以结构为视角分析事物的方法, 比如,有这样一个难题。需要把200毫升的水,装进100毫升的杯子里。 听完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想的是这怎么可能? 思考一番之后再看这个问题时,唯一能想到的,就是把水放进冰箱,冻成冰棒,然后再把冰棒放进杯子中。 可是,当我们用结构化的思维方式,来分析思考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多种答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原来的问题进行拆解。 这么多水不能装进这个杯子,大概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杯子装不了是它本身2倍容量的水,即杯子太小了; 二是水是液体,超过容积的液体就会溢出; 三是考虑到外部环境,地球有引力,溢出的水会与容器分离。 当我们考虑到这些点时,其实已经把问题进行结构拆分了。 我们就可以分别从水,杯子,外部环境三方面入手,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水的流动性方向考虑,我们可以把水冻成刚好可以供杯子容纳直径的冰柱,然后就可以轻而易举放进去。 从杯子方面考虑,我们需要解决杯子容积问题,比如,换一个杯子,那个杯子可以随着水的增多,而改变自身容量大小,这显然不太可能。 最后,外部环境方面,考虑到地球的重力问题,我们可以把杯子和水拿到太空,水在太空会变成水球,也可以放进杯子,这样也可以让问题得到解决。 这个通过拆分找到答案的过程,就是简单地用了结构化的思考方式来分析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建立了“先总后分”的立体化分析方式,先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方面,再一层一层向下分析,从而让我们的思考更加清晰有力。 如果用一个金字塔结构图来体现我们的思维模式,从上往下看,第一层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层是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考虑的不同角度,最后是每一个角度所对应的解决之道。 同样,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逻辑推演方式,把整个思维过程画下来。 相信你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之所以可以得到解决,是因为在最初,我们面对的就是一个明确的问题——把水装进杯子。 然而,在我们漫长一生中,我们面对的大部分问题,答案并非显而易见,而是相对复杂。要找到一个复杂问题的答案,我们要靠查阅资料、筛选、识别,最后才能得出结论。 比如,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一个初级阅读者要如何阅读? 这个人可以去找专家的阅读分享资料,可以去请教资深阅读者,也可以在关于阅读的书籍中吸收有用的阅读技巧。 这三种方法的资料加在一起,就是一个海量信息库。 这个从上到下的整个思考过程,其实就包括了我们接受信息,识别、归纳、提炼信息,最后沉淀得出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