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 种肝脏多房囊性病变,都想得到吗?

 hero17 2019-06-08


引言

在临床工作上常常遇到肝脏多房囊性病变,它是一种非特异性影像表现,可见于多种疾病,包括常见和不常见的肿瘤和非肿瘤性病变。

了解肝脏多房囊性病灶的疾病谱有利于诊断,具体分析除结合影像表现外还需结合临床资料。本文总结几种肝脏多房囊性病变,与大家一同学习。

1. 多囊肝 Polycystic liver disease

多囊肝为先天性疾病,常伴有多囊肾,表现为肝脏体积增大,肝内弥漫大小不等囊肿,壁薄而规则,呈水样密度,肝内血管及周围组织受压改变。由于肝内弥漫性的囊肿,多囊肝可表现为多房囊性改变,囊内伴发出血或感染使囊液密度增高,囊壁钙化可能与先前囊内出血或感染有关。

多囊肝,CT 平扫示肝内多发薄壁低密度灶,边界清晰,部分囊壁可见钙化;增强门脉期病灶未见强化,为典型多囊肝表现。患者进行了肝移植。

2.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 Biliary cystadenoma and cystadenocarcinoma

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是起源于胆管系统的少见肿瘤,大约 85% 发生于肝内胆管,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胆管囊腺瘤多发生于中年女性,可恶变为囊腺癌,需手术切除。

典型胆管囊腺瘤或囊腺癌表现为单发的多房囊性肿块,边界清晰,内部可见分隔,增强后囊壁及内部分隔强化。少数情况下囊壁及分隔可见钙化,囊内出血、壁结节、囊壁或分隔粗大钙化更倾向于囊腺癌,但两者在影像上有很大重叠,鉴别困难。

胆管囊腺瘤,CT 增强门脉期示肝内巨大多房囊性肿块,内部可见强化的分隔。

3. 肝细胞肝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病灶内坏死、出血为 HCC 不典型表现,这种广泛坏死可使 HCC 呈多房囊性改变,但病灶内壁结节显示支持恶性肿瘤。

HCC 的壁结节强化模式可能表现为快进快出,是鉴别 HCC 和其他囊性肿瘤一个影像特征。如果壁结节内存在异常血管更支持 HCC 诊断。当然如果肿块发生在肝硬化背景下,更应考虑 HCC 的可能性。

多灶性 HCC,65 岁男性,乙肝病史,肝硬化。CT 增强门脉期示肝右叶 VI 段多房囊性肿块,内部分隔有强化。肝右叶 VI 段另见一肿块,实性部分呈典型快进快出。MIP 图像示病灶内见细小、扭曲血管影,同时肝右叶 VIII 段可见一富血供强化结节。

HCC,46 岁男性,CT 增强门脉期示肝左叶多房囊性肿块,有包膜,病灶内部可见少许强化实性成分。

4. 转移瘤 Metastases

肝脏转移瘤是肝脏最常见恶性肿瘤,发生率明显高于肝脏原发性肿瘤,常见转移瘤为腺癌、鳞癌、神经内分泌肿瘤、黑色素瘤等,通常转移瘤为乏血供的,但甲状腺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恶性黑色素瘤、类癌肝转移通常为富血供。

囊性转移癌少见,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

(1)富血供肿瘤由于生长过快致内部坏死,见于 NET、黑色素瘤、GIST 等;

(2)粘液腺癌产生粘液,如结肠癌、卵巢癌;

(3)系统性或局部区域性治疗所致。囊性转移癌可以是多房囊性的,分隔常厚薄不均,囊壁不规整,伴多发壁结节,囊液密度通常高于水。

但在无明确原发肿瘤病史的情况下,难以鉴别单发性囊性转移和其他恶性囊性肿瘤。

胰腺胃泌素瘤肝转移,CT 增强门脉期示肝内多发囊性病灶,部分呈多房状,部分囊内可见液-液平面,提示内部出血。肝实质内另见实性强化结节。

直肠癌肝转移,CT 增强平衡期示肝左叶多房囊性病灶,分隔不规则、增厚,囊壁亦不规整。

5.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

IMT 也称为炎性假瘤、浆细胞性肉芽肿等,WHO 将其定义为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常伴大量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的一种间叶性肿瘤,发生率低,可发生于各个脏器。肝脏 IMT 非常罕见,常见症状包括腹部不适和发热等。

影像表现:无特异性,平扫为低密度,强化模式多种多样,包括边缘强化、内部分隔强化。少数情况下,IMT 可表现为多房囊性肿块,增强后呈分隔强化。IMT 分隔病理上为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伴浆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浸润。无强化囊性成分代表内部出血及坏死。

肝脏 IMT,CT 增强动脉期示肝膈顶区囊性为主病灶,内部可见条片状分隔,门脉期呈明显强化。

6. 间叶性错构瘤 Mesenchymal hamartoma

肝脏间叶性错构瘤为 5 岁以下儿童中第二常见肝脏良性肿瘤,发生于成人者少见。尽管有肝脏间叶性错构瘤自发消退的报道,但此肿瘤可能进展为侵袭性未分化胚胎肉瘤,故手术为首选治疗。

影像表现:肿瘤可为囊性为主、囊实性及实性,以囊实性多见,囊内有不同厚度分隔,增强后实性成分及分隔强化,实性成分相对于肝实质为乏血供,囊性成分不强化。

肝脏间叶性错构瘤,男,2 岁,CT 增强门脉期示肝内巨大多房囊性肿块,囊性为主,强化实性部分位于周边,邻近脏器明显推压改变。

7. 肝脓肿 Hepatic abscess

肝脓肿为肝组织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根据致病微生物的不同可分为细菌性肝脓肿、阿米巴性肝脓肿、真菌性肝脓肿、结核性肝脓肿等。临床表现肝大、肝区疼痛及发热、白细胞升高等急性感染表现。

影像表现:典型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囊性病灶,增强后呈环形强化,可见靶征。中央脓腔无强化,DWI 为高信号。

肝脓肿,男,45 岁,CT 增强门脉期示肝左叶多房囊性病灶,壁规整,病灶中央为无强化低密度区(脓腔),外缘为环形强化高密度(肉芽组织),再外层为低密度区(炎性水肿带),为靶征。

8. 肝包虫病 Echinococcal cyst

棘球蚴病是由棘球蚴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累及肝脏,该病主要流行于牧区。棘球蚴病分为细粒棘球蚴病和泡状棘球蚴病,前者多见。临床症状多呈慢性经过,早期多无症状,随着病灶增大,可出现腹胀、腹痛、黄疸等。

影像表现: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水样密度囊性灶,边界清晰,边缘光整,囊壁较薄,囊壁钙化常见。母囊内出现子囊为该病特征性表现,病灶可呈多房囊性改变。内外囊剥离表现为飘带征,水蛇征等。

肝包虫病,37 岁女性,CT 增强动脉期肝内两枚多房囊性病灶,病灶周边可见多个子囊。

9. 肝血肿 Intraparenchymal hematoma

肝血肿是腹部钝伤、手术、自发性出血及原发性富血供肿瘤破裂等所致。

急性期肝内血肿通常表现为不规则的高密度灶(40-60 HU),代表血凝块,周围为未凝血块、胆管等形成的低密度,边缘模糊,周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随着血红蛋白的降解,慢性期血肿表现为边界清晰水样囊性低密度灶。

MRI 信号特征取决于血肿时期。亚急性期血肿通常为 T1WI 高信号,慢性期血肿 T2WI 可见周围低信号环,为含铁血黄素沉着所致。

肝内血肿,35 岁女性,腹部外伤 10 天,CT 增强门脉期示肝右叶囊性病灶,囊腔密度各异,较高的 CT 值约 55 HU,为外伤后肝血肿表现。8 个月后再次复出肝血肿缩小、密度减低。

10. 胆汁瘤 Biloma

胆汁瘤是各种原因造成胆汁渗出到肝实质内、肝包膜下、腹腔、腹膜后形成包裹性胆汁淤积。

根据形成原因可分为自发性、外伤性及医源性,医源性因素包括肝肿瘤的射频消融、TACE、ERCP 等。根据形成部分可分为肝内型和肝外型。

临床上多无症状,随着胆汁瘤增大,肝脏、胆道等受压,出现右上腹不适、黄疸,胆汁瘤破裂可引起急性腹膜炎。

肝内胆汁瘤通常表现为肝包膜下单房性病灶或肝内囊性病变,囊内 CT 值约 0-15 HU,少数病灶内部有分隔,呈多房囊性改变。直径<2 cm 的无症状者多数能自愈,直径较大者需进行抽吸或置管引流。

编辑:胡青牛

作者:天涯陌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