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金缕玉衣规格更高的黄肠题凑是怎样一种奢华存在

 思明居士 2019-06-08

在秦汉时期,王公贵族及地主阶层十分流行厚葬,他们认为人死后会和生前一样享受荣华富贵,于是各种繁琐的丧葬规制、令人瞠目结舌的厚葬物品流行于当时。而这其中最神秘、规格最高的,无疑是帝王一级的陵墓。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神秘的古人葬丧制度中等级最高的“黄肠题凑”到底是怎样一种存在。

比金缕玉衣规格更高的黄肠题凑是怎样一种奢华存在

古时天子不仅陵墓十分庞大,动辄需数十年营造,丧葬制度十分复杂。《礼记·王制》云:“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而汉世诸帝均未达此数,如西汉文帝自死至葬仅七日,景帝十日,武帝十八日,章帝十二日。一般人当更短。棺椁之制明显地显示出封建的等级制,天子棺特大,臣下次之,一般平民用小棺足矣,困者则以席卷尸。至战火饥荒之际,暴尸郊野者更是随处可见。

“黄肠题凑”属于最高的等级,流行于秦汉时期。据文献记载:这种墓制同“金镂玉衣”一样,也是所谓“天子之制”。其形式是用大量的木材将棺椁围住,使其不受潮湿和损害,也以此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黄肠题凑”墓穴重要的代表就是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南指挥村的秦公一号大墓、扬州的高邮“天山汉墓”和北京大葆台广阳王刘建与王后合葬墓规格最高、最宏大。

比金缕玉衣规格更高的黄肠题凑是怎样一种奢华存在

所谓“黄肠”,颜师古注引苏林的说法即黄心的柏木,就是去皮后的柏木,即堆垒椁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色黄。因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椽),以木色淡黄而得名。所推垒的形式为将数以万计的长方木端辐凑于棺椁,故曰“黄肠题凑”。

1974至1975年在北京大葆台燕王旦墓,发现了完整的、未遭破坏的“黄肠题凑”的葬制,这是用15880根的长方木条,在外回廊内侧堆垒而成,平面呈长方形,其后半部是椁室的最外层,前半部则为便房之壁,其顶以长方木盖覆。北壁共30层,每层纵铺108根,东西两壁亦各30层,每层横铺160根,南臂有缺口(即门),东西两层各30层,每层纵铺34根。

黄肠木绝大多数制作平整,表面打磨光滑呈棕褐色,木质很好,经鉴定是柏木。一般长90厘米、宽高各10厘米,个别也有高、宽各20 厘米的,层层间没有榫卯固定,全系平堆起来。有的黄肠木不平整,就垫上薄木片或木屑加以调整,使各层保持严密紧凑,只在黄肠题凑顶部加一层压边木,以巩固整个结构。

这种形式与《汉书·霍光传》苏林注所讲的“以柏木黄心至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完全吻合。70年代在陕西凤翔秦公大墓中,发现春秋时代秦公墓中也有类似的椁制,这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黄肠题凑。

比金缕玉衣规格更高的黄肠题凑是怎样一种奢华存在

柏树生长缓慢,一幅黄肠题凑,动辄需要数万根柏木,耗费巨大,而这仅仅是贵族丧葬很小的一部分,可见当时厚葬之风。

此外,当时的贵族以送葬人多为尚。重臣之丧,朝廷或特派羽林孤儿挽送,或派军士列车以送。东汉以后,常有皇帝亲自送葬之举。

葬礼的隆重还表现在随葬品上。秦汉时代的地主贵族均有丰奢的随葬品。皇帝墓中的随葬品之多、之精更是不言而喻。这从现在不断发掘的秦汉时代墓葬中惊人的出土文物就可以得到证明。其中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金缕玉衣等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最著名的的便是金缕玉衣,这是因为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 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但金缕玉衣也曾出土了二十余件,而黄肠题凑因其复杂性则较难完整出土。

比金缕玉衣规格更高的黄肠题凑是怎样一种奢华存在

这种厚葬的风俗,浪费了大量的财富,对社会形成严重损害,已被汉代有识之士所痛斥,比如王充的《论衡》及《盐铁论》中就保存了这类资料。然而却并不能改变这种陋俗,反而奢靡之风越演越烈,豪门贵族及地主阶层高高在上,对底层百姓任意榨取,社会的不平等导致对立严重,在西汉酿成绿林、赤眉起义,在东汉则酿成黄巾起义,最终葬送了汉王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