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迫别人“高尚”,可能涉嫌“坏”

 昵称18154423 2019-06-08

最近有人谈起“玉碎”这个词儿。大家都知道它来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个成语。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宁做破碎的玉器,也不做完整的瓦器、陶器。后来被引申了,比喻宁愿为正义的事业牺牲,不愿通过丧失气节保全性命,苟且偷生。这个引申真的很棒,也体现了语言和文字的魅力。

不过,语言、文字具有巨大的催眠效果。这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个成语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很容易查到,最早出现在《北齐书·元景安传》。我做了一番“考证”,发现说来话长。

话说,东汉末年,天下分出魏蜀吴三国,打打杀杀,把一个五六千万人口的大国,打到只剩下几百万人口。

曹操在《蒿里行》诗中说,“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当然,你别觉得曹操多么爱惜人命,他自己就搞过屠城,杀人无数。

总之,最后杀到筋疲力尽,三国归晋。先是西晋,然后是东晋。为啥有东晋呢,就是少数民族打来了,把司马懿后代建立的晋朝朝廷打到南京去了。于是留下了一个成语叫“衣冠南渡”,即,以富豪、士大夫为首的汉人,大量逃亡南方。中原沦陷,被少数民族占领。

更惨的还在后面,东晋之后是五胡十六国,史称五胡乱华,五胡,5个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你方唱罢我登场,打打杀杀。

据说最后杀得汉人只剩下大概400万,也就是说,汉人基本上快灭种了。

那是中国历史上最血腥最灰暗的年代,而且一直持续到隋朝建立的公元581年。

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诸侯割据,到隋朝建立,天下大乱历经了约400百年。

也就是说,东汉西汉持续了400年统一,然后中国经历了约400年的混乱,在这个混乱中,汉人几乎被灭种,中间无数人非正常死亡。

当然,400年的人头滚滚中,出现了很多个政权,其中有一个叫北魏;也有很多人沐猴而冠登基称帝,其中就有一个叫高洋。

说到北魏,读过初中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朝廷从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迁都到洛阳。这是鲜卑族建立的一个王朝,努力靠近中原,汉化自己,最后定都洛阳,成了一个准中原王朝。

北魏建立于公元386年,到公元534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这两个政权不约而同,都被权臣把持,就像当年曹操把持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一样。

把持东魏的叫高欢,它牛到可以废立皇帝。也就是觉得皇帝不行,就可以把他换掉,再找一个人当皇帝。高欢死后,他的儿子叫高洋继续把持朝廷。高洋觉得供个皇帝太费事,直接要求东魏皇帝把皇帝的位置让给他。

于是,中国历史再一次上演了皇位禅让的游戏。

高洋的政权叫北齐,他当皇帝不久,就把东魏的皇帝及其3个儿子全给毒死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成语,就跟高洋有关。

高洋,当然是个大混蛋,毒死了皇帝及其儿子后,觉得原来东魏的皇族还是个威胁。于是,人头滚滚,东魏皇族宗室700多人被他杀掉。

这个时候,东魏皇族还有一支姓元的远亲,其代表人物是元景安。元景安是个县令,为了保命和保全家族,他建议家族改姓“高”。但这个改姓的建议,遭到了他的堂兄的元景皓的激烈反对。

元景皓在反对元景安时候,说出了流传千古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给中国人贡献了这个成语。元景皓质问,为了保命,竟然把祖宗留下的姓给改了,还有一点气节吗?他宁死也不改姓。

元景安则认为,与性命相比,姓名并不重要,也跟气节没什么关系。由于矛盾激烈,涉及身家性命,元景安就向朝廷举报了元景皓。

贡献了成语没有多久,元景皓就被杀了。

其实,元景皓被杀3个月后,高洋也死了。

高洋死后18年,北齐也完蛋了。

关于元景安、元景皓哥俩的立场,历史早有定论,把前者当成反面典型,把后者当成正面典型。批评元景安为了苟活而主动改姓,褒扬元景皓为了气节而舍命,这是一种流行的观点。

其实,元景皓的“玉碎观”是可以探讨的。

历史上,为了保命而更名改姓的现象很常见。而且,少数民族为了汉化、进步,直接采用汉姓的人很多。比如,北魏是鲜卑族拓跋氏的,他们就改了汉姓。高欢高洋家族,虽然姓高,但也是少数民族,显然也是用了汉姓。

所以,改姓未必就是对不起祖宗,改姓未必就是丢掉气节。再说,一个家族为了保全气节而全部被杀,那这个家族的气节由谁继承呢?

关于元景安、元景皓兄弟俩的立场,我的观点是这样的——我不赞成元景安为了保命而去告密,但更不赞成元景皓为了保全所谓的气节而让整个家族陷于灭族的危险之中。

气节,是一种精神追求,道德追求,是高尚的东西。它可以让一个人显得精神高大。但这种追求应该是个人追求,而不应该绑架他人,也应该避免危及他人。换句话说,这种追求是个人的权利,应该由个人做主。如果为了成全自己的气节,而让无辜的人陪绑,是可怕的。别人如果反对,就说别人贪生怕死苟且偷生,是更可怕的。

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反对一个人有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但我们要警惕强迫他人以献出财产、生命的方式去成全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

比如,方孝孺,为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导致自己的“十族”被杀光。在我看来,这并不伟大,而且有点混。

方孝孺的精神追求是什么呢?就是捍卫朱明王朝的接班人秩序。他觉得朱棣没有资格当皇帝,朱棣的侄子才有资格当皇帝。可是,朱家谁当皇帝,方孝孺的十族和天下老百姓不一样被奴役吗?

再说,朱元璋的皇位就是打出的就具有合法性,朱棣的皇位也是打出来的,怎么就没有合法性呢?

方孝孺就是那种典型的被意识形态催眠了的人。我们当然可以尊重他的价值观,但是我们不应该尊重他不惜让十族人陪绑被杀的价值观。

所谓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如果只是个人追求,当然可以,但让很多人陪绑去死,就太糟糕了。

如果你觉得我不赞成方孝孺是不对的,那么我举个日本的例子。是的,玉碎这个词儿,曾经被日本人所使用。

第二次大战后期,日本军国主义者搞了一个“玉碎计划”——“喊出挟持天皇,一亿玉碎”的口号,宁可1亿日本人全部战死,也不投降。

发动侵略战争,是军国主义者干的,干到最后打不过,却要全体国民一起陪着自己死,这不是混蛋行为么?军国主义者凭什么替全国人民决定不能“瓦全”呢?

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自己追求气节,追求节操,这都是对的。我们应该赞美那些愿意为了理想、气节而甘愿付出一切的人,但我们应该警惕那种强迫别人为了自己的理想、气节而付出一切的人。

有时候,最大的不道德就是强迫别人高尚。因为很多人只是普通老百姓,一生注定卑微如尘埃,从来就不想也不可能成为美玉——你若道德绑架或强迫他们“玉碎”,你就涉嫌是坏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