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骑行特拉维夫

 青岛Looker 2019-06-08
思鄉曲Nostalgia
设彩铃

以色列是个神奇的地方,这里交汇了亚洲、非洲和欧洲,这里也汇聚了众多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这里的历史太久远,这里的故事太繁复,这里的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摇篮,也是伊斯兰教的圣地。这里的历史记载在《死海古卷》里,那可是公元前的手稿。如今的以色列融合了太多看似不可调和的差异,让你感受到多样的、复杂的生机勃勃和生生不息。这是一个神秘又令人向往的地方。

这次来以色列是我的第二次到访,每次来,都会在特拉维夫落地。从机场出来的时候,光影在机场的通道上定格了值得记忆的瞬间,我知道我马上又可以见到蔚蓝的地中海了。

我有幸从高处俯瞰过特拉维夫,美丽的海岸线延绵而去,伴着这座滨水的城。这个城市的历史很短,只有一百多年。我特别查证了特拉维夫的含义,这个名字来源于西奥多·赫茨尔(Theodor Herzl)的小说《特拉维夫》的希伯来语书名,意思是“春天的山丘”。

在特拉维夫可以用信用卡租到自行车,我还是选择了我前几年来曾经租过的绿色自行车,现在的特拉维夫街头,摩拜单车都已经随处可见了。

我住的酒店出来不远有一座清真寺,高高的宣礼塔很醒目,天色尚暗的时候,塔上还亮着灯。寺顶上的一轮新月标识指向苍穹。

傍晚散步的时候,我曾走进过清真寺的院落,穆斯林在这里礼拜,我的耳畔回响着诵读经书的声音。

海滩边上有长长的骑行道,棕榈树的剪影婆娑在清晨的微风中。

我沿海岸我向南,去探访雅法。雅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港口之一,已经有至少4000年的历史了。

特拉维夫的全称是特拉维夫-雅法(TelAviv-Yafo),我们今天熟悉的特拉维夫部分最早是雅法犹太人建立的社区,随着犹太人归国潮不断发展,到以色列建国后和雅法合并为一个市。雅法古港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经常在各种古籍及旧约圣经中出现。犹太传说中,在毁灭万物的大洪水消退后,挪亚之子雅弗建立了这座城市,因此该城被命名为“雅弗”,而慢慢演变成了“雅法”。还有人认为,“雅法”是希伯来语“美丽”一词的谐音。其实这些说法的真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又一次真实地在这地中海边掠过,去感受这座古老的城。

这里的建筑有明显的阿拉伯印记,在海边的标牌上有用希伯莱语、阿拉伯语和英语说明的奥特曼帝国时期的海关和栈桥的遗迹。

石材砌筑的建筑看上去很坚固,完全是一派古色古香的样子。

港口的元素在这里蕴积,引人遐想,关于那浩若烟海的过往。

那些漂亮的渔船停靠在港湾里,构成独特的风景。

清晨的海边有人支起了长长的鱼竿在垂钓,在晨曦里很有画面感。

为了抵御地中海炽烈的阳光,垂钓的人们撑起遮阳伞,更有一位又在遮阳伞的外缘垂下围拢的棉布,这架势看上去很专业,一副安营扎寨的样子。

当地人用的饵料就是面团,里面加了橄榄油和糖,我和钓者攀谈的时候,他仔细地讲给我听,又拿给我看。看来这里的鱼儿也是有不同于东方的饮食习惯呀。渔获中有一种小鱼,外观上有点像青岛海边的小黄鱼。小鱼的背鳍有毒,一钓上来主人便用剪刀剪除这些有毒的部:丶分,边剪边演示给我看。

处理好了的小鱼,是花猫们的美食。

在轰鸣的涛声里骑行很惬意,一如在亲切的家乡。

过了雅法古城的另一个小城是贝特亚姆,曲曲弯弯的海滨路引着我前行,美丽的风景总会在不远的地方等着我。

海边的建筑小品也是古风古色,罗马、拜占庭、奥特曼帝国的文化在这里积淀也在这里交融,特拉维夫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城。

我骑行路过一座人行天桥也是如此的格调,这是我见到的最具特色的天桥了。

有些甬道直接通向海边,这里的涌浪足够大,我遇到不少带着冲浪板的年轻人下海冲浪。海中的踏浪人趴在潮头,等待着逐浪而行的快感。

我喜欢在雅法这样的古城寻访,那些古老的墙面上写满了沧桑,

窄窄的街道,石头的房子,

还有那些茂密的树和盛开的花,都是我记忆当中这座城市的模样。

教堂静静地在路边矗立,映衬着碧蓝的天空。

雅法古城的路口上耸立着高高的钟楼,守望着日复一日的您来我往。

古城就在海边上,这样的时空可以畅想,让身体流浪,让思绪徜徉!

第二天早上我租了一样的车向北而行,这是和头天相反的方向。

沿着种满棕榈的海岸前行,海风清凉。

小绿车被做成雕塑点缀在路边,很有情调。

海边有桅杆林立的帆船码头,很多孩子们玩的OP级小船搁置在岸上,我欣赏这熟悉的景像。

日落海滩的标志牌是一块冲浪板,

向海的拱门装饰成了彩虹的样子,联想到街上挂满的彩虹旗,这或许与六月的同姓恋大游行有关吧!

沿着海边骑行的道路,非常的安静,只有偶尔碰见跑步或者骑车的人。

天空中,偶尔会有飞鸟掠过,就像我无声的骑车掠过海边一样。

我经过了我几年前骑行路过的海边流动图书馆,这样的小图书馆更像我们的图书漂流活动,捐书和借书都是自由的,而且免费。

在一个寂静的清晨,在无人的海边,我经过这里,遇见一个犹太人,穿着的十分齐整,站在那里翻看书架上的书。都说犹太民族是一个喜欢读书的民族,看来是名不虚传。

一个小伙子骑着山地车,夹着冲浪板,完完全全用大撒把的方式和我相遇而过,像一阵自由自在的风!

再向北去便接近了特拉维夫的老港,临近老港的海滨路是木板铺成的,也许是昨晚的海潮把木板打湿了,有一些滑。路边的座椅被做成了极具雕塑感的形状,充满了设计感。

特拉维夫的老港历史虽然没法与雅法港相提并论,却也有自己的特色。岸边还立着老式的岸吊,使人带来许多的怀想。

特拉维夫是一座“永不停歇的城市”,码头边的围栏上就写着这样的标语。

特拉维夫港的标识让我眼前一亮,那是用英文写的城市名,而中间的字母被一颗“红心”所代替。

这样的创意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这里的现代与时尚,感受到这座城市脉动的活力。

过了特拉维夫老港,我沿着雅孔河向城中去,穿过横设在河上的小桥。

从桥上骑过的时候,正有人划着赛艇从桥下穿过,小船倏地隐入桥下,又快速从桥的另一侧跃出,十分敏捷,此刻的水面如心境般平静。

也有人在桥栏上挂锁,上面写着各色的愿望和祝福。有一把铜锁上写着“just to remind you I do not give up”,看上去一语双关。除了表白,更多了几分励志。

桥头有一双天使翅膀的铜雕,我看了说明,它的名字叫作“墨西哥之翼”,人们可以通过两步台阶上去照相,这便成了一个可以参与的项目了。

路边开满了淡紫色的小花,那颜色很优雅,入眼又走心。我问老城的方向骑行,去探访“白城”。

路过本古里安大街和迪岑高夫大街交界口的时候,我拍下了这两块同杆的路名牌,这两个名字一位是以色列的首任总理,一位是特拉维夫的首任市长,我骑过这个路口,觉得特别有意义,而特拉维夫机场也是以本古里安总理的名字命名的。

特拉维夫的街道看上去挺普通的,并没什么特别,路边的树木已经有些年头了,成为了林荫大道。

这里最初是按花园城市的理念规划的,许多街道的绿化游园和慢行系统建在道路中间,倒是有些特色。路的水果摊很水灵,色彩就让人喜欢。

路边也有一些雕塑,形象很生活化。有一处铜雕表现的是一个慵懒地仰卧在沙发上的男人,这分明晨以色列版的“葛优躺”,满满的生活气息。

我一直骑到了迪岑高夫广场,这个区域是包豪斯建筑最为集中的区域。早在2003年,特拉维夫白城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了。

  所谓白城实际上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包豪斯建筑,当时有不少在德国的犹太建筑师回到以色列,带回了这种风格。这种风格可以有不对称的布局也可以有规律的反复,尽量避免那些没有实际用途的装饰。这些建筑大多不高,为了适应地中海的气候,外墙多漆成了白色,故名“白城”。特拉维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犹太“复国主义”思潮下以色列建设的第一座新城。它的出现标志着历经两千多年漂泊的犹太民族,终于有了自己的国家和城市。特拉维夫也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用于城市建设的一个范例。有抱负的规划师和建筑师在特拉维夫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乃至形成了今天的特拉维夫学派。我曾经读到过我校友送我的一本书,讲的就是特拉维夫的规划和建设。

建筑白色的外观很清新,

据说特拉维夫大约有4000幢这样的建筑,已经成为一个“年轻的”世界文化遗产。我站到迪岑高夫广场上四望,感受这个给世界带来简捷和明快的“新城”。

如果有可能,我总会在陌生的城市逛逛当地的菜市场,这可以让我直接又真实地了解当地人柴米油盐的生活。我骑行的下一个目标便是特拉维夫的卡梅尔市场(Carmel Market),这是城中最大也是最传统的市场,路口的小广场上老人们在聊着天、地上的鸽子觅着食。

市场上有一些只有当地人才会光顾的小吃店,小店里会有披塔,这是一种软软的面饼,也会有鹰嘴豆泥和芝麻酱,这都是当地的特色。

刚刚烤好的面包摆到了摊子上,我从市场上推车而行,摊主热情地招呼我们,面包好香!

有店家在切割三文鱼,

有的正往摊子上摆布各种货色,人们穿着拖鞋,有人还光着膀子,这才是未加修饰的市井形象。

市场的空气中弥漫着特有的香料气味,香料的存在助长了口味的形成。口味是件奇妙的事情,不同的地域便会有不同的口味,这样的口味是最本能的乡思。我不指望自己能搞懂所有这些香料的用途,但我愿意不断的学习,保持一份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有专门的摊位经营五颜六色的水果干,最有特色的是椰枣,还有菠萝、猕猴桃、芒果和无花果干等等,只觉得所有能风干的水果在这都能被变成果脯。

干果也是琳琅满目,

糖果也是摆摊卖,从阿拉伯的软糖到孩子们喜爱的棒棒糖一应俱全,孩子们经过这里估计很难空手离开。

市场上的新鲜蔬菜也很多,虽然以色列大部分国土地处沙漠,先进的农业技术却帮助以色列成为一个农业强国。市场中新鲜的蔬菜码放整齐,大部分蔬菜和中国一样,茄子、西红柿、黄瓜、土豆、甚至葱姜蒜都有。



商贩们仍在忙着上货,

花店也开了张,

逛早市的人们也有采购完成的,拎着大大小小的塑料袋往回走了。这样的场景和中国的早市没多大区别。

特拉维夫是一个现代的城市,来以色列的人们常说,去耶别撒冷祈祷,在特拉维夫生活,此言不虚。这里有自然风光的旖旎,有柴米油盐的市井,也有阳春白雪的艺术氛围。我有幸去了特拉维夫大学的校园,里面的建筑很有特色。

建筑的美绝不在于体量,而在匠心。

我喜欢这些简单明了的线条,喜欢这种删爱就简的格调。

路边盛开的三角梅成为我对特拉维夫鲜明记忆的一部分,

这种跨越时空的体验,只需要一个早起的清晨。

每天都是一个清新的开始,你只需一个配合的心情,

和一颗少年的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