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34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9-06-09
《灵枢.本神》(第二段,神志受伤及其临床表现)

   继续上课,现在讲《本神》的第二段。
   看教材78页,这段命的题目是“神志受伤及其临床表现”,也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我先读一遍。

【原文】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
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
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
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月囷)[jiǒng]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mèn]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筋挛,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fǔ]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

   串讲,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  
“怵”,就是我们平常口头所讲的,这事犯怵,那个怵,有点恐慌的意思,有点害怕了,不敢。
“惕”,就是惊剔,受惊。
   惊恐和思虑,这些情志过度的话,都可以伤神。但是刚才我们读了这一段,这个精神活动、情志活动受伤,和一般所说的伤于哪一脏,特别我们学过《阴阳应象大论》,那个不一样,有区别,不是那么单纯,说喜就伤心,恐就伤肾,怒就伤肝,它不是,本篇所讲的那个伤涉及范围比较广,一个情志活动可以伤及不同的脏。
   但是总的来说怵惕思虑这些精神活动,泛指精神情志活动,都可以伤神,神要受伤,反过来又容易出现恐惧,如果你真的说神就是心神受伤,心藏神,心神受伤,出现恐惧,心神受伤也可以出现恐惧,或者说心病及于肾,肾主恐,但是不能完全这么推论,因为这句话说心神受伤,心病及肾可以出现恐惧,下边都按这个推论有时推不下去啊,这个问题我们最后还要讨论,也就是说在【理论阐释】当中再讲这个问题。

“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 “流淫不止”,恐惧可以出现流淫不止。“流淫”是指的滑精之类,这类的疾病,这类疾病临床上确实是有的,我讲过嘛,在讲《阴阳应象大论》时,是不是谈过这个病例,我忘了。
   这是很早时间了,那还是七十年代初的时候,在河北省某地当医疗队员,治疗一个什么病呢?治疗一个阳痿、早泄,早泄它其实也属于滑精一类吧。
   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男子,他这病怎么得的,就是恐惧得的,吓的。这是一个农村的电工,河北省农村比较干旱,所以在地里头都挖了大口井,直径大概三四米那么大一个大口的井,挺大挺深的,挖出水来,然后用水浇地,浇地他得使用小电泵,往上叫水,在井边上戳着一个小杆,当时农村,那是七十年代的事了,当医疗队员的时候,那个小杆其实就是一根小木棍,插在那里,拉根电线过来,安上一个闸盒,底下连到下边那个马达上,一合闸“哇哇哇”地浇地。
   那年干旱,这个水管子够不着井水了,井水水位下降了,水管子不好接怎么办呢?就把大口井边上,又挖,挖下一块来,这个小马达往下送一送,这电线好接,于是乎这马达就到了井口下1米多深的地方,那一天马达出现毛病了,农民想浇地,浇不成,于是我们后来给他看病的这位电工,他就去修这个马达,就到这个井口下面1米多深的那个地方,坐在马达的皮带轮上,去修马达,估计是已经修好了,这时来一个愣头青的小伙子,说这地怎么还不给浇水,这么回事?他也没有看看井底下有人没有,到那就把闸盒“啪”地一合,浇水嘛。那个电工这时还在底下坐在马达轮带上修理马达呢,马达一转“嘣”的一下就给这个电工扔起来了,差点没把他扔到井底下去,还好没下去,但是吓着了,从那之后,惊恐、恐惧就得了阳痿、滑精、早泄,这类的病。
   当时治疗,我们还是给他用了补肾的方法,惊恐、恐惧伤肾,这个流淫不止,在临床上并不是少见的病。

“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 
“因悲哀动中者”,悲哀的情绪“动中”,“中”就是内脏,泛指内脏,悲哀的情绪扰动了内脏。
   过去有一个成语叫,铭感五中,铭感五内,就是感动的五脏都受感动,五中嘛(就是五脏)
“竭绝而失生”,“竭绝”精气断绝,精气枯竭。“竭”是枯竭。
“绝”是断绝。
   这句话,就是五脏受到扰动,精气受伤而枯竭(而丧失生机)

“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喜乐太过了,神不能藏了,“惮散”就是涣散。
   这不也有这方面的病例吗,突然高兴太过了,精神病了,也有,神不能藏了。

“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 愁忧的情志太过,特别容易伤害脾气,特别忧思伤脾嘛,伤害脾气,使得脾气壅塞,而不能够正常的运行,腹满、食欲不振,这些经常见到,情绪低沉,如果说是由于情绪引起的使脾闭塞而不行,那么我们治疗,既要调节脾气,更要调节情绪,还要做心理治疗,心理安慰。
   其实反过来,这个脾虚,脾气不调,也容易使人产生忧思、忧愁,不只是忧思,特别是忧愁。临床上现在看到的,焦虑、抑郁,绝大多数都有消化系统的症状,我们治疗的时候,除了用些菖蒲、郁金开窍醒脑,等等这些药物之外,还要加上心理治疗、心理安慰,祝由的方法,
(这句话听不清楚,疑似“祝由的方法”
附:
   祝由,是包括中草药在内的,借符咒禁禳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在历史上曾受到重视,被称为'中医十三科',但由于其形式神秘,也受到很大争议。“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本法在中国广为流传.多由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口传心授。
笔记者摘自网络,仅供参考。)
   用药的时候还要用上,调脾的药,调理脾气。所以“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这只是说,神志、情志的问题过激,导致了脏腑的疾病,我刚才说反过来脏腑之病,也可以出现情志的异常,治疗情志异常的疾病,当然更主要还是要从脏腑着手治疗。

“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大怒,大怒这个人就容易出现迷惑。
“迷”就是昏迷。“惑”就是惑乱。
   就是昏迷惑乱,失于条理,脑子糊涂了,盛怒之下没有条理了,乱了,昏迷惑乱,“不治”就是不条理嘛。考虑不了什么问题了。

“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恐惧还可以使魂受伤,使魂涣散。“不收”就是不能自控,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了。
   “荡惮”前面有过了,就是涣散。“荡”就是飘荡。这个就是前面第一段所说的“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特别是飞扬,荡惮不也有点飞扬的意思吗,涣散而飘荡。

   下面进一步的分析,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 他这讲,“怵惕”思虑伤的是心神,一般我们过去按《阴阳应象大论》讲,思伤的是脾嘛,在这儿呢,讲怵惕思虑则伤心神。

“神伤则恐惧自失,”- 这跟前边那个“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是一个意思。这个是恐惧而流淫不止,同时又自失,也有一个自己失去控制,失控,神荡惮不收,也是自我失控,自失,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破[jiǒng]脱肉,”- 是成块的肌肉。“脱肉”就是肌肉的脱失。
   实际上就指的人体大肉脱失了,应该有的那大块的肌肉全已经消瘦到没有了,并不是说磨破了,不是说长褥疮了,这个破是指的大块的肌肉散掉了,就是特别消瘦了。

“毛悴色夭,”- 、肉属于脾,破脱肉,在这是到这个时候已经出现伤脾了,脾大虚了。“毛悴色夭”,那就是说精气已经不能濡养皮肤和毫毛了,皮毛都已经憔悴了,说津液大伤。

“死于冬。”- 这个时候病人死于冬季。
   为什么说死于冬季呢?
   因为他是先从心怵惕思虑则伤神来的,首先伤的是心,病源是在心受伤上的,心是火之脏,冬是水气,冬寒水气,所以说死于冬,因为水克火。
   当然这里我刚才说了,心受伤,脾也受伤,脾后天之本也脱了,但是毕竟病源是在心受伤。

   下面说,
 “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 心藏神,所以怵惕思虑则伤神,脾藏意,所以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愁忧而不解则伤脾意。
   其实,思虑它也伤脾意,但是上面说思虑伤神,这说愁忧伤脾。

“意伤则悗[mèn]乱,”-  这个“悗”我们过去讲《阴阳应象大论》当中讲过,这个冤、这个悗和这个闷,甚至还有这么一个懑《内经》里没有这个子,后来才有的这个字,它们的意思都可以相同。
   意伤受伤了则悗乱,就是心烦意乱,心胸烦闷。

“四肢不举,”- 四肢运动无力,脾伤而四肢不用,脾主四肢。

“毛悴色夭,死于春。”- 病源在脾,为土之气,春属于木,木克土。所以到毛粹色夭,津液大伤,正气大伤的时候,病重了,那么按季节推算,他是容易在春天死亡。木克土了嘛,本来土大虚了,死亡时间容易在春天。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 悲哀动中容易伤肝之魂。

“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 这个“狂妄不精”教材上有注释,《太素》是注这个“妄”,是狂妄,应该按《太素》作狂妄,狂妄不精。“不精”就是不精明,肝魂受伤,这人就不精明而狂妄。

“当人阴缩而筋挛,”- “当人”这个当字,教材上有注释,“当”应当作“令”。令人。
   令人阴缩而筋挛,阴缩而筋挛这是肝的问题了,足厥阴肝经绕阴器,肝主筋,所以阴缩而筋挛,这是肝经大伤的问题。
   筋脉挛缩,这个男子阴囊内缩,注家说,有人的解释说女子,乳头内缩。

“两胁骨不举,”- 肝经行于两胁,所以肝经有病,因此出现两胁骨不举,就是两胁疼痛不能举动。

“毛悴色夭,死于秋。”- 毛粹色夭同样说明津液大伤了,病源在肝,肝属木,病势垂危的时候,他容易在秋季死亡,因为金克木。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 喜乐无极,超过一定限度,喜乐过度了,这里说伤肺之魄,我们以前不是说喜伤心吗?我刚才讲了,这一段情志所伤和以前不是一样的,也可以伤魄,就是说喜乐固然伤心,喜乐过极也可以伤肺之魄,也可以伤肺。

“魄伤则狂,”- 魄受伤也可以出现狂的症状,其实就是五脏所藏之神受伤,神、魂、魄、意、志,受伤都可以出现精神症状,五脏藏神的嘛,所以魄伤则狂。

“狂者意不存人,”- 在他的心里头、意念里头,没有人,旁若无人。
   魄伤则意不存人,就是魄伤后,旁若无人。

“皮革焦,”- 肺主皮毛。

“毛悴色夭,死于夏。”- 肺属于金,夏季属火,病在肺,病情垂危的时候,夏季之火,火克金,所以他容易在夏季死亡,也只能说容易在夏季死亡,不是说一定得在夏季死亡。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 你看,盛怒本来是伤肝嘛,但是这里提到盛怒而不止,不单是伤肝,盛怒可以伤肝,但是也可以伤肾之志。

   肾藏志,
“志伤则喜忘其前言,”- 本来“志”是立志不忘的嘛,但是因为志受伤了,则喜忘前言,就说明他善忘,刚说过的话,回头就忘了,志受伤,肾志不足了,肾不能藏志,喜忘其前言,这不是有很多的老年人,其实有肾虚的现象,有的老年人痴呆了,说完就忘了,刚吃完饭,回过头来,就问你为什么还不给我饭吃,我还吃呢,喜忘其前言嘛,肾志受伤了。

“腰脊不可以俛[fǔ]仰屈伸,”- 那是腰为肾之府,肾受伤,肾精不足,肾气虚,所以腰脊都不可以俯仰屈伸。

“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季夏”就是我们所说的长夏,属土,肾为水脏,土克水。所以这个人病危重的时候,容易在季夏那个时令死亡。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 前面我们讲过了,恐惧流淫而不止,肾精受伤。

“精伤则骨酸痿厥,”- 肾藏精主骨、生髓,所以肾精受伤的时候,才有骨酸。
“痿”,阳痿。
“厥”,手足厥冷,或者手足厥热。这个厥和后世的厥的概念不一样,后世的厥都是指的手足冷,手足厥冷,《内经》时代,手足冷、手足热都叫做厥,这叫做寒厥和热厥。
   阳气虚导致手足凉的时候,《内经》把它叫寒厥,特别是肾或者说是肝肾,以肾为主,下焦阳气虚的时候就手足凉,那叫寒厥。
   肾阴虚、肝阴虚,以肾阴为主,阴虚的时候就有虚热,那么手足热这叫热厥。
   所以这个“痿”是指的阳痿。“厥”是指的寒厥或者是热厥。当然如果是阴津伤的话,它是手足热厥,如果阳气伤的话,肾阳伤的话,那就手足寒厥。
   所以精伤则骨酸痿厥,“骨酸”就是骨头酸,特别是腿酸,下肢酸,肾虚的表现嘛。

“精时自下。”- 这跟前面所说的流淫不止是一个意思,阴精啊,肾所藏之精,容易外泄。

“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 这等于是总结的话,所以说五脏是主藏精的,上面各种神志受伤都可以伤五脏,伤五脏之精。

“不可伤,”- 本来五脏藏精,精是不可以伤的。

“伤则失守而阴虚;”- 五脏受伤了,精就不藏而流失,所以就出现阴虚、阴精大虚。

“阴虚则无气,”- 阴精可以转化为阳气啊,阴精大虚,阴精流失,那么阳气也化生无根了,阳根于阴嘛,所以阴伤则无气,阳气也没有了,阳气也不能化生。

“无气则死矣。”- 阴精伤了,阳气也不能化生了,人不就死亡了嘛。也就是“气散则亡,气聚则存”嘛,无气,当然人就要死亡了。
 
“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 讲前文的时候我们提到了,针灸的时候又察观病人之态,观察病人的各种状态,神气如何?姿态如何?动作有些什么表现?语言这么样?那可以判断判断他的神啊。
   沉默不语是问题;滔滔不绝也是问题;说起话来毫无逻辑还是问题;那么动作张牙舞爪是问题;静卧、蜷卧、不动也是问题,所以观察各种状态。
   这个察观病人之态,这个态可是泛指很多,神态、动态、形态。

   这样的话,察观病人之态,判断什么?
“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 知道精神、魂魄是存、是亡,到达什么程度,这是观察的,特别是临床上治疗一些,已经出现神志方面表现的病,这要仔细观察。
   不但是《内经》时代要靠仔细观察,到现在同样是靠肉眼观察为主,特别是这些精神性的疾病,肉眼观察,主要的,当然问一问,问病人家属,病人如果神志很清楚,你问他,神志很清楚也不存在这个神志病了,要问病人家属,其实病人家属也是观察来的。
   换句话说,就医学发展到现在,现代医学真的检查神志这方面的理化指标没有,有什么仪器?没有,还是靠观察。
   所以要察观病人之态,通过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来了解魂魄存亡的程度,是存是亡,程度如何?

“得失之意,”- 是得是失,得则没什么问题,得神者生,失神者亡嘛,这个得失看来就是他损失的情况,或者叫做偏义复词,是偏于失。

“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五脏所藏之神都伤了,针刺是不能治疗的。
   因为什么呢?
   针刺是要通过人的神气起作用的嘛,当然针不可以治,其它方法也很难了。

   这一段我们就串讲到这。
   下面看一看,神志太过伤脏的规律,在教材的79页。

【理论阐释】

   情志太过伤脏的规律

   刚才我们在串讲当中谈到了,本段关于神志与五脏的问题,或者说神志的改变伤五脏的问题,和我们以前所学的,特别是所学的《阴阳应象大论》说: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恐伤肾,思伤脾,跟那个不完全一致,那个是一般的受伤,可以。
   而本段所提出来的,又有一些特殊的东西,所以七情太过反过来损伤五脏,其所伤的规律,本段所提出有这样的:

1、五志、情绪波动过极,首先要伤心,所以说,“是故怵惕思虑则伤神,... ...”,“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等等,“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本段说明情志受伤首先是伤人之心,伤人之心神。
   这是第一点,不管忧、愁、悲、喜、怒,首先伤,是伤的心。

2、五志自伤本脏,这个问题不大,过去我们一再讲的,从中医基础讲的,这个内容讲的是比较多的,也就是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思伤脾,惊恐伤肾,这是第二点,本段提到了有这类问题。

3、五志互为所伤,五志互伤它脏,例如本段提出来的:
“怵惕思虑”伤心神,
“愁忧不解”伤脾意,
“悲哀动中”伤肝脏,
“喜乐无极”伤肺魄,
“盛怒不止”伤肾志, 
   那都属于它脏之志伤及本脏之神。
   这个是为什么呢?
   前面不是说心藏神,肺藏魄,那样伤不是很好嘛?很好是很好啊,但是实际上,临床上它确有这类问题,怒也伤心,恐也伤心,它这种情况是挺多的。
   教材在【理论阐释】关于这一点的解释说: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从这一点来分析这个问题,也就是某一脏虚,所以不管什么情志变化,它都可能伤及那一脏。
   比如说,肺气虚,怒也可以伤肺,喜也可以伤肺,恐也可以伤肺,因为肺虚嘛。“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这个角度来解释的,那么五志伤害它脏而不伤害本脏,也就是说本脏并不是太虚,所以呢,没伤本脏,而伤它脏,是这样一种解释了,这是我们的解释。而且这个临床上是常见的,所以不能希望,喜只伤心,怒只伤肝。
   本段就讲到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