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他名不见经传,学生却和孔子一样多,有何独特之处?

 江山携手 2019-06-09

第20篇

读书杂谈之《庄子》

《庄子》:他名不见经传,学生却和孔子一样多,有何独特之处?

《庄子》:春秋鲁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为何孔子要拜他为师?

《庄子.德充符》有个故事,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叫王骀的人,他断了一条腿,可跟随他学习的人,却和孔子一样多。仲尼说,王骀是个圣人,我将要去拜他为师。

我们现在看历史,并没有特别记载王骀这个人。他名不见经传,为何连孔子都要拜他为师呢?接下来,看看他有何独特之处?

其一,他的观念和普通人不一样。

我们普通人,是用自己的心智,去评价周围的现象和问题。所以无论怎么看,多多少少带着个人的主观色彩,也就是有局限性。

《庄子》中,孔子说王骀,“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这句话的意思说,从事物的相异方面去观察,肝和胆就像楚国和越国那样相距遥远;从事物的相同方面去观察,万事万物都是一样的。

王骀这个人,他的观念和普通人不一样,已经达到老子说的“弃智绝学”,升华到一个更高的意识境界。他看问题的角度,是多维度的,完全不带个人成见。既可以从普通人的视野去看问题,又可以从“天、地、人、万物合一”的本质去看问题,是一个得道的人,所以归附者众多。

其二,他的修为达到“止”。

《庄子》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人不能在流水中照到自己,而只能从静止的水中照到自己,只有静止的水,才能留住求照者。

王骀的修行力,已经达到“止”的境界,即:停止胡思乱想。该思考时思考,停止思考时放空。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意念,总是被各种念头和思绪环绕,精神得不到“止”,终日心神不宁,所以活得累。而有些人,能控制自己的念头,保持清静如止水,这样的人就会散发一种让人感到很舒服的能量,相处起来感到放松自在,吸引人忍不住靠近。

其三,他能自正心性,所以能够引导众人自正心性。

《庄子》曰:“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幸能正生,以正众生。”

花草树木的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唯独松柏是独特的,一年四季常青,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松柏秉受自然之正气,保持四季常青。人受命于天,只有圣人独得天地之正气,能自正心性,所以能够引导众人自正心性。

正心性,就是和天地心保持一致,抱朴归真,达到这样的心境,自然会潜移默化影响身边的人事物。

春秋时期,王骀在鲁国时,追随他的人,和孔子的学生一样多,为什么后来孔子名留历史,而王骀却名不见经传呢?

因为只有文字记载的书籍,才能遗留史册。

《庄子》写王骀“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随着他个人消失,有些东西也跟着去了。加上秦始皇焚书坑儒,春秋战国以前的很多书籍资料,都消失,造成一次空前的文的断隔,无法追踪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