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文脉|厂甸旧书摊

 zzm1008图书馆 2019-06-09

中国·北京阅读季启动了,这让我想起了旧书摊。自明清两朝以来,各省均在北京修建自己地区的会馆。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一般都居住在城南琉璃厂附近的会馆中。在备考期间,读书休闲之时,举子们都愿意到不远的厂甸、琉璃厂逛逛,看看文玩字画,淘换些自己所需的旧书籍,这促进了这一带旧书摊的聚集。相伴文人雅士的文房用具、南纸店铺、书画古玩等行业也发展起来了。

乾隆二十八年开始编《四库全书》,从全国各地调集了两千多名文人学士参加这项浩大的纂修工程。这些学者也大部分住在会馆里,他们路过琉璃厂时,常顺路去这里的书摊儿搜觅和阅读图书、查对资料,找纂修《四库全书》的参考依据。这么大批文人的往来,进一步促进了这里古籍、文物行业的兴盛。

自清代乾隆年间到如今的二百多年间,众多名士、文人墨客、学者诗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和厂甸、琉璃厂结下了不解的文化情缘。据史料记载,民国以来,鲁迅、老舍、胡适、朱自清、张伯驹、齐白石等都是这里的常客。

春节厂甸庙会上,虽是百物百行俱有,但书摊却是占有重要的地位。大书摊主要设在附近海王村公园和土地庙内。其中既有琉璃厂书铺设的,也有市内别的地区来的,像有名的大书店“三槐堂”、“宝生堂”等都在这里设摊儿卖书。有些穷读书人,他们走街串巷,按斤买来旧书,回来经过分拣,挑出有价值的善本,稍加修补整理,也到琉璃厂一带摆摊儿卖。来这里逛书摊儿的大多是文人学子,其中不乏慧眼识货者,能找到自己所需之书,也大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欣喜,出高价也愿意了。

逛书摊儿的乐趣,在“淘”字上。就得不惜时间和脚力,仔仔细细翻阅查找。周作人在《厂甸》一文里写道:“路还是有那么远,但在半个月中我去了四次。这与钱玄同、刘半农诸公比较都不免是小巫之尤”。钱玄同、刘半农属于朱自清所谓的“天天巡礼去”的一类人。去了必有收获,否则也不会天天去。例如鲁迅1923年正月初六以一角钱购得《明僮合录》,周作人则以三角钱购得《拟禽言》,他在文中写道“看了中意,便即盖上图章,算是自己的东西了”,喜悦心情可见不一般。又传朱自清用三角钱淘到《伦敦竹枝词》,由此撰文投稿《论语》杂志,得五元稿费,笑说“仅有一次买书赚了钱”。1926年刘半农在书摊上购得《何典》一书,兴奋不已,很快将其整理出版。吴晗先生在《碧血录》一书后跋中写道:“在厂甸巡礼,凡帙巨者,虽翻阅不忍释,顾终不敢一置问。偶于海王村侧一小书摊得此书,价才三角,喜持归。”对于读书人,能得到自己心仪已久的书,价格又不贵,那是多么地幸福啊!

前人有诗云“冷摊负手对残书”,最是淘书的乐趣和收获。(稿件来源:《北京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