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刺起效机理--手针与电针、神经与经络不属同一范畴(兼与韩济生教授商榷) 节选廿二

 奇思阁 2019-06-10

手针与电针的镇痛区别

针刺麻醉是在传统中医针刺治疗疼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镇痛作用并非象药物麻醉的镇痛那样因暂时、可逆性失去意识而感觉不到疼痛,针麻是通过生理性调节机制来抑制疼痛,而产生镇痛效应的。当前中医学界对针刺镇痛的说法,概念、效应似乎有点乱,所称的“针刺”究竟是指传统手针还是指电针混淆不清。

手针依循血管腑腔壁平滑肌路径调钙除疾 

针刺是指传统手针。通过对穴位进针和提插捻转,以手指运针的方法激发力致钙响应,获得持续的针刺响应、即所谓的得气感。通过细胞内外信号的传导,依循血管腑腔壁平滑肌径路到达效应位点,最终调节细胞的功能活动,达到调钙除疾作用。

针刺效应路径是什么?根据古典经络穴路,探究当今解剖学的剖析,经络径路的物质基础就是血管与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统等血管腑腔壁平滑肌。这在前面“三、 经络---血管腑腔壁平滑肌兴奋点'轨迹’”一章详述过。简单地讲,针刺效应径路就是依循血管腑腔壁平滑肌联接组合的路径。

针刺调节的对象是什么?针刺调节的对象是细胞胞内、胞外Ca2的平衡。通过对胞内外超钙的降低和平复,对胞内外低钙的提升和复原,从而消除疼痛、康复疾病,恢复人体正常生理机能,这就是手针的作用机理和效应。通过下面针疗的例子会看得更清、体会更深。

王秀云等[53,p84-5]针刺治疗实验性胃痛大鼠时,在较前的实验中发现:胃痛时胃经脉线上的Ca2浓度会发生明显的降低,当针刺发挥镇痛效应后, Ca2又恢复到原有水平。如果络合掉胃经脉线上的针刺穴位或其它穴位处的Ca2,这时Ca2就不能发挥作用而产生针刺镇痛效应丧失的情景。这些说明针刺是通过调节Ca2而产生针刺镇痛效应。

如果改用两种剂量不同的Ca2通道阻断剂Mn2和Co2, 实施并观察“足三里”和“气冲”穴处的Ca2通道阻断后,再针刺“足三里”对大鼠胃痛痛阀的影响。结果发现用8μl60mmol/L Mn2溶液阻断经穴处Ca2通道,针刺镇痛效应就被阻断。这进一步说明Ca2是产生针刺镇痛效应的调节对象,胃经脉线的血管腑腔壁平滑肌也是实现针效的途径之一。

电针相沿神经纤维路径泌肽抑痛

电针效应的径路又是什么呢?电针效应的径路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介导、促进内源性阿片肽(EOP)的释放、达到镇痛效应。以及激活外周阿片受体、发挥外周镇痛作用。

何是电针调节的对象?电针是依赖调制不同频率和强度的脉冲电流作用来刺激神经及组织,能使中枢神经释放的EOP便是电针调节的对象。    

针刺激的主要效应就是镇痛。蒋秋燕等[54,p733-4]采用电针分娩镇痛方法。她们把120例待产妇平分为电针镇痛、穴位按摩镇痛、自然分娩3组,待电针镇痛组针刺得气后,连接电针仪采取疏密波,取频率为20Hz100Hz,调节适宜强度,针刺时间为30min/次。

血清中强啡肽含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按强啡肽放射免疫试剂盒测定。测得各组治疗前血清强啡肽含量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电针镇痛组(A)、按摩组(B)的强啡肽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前。见表2:治疗后电针镇痛组血清强啡肽为0.9018±0.0251μg/ml,自然分娩组(C)血清强啡肽为0.4017±0.0206μg/ml,二组比较治疗后强啡肽含量、电针镇痛组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组。三组镇痛效果比较,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4.7%,按摩组为71.8%,自然分娩组为11.1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电针镇痛组显著优于自然分娩组。

作者研究认为,单胺类递质传递疼痛信息,而大脑合成和释放的内啡呔具有强烈的镇痛作用,与传递痛觉的化学物质起对抗作用。研究显示:强啡肽分泌增加,产妇疼痛感受降低; 强啡肽分泌减少,产妇疼痛感受增加。电针镇痛机理是通过提高血清中强啡肽的含量来达到镇痛的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单的分娩镇痛方法。

根据上述手针与电针镇痛机理的分析比较,手针与电针的针刺镇痛径路各为血管腑腔壁平滑肌与神经纤维;手针与电针的调节对象各是Ca2EOP手针与电针的效应各自调钙除疾与泌肽抑痛。因此手针镇痛机理是依循血管腑腔壁平滑肌路径调钙除疾,电针镇痛机理是相沿神经纤维路径泌肽抑痛。手针与电针镇痛路径既不同道,手针与电针镇痛手段也不同性。

手针与电针的性能不同

手针与电针不能“同巢”

①“针刺相关技术”不相关     韩济生教授给针刺、电针(EA)、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和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归纳了一个名份:“可以视为是刺激疗法的一个延续群体,可称之为'针刺相关技术’。[55,p13]时过6年,作者在《针麻镇痛研究》一文[56,p385]中还是把它们串在一起,仍併称为“广义的针刺治疗”。文中说:“广义的针刺治疗包括手捻针、电针和TEAS等,其共同点是对穴位进行机械或电刺激”。作者命名的依据是“刺激疗法的一个延续群体”或者是“其共同点是对穴位进行机械或电刺激”。

笔者觉得把它们都称为“广义针刺不妥,作者仅凭针刺、电针、TEASTENS之间镇痛疗法刺激的穴位部位或操作针具强扭为共同点”,忽略了电针和手针的刺激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区别,忽视了它们差异的实质和作用机理的变更。同时,电针启动还得先依靠手针针刺得气的基础上才能加接电流、启动电针电刺,这实质上是两种性质的刺激联合运作。林文注等[57,p24]也认为电针与手针两种刺激具有性质的区别:“电针和手捻针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刺激,电针是依赖外加电流的作用来兴奋穴位组织,而手捻针则是借助于提插捻转等机械动作达到刺激的目的。因此电针对机体作用不能完全等同于手捻针的效应是可以理解的。”

由于电针和手针刺激性质的不同和作用机理的变更,因而它们各自适应症也有差别。已故世界针联终身名誉主席王雪苔在谈到手针的适应症广泛时说:半个多世纪的研究证明,针灸可以用于诊断、治疗、预防、美容、保健、麻醉等许多方面,仅在治疗方面就涉及800多种病症。针灸不仅可以治疗许多常见病症,而且还可以治疗多种疑难病症。大众对针灸的特色还知之甚少,错以为针灸只能治疗麻痹、疼痛、器官功能失调等,因而严重束缚了针灸优势的发挥[58,p78]

郑建宇等比较手针与电针研究认为:电针疗法有其相应的适应症,对电针临床疗效方面有一定的制约,在某些疾病或某些方面与针刺手法治疗无法取得相一致的效果。而有的疾病则可能不宜用电针,用后无效,甚至反而会加重病情[59,p534]

由于把针刺、电针等併称为“针刺治疗”、“针刺相关技术”,造成学术论述中概念模糊,疗效和镇痛机理张冠李戴。比如论文前面表述中为针刺、或者论题中为针刺,可文中论述的却是电针治疗;又如在论述电针疗效时,却把传统针效揽在电针针效中,使电针疗效失去真实性,究竟是传统针刺的效应和镇痛机理还是电针的效应和镇痛机理?难以分辨。

问题更严重的是“针刺相关技术”或者说“广义的针刺治疗”,会危及针刺兴衰。如果电针针效存在的种种弊端,误解或混淆成为传统针刺疗效的缺陷,贬损传统针刺治病的功效和信誉,那电针就会祸害传统针刺,会像“鸠占雀巢”那样占据针灸,有托卵寄生”、破坏传统针灸的传承与发展之虑。

电针经皮穴位电刺激经皮神经电刺激应统称为“电刺”   如果根据镇痛的机械力与电频震动的刺激区分对手针、EATEASTENS进行分类,应按刺激性质的不同划归为手针与“电刺”两类。而不是依据所使用针具或者刺激的穴位部位来定义“广义针刺”,EATEASTENS应归为“电刺”一类。王强等[60,p430]在用电针与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进行镇痛刺激“足三里”和“三阴交”穴实验时, EATENS在镇痛强度、时程以及对药物的反应和交叉耐受都表现出十分吻合的关系韩济生教授本人也参与了此对比实验并结论为:一是同一部位的EATENS的镇痛效应无明显差别;二是两者极有可能通过了相同的神经化学机制发挥其镇痛效应。韩、王等作者在此证明了EATENS作用机理相同、镇痛效应相似

当然还有许多研究者用EATEASTENS进行了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其中李小梅认为在术后辅助镇痛领域TEAS至少与TENS等效,不仅能使术后患者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显著降低,还能使阿片相关副作用的发生率减少[61,p827]

从以上的举例和实验结论可以看出,EATEASTENS镇痛效应无差别,更主要的可能是流电频率的刺激和相同的神经化学机制发挥其镇痛效应”[60,p430]。由此可认为电针、经皮穴位电刺激和经皮神经电刺激三者的镇痛疗效径路同为神经径路,镇痛调节对象同为内阿片肽的分泌,它们应统称为“电刺”,毫无必要牵强附会把EATEASTENS三者戴上“针刺”的桂冠。这样就可以把传统针刺与电针、经皮穴位电刺激和经皮神经电刺激混搭分割开了,手针与电针就不会“同巢”。

神经不能充当经络 

神经元无穴位分布证明不是经络      张勤勤等[18,p216]研究机体细胞分布小凹Caveolae时发现,神经元细胞不含Caveolae文中说:“细胞类型不, Caveolae布质膜表面密度不同,内皮细胞最为丰富,但有些细胞不含Caveolae,血红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神经母细胞瘤及其它神经元细胞等”。张志巍等[62,p245]也认为:“在外周血细胞和神经细胞中未见Caveolin蛋白的表达.也未见Caveolae的结构从事神经外科的邸辉医师等[21,p11]也认定:“而在神经元细胞、淋巴细胞中均无Caveolae结构”。

这小凹Caveolae就是笔者本文前面论证的穴位微观物质形态。神经元细胞不表达Caveolae,就是说神经系统不不具有穴位,没有经穴微观和宏观的物质形态。所以许多主张神经为经络论者,就失去了神经充当经络的物质依据了。神经系统没有经络的物质形态---平滑肌细胞构成组份,更能说明神经系统不是经络。

②神经假说的困境     对于经络与神经系统的关系,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国内外有许多研究者“很自然”地把血管腑腔壁平滑肌(即经络的物质形态)的针刺路径和效应说成是神经系统的路径和效应,给神经系统唱赞歌,提出了神经假说。站在血管与神经的面前辨认它的经络归属时,许多人就象在“黑洞”前一样“很自然”地被吸进神经系统的“黑洞”中。

当然也有一些研究者对神经假说提出了质疑和反对,邓亲恺[63,p410]就认为神经假说未能得到解剖学上的支持。他认为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无髓鞘神经传导为20Ms,而有髓鞘神经传导为前者的50倍,远远高于“循经感传”速度。并且“循经感传”能跨越神经节段等,使得神经说无法自园其说。

李迎红等[64,p912]也提到,在2012年“生物信号的容积传输与针灸经络”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出并探讨了通过神经纤维和神经突触的经典传输,难以完美地解释循经感传现象中出现的慢速性、压力阻断和循经跨节段传导等规律,且与中医经络气血之间也难以形成逻辑联系。

③肺手术开膛后针刺照样有效的真正理由     韩济生院士在访谈录中回顾他为什么倾向于用神经来解释针刺镇痛时说:他在研究当中也是努力想去弄清楚是不是有经络的存在,但一直没有找到符合经络学说的特殊现象,多半都是符合神经的一些现象。比如肺切除术当中,从胸部到背部,胸腔也被切开,按说已经切断了该侧经络上下走行的传导途径,但是对这种病人施行针刺,照样有效。如果用神经来解释就很容易,因为不管皮肤是否被切开,神经信息在脊髓中还是照样能够传导的。所以,他就倾向于用神经来解释针刺镇痛的现象。迄今为止,他没有找到不利于神经传导学说的证据65,p163

看了韩院士的回顾,好像他用神经解释针刺镇痛的现象是出于无奈。不,而是他对神经太“入神”、对血管太熟视无睹!就拿韩院士的举例来说,肺切除手术当中打开了胸腔,但不等于切断了该侧作为经络物质形态的血管,手术师做手术时总是会绕开血管的,经络上下走行的传导途径并未中断。因此对这种患者施行针刺,照样有效。不是展现经络特性的血管没有存在,而是我们许多研究者像信佛的人那样,心中装的全是神经,眼睛里闪现的也是如同“佛影、佛光”的神经,眼前针刺血管上的穴位所反应的经络路径、效应全被遮蔽“隐形”了,全是神经的“现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